浪漫夢一場:素人從日常搖擺上台?《自由步-當我盡情搖擺》
5月
22
2020
自由步─當我盡情搖擺(驫舞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09次瀏覽

楊美英(專案評論人)


隨著台灣成為「超高齡社會」【1】的腳步,近年來台灣表演藝術界以「熟齡/樂齡/銀齡」、「素人」為關鍵詞的研習工作坊與演出製作計畫,頻繁可聞。對此現象,除了反映社會趨勢和提案需求之外,就日常所謂原本非表演藝術工作者的一般平常人,如何將原本具有或是經過鍛煉後的身體能力、表演意識移轉於舞台上?如何完成一個屬於素人長者自我實踐較多、或是偏向由藝術家主導創作的作品呈現?成為筆者每次觀察這類展演計畫的重點。

已是第二年的「新營藝術季:銀齡風潮」系列,邀請了《自由步─當我盡情搖擺》。【2】因應疫情,觀眾進場後,採自主的間隔座法。根據演後座談,編舞者蘇威嘉表示,參與表演人數較之前的首演版本略少,但內容一樣。表演者年齡介乎五十至七十五歲之間,均非專業舞者。

節目從微弱的燈光開始,舞台上的七位表演者,【3】各立一方,緩緩的呼吸、伸展著肢體,宛如暖身的動作,於悠揚的旋律中,形成一段慢速動態的身體雕塑,各自扭轉、摺曲、拉長著手肘、腰、背……七人的姿態同中有異;靜觀良久後,逐漸彷彿構成眼前的一種眾生相。

第二段,柔和的音樂改變成節奏輕快的旋律,肢體的動作方式大致如前,舞者們倆倆互動移步,完成了不同的編舞構圖。燈光轉變,舞作進入第三段。舞台上剩下孤盞聚光燈,光圈裡的七人繼續之前柔和綿延調性的肢體表現;場面調度成六人靠近聚集,輪流有一人落單在旁。相較前後,第四段的背景音樂較為突出,由潺潺流水聲啟動了舞者們的不同走位組合,終至於嘩啦嘩啦水波迴盪。第五段的舞台出現兩個光亮區,各有一組雙人表演,襯著優美音樂,各自慢慢的互動著──大致如同許多劇場肢體開發的基礎練習,由一人碰觸夥伴身體的不同部分,進而引發夥伴的身體回應、連動。

到了第六段,七個表演者合體,以一個集體的概念,從(觀眾視角的)舞台右上方開始集結,互相牽引,隨著光圈位置變換的提示,逐漸往舞台左下方移動。過程中的合作性、和諧感,頗為自然而融洽。燈光變化,轉場後,空曠的舞台,一位女舞者從左舞台走入,躺下,開始翻滾,越過整面舞台地板,翻轉出場,接下來,第二位、第三位……一樣的地板翻滾(微微不一樣的是,順序緊鄰的舞者會以頭腳相反的方位於地板前進),一樣緩慢而舒展的……終於,第一輪的舞者快要全都滾進幕後的時候,舞台底端出現了前面的第一位、第二位……安步當車的走過舞台,然後,第二輪的翻滾,開始了。不久,表演結束,謝幕。

自由步─當我盡情搖擺(驫舞劇場提供)

筆者以為,整個觀演的過程,台上的表演始終是順暢而流動的,節奏與動作語彙維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幾乎是過度的平順可期。以第五段、第七段而言,一方面辨識著編舞者將可視為基礎訓練的活動作為表演文本的取材,通過舞台聲光設計的包裝予以美化,達到幾近浪漫幻境的舞台效果;二方面疑惑著何以維持如此整體幾乎不變的表演節奏與肢體調性,挑戰著現場的觀眾們;三方面,觀賞當下,感受到日常動作(如:地板翻滾)被放大於舞台上的表演能量,特別是有人走過舞台底端橫面、第二輪的翻滾行動展開之際,此段表演文本的意義彷彿才有所顯現,至少會產生關於生命輪迴、或是人生起起落落之類的聯想,驚險的化解了整體作品太多慢速重複的疲乏感。

再者,以作品的表現性和完整性而言,舞台上的燈光與音樂,可說明顯主導了表演者的動線與調度,也成為整場舞蹈表演張力的重要功臣,非常醒目。

同時,整個表演文本之中,無論是拉扯的髮絲、斜角推高的臀線,再再來自於舞者的美好展現,感受到每位表演者在台上的自在自信,是這場演出最為動人之處。只是,讓人好奇的是,每個舞台上的行動有多少成份來自於他們自己的真實日常(包括日常生活經驗和工作坊發展過程)﹖每個舞台上的行動具有多少真實動機?

看著每位表演者全神貫注的神態、自在舒展的肢體,筆者不斷揣摩著,期待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動作中,想表達的是什麼?實在好奇這些優雅的動作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或個人表演企圖的關聯性?或是,七位表演者各自擁有不一樣的身體/生命經驗,期待在實踐舞台夢想的這場浪漫演出之後,繼續發展來自個人身體語言、不一樣的「自由步」﹗


註釋

1、國家發展委員會〈高齡化時程〉:「我國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2065年每10人中,約有4位是65歲以上老年人口,而此4位中則即有1位是85歲以上之超高齡老人。」網址: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695E69E28C6AC7F3

2、《自由步─當我盡情搖擺》書面節目簡介〈關於FreeSteps自由步〉:「自由步」是編舞者蘇威嘉自2013年發起的「十年編舞計畫」,以誠實面對身體與開發舞步為限制,挑戰自我創作上的極限,從舞步中尋找唯美、具有情感的姿態。《自由步─當我盡情搖擺》是編舞者蘇威嘉與樂齡朋友進行為期兩週的舞蹈創作、排練而成的演出。這次參與新營藝術季,也是這件作品的首次巡演。身體陪伴著樂齡朋友走過長長歲月,從他們充滿魅力的身體線條、肌肉、骨骼、姿態,探索舞蹈的美好與歲月刻畫的獨特韻味,以豐富的生命經驗,詮釋舞蹈裡的情感,站上舞台找回人生的自信與無限可能。

3、《自由步─當我盡情搖擺》書面節目簡介〈製作團隊〉表演者名單:王小玲、王麗玲、辛美智、周倖如、范廷擴、郭錦秀、鄭淑芬。

《自由步-當我盡情搖擺》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20/05/09 19:30
地點|台南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