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經典的唱弄翻作《莎翁的情書》
11月
21
2012
莎翁的情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4次瀏覽
杜思慧

四個主修莎士比亞文學的研究生,畢業後展開各自的生活:崇拜浪漫愛情的Julia總是碰到用情不專的Romeo、扮成同志助理卻愛上女明星的Cesar向《第十二夜》的例子借鏡告白,卻在表明自己的真實性向後遭拒、Patrick向友人吹噓自己的大男人主義,沒想到卻根本管不住新婚妻子、Helen想用《仲夏夜之夢》裡的愛情靈藥喚回丈夫的愛,卻發現靈藥其實是假的,更在事發後慘遭丈夫離婚。同學會再度聚首,四人不滿莎士比亞關於愛的語言太欺人,害他們畢了業面對真正的人生時,才感受到愛情的無奈…。他們吶喊著「You are a Liar, Shakespear!」,忽然四人手機同時響起,他們收到來自莎翁的簡訊,說明愛的道路本就不平坦,就像走在風雨裡,不然就濕身或轉身離開。在愛的挫折中再蛻變的四人,重新認識了自己,和愛情。

全劇將場景設在香港,四位演員全英語發音,作為一齣音樂劇小品,這齣戲結合莎翁幾齣經典名作和現代都市時空的導演手法相當穩當;從東西方面孔的演員組合中可一窺香港社會的多元化,而Patrick一首稱他凶悍太太為港女的RAP歌,似乎也暗示著現代香港女性的能幹和強勢。

然而四個段落的故事裡,似乎只有扮成同志助理的Cesar一段較有新意。Julia 和羅密歐段選擇用與原文相去不遠的文本,配在酒吧場景裡顯得突兀,而飾演Julia的女演員呼吸稍嫌紊亂,只有在唱歌時的表演比較確定,感覺沒衝出一條新路。Patrick和Helen的兩個段落也有類似的問題,雖然Helen段由一個莫名男子利用愛情的盲目設局賣藥的想法有趣,但戲劇表演和準備唱歌時的呼吸沒有合在一起,顯得以歌唱闡述心情時變得刻意,甚為可惜。末尾的「跋」用意明白,但一通來自莎翁的簡訊就忽然讓大家的心情有所轉折、再度充滿信心,感覺有點太輕易…。另外不得不說,翻譯字幕和戲對不太上,台詞其實有時候很簡單,但翻譯卻要用文言文,主辦單位實在應該要更挑剔一點的。

倒是要特別推薦駁二藝術特區的蓬萊倉庫劇場,走進有古蹟感的建築物裡看著小劇場演出,讓看戲心情變得好起來,看完戲和朋友走到香蕉碼頭隨意坐下,看著港邊大船、喝杯咖啡,才真正體會到高雄的港都特色。希望這個為「正港小劇展」特別搭建起來的劇場能永續經營下去,成為高雄的新興小劇場展演場地,而非曇花一現。

《莎翁的情書》

演出|香港Theatre Noir foundation Ltd.
時間|2012/11/1814:30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蓬萊倉庫B9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