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經典的唱弄翻作《莎翁的情書》
11月
21
2012
莎翁的情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2次瀏覽
杜思慧

四個主修莎士比亞文學的研究生,畢業後展開各自的生活:崇拜浪漫愛情的Julia總是碰到用情不專的Romeo、扮成同志助理卻愛上女明星的Cesar向《第十二夜》的例子借鏡告白,卻在表明自己的真實性向後遭拒、Patrick向友人吹噓自己的大男人主義,沒想到卻根本管不住新婚妻子、Helen想用《仲夏夜之夢》裡的愛情靈藥喚回丈夫的愛,卻發現靈藥其實是假的,更在事發後慘遭丈夫離婚。同學會再度聚首,四人不滿莎士比亞關於愛的語言太欺人,害他們畢了業面對真正的人生時,才感受到愛情的無奈…。他們吶喊著「You are a Liar, Shakespear!」,忽然四人手機同時響起,他們收到來自莎翁的簡訊,說明愛的道路本就不平坦,就像走在風雨裡,不然就濕身或轉身離開。在愛的挫折中再蛻變的四人,重新認識了自己,和愛情。

全劇將場景設在香港,四位演員全英語發音,作為一齣音樂劇小品,這齣戲結合莎翁幾齣經典名作和現代都市時空的導演手法相當穩當;從東西方面孔的演員組合中可一窺香港社會的多元化,而Patrick一首稱他凶悍太太為港女的RAP歌,似乎也暗示著現代香港女性的能幹和強勢。

然而四個段落的故事裡,似乎只有扮成同志助理的Cesar一段較有新意。Julia 和羅密歐段選擇用與原文相去不遠的文本,配在酒吧場景裡顯得突兀,而飾演Julia的女演員呼吸稍嫌紊亂,只有在唱歌時的表演比較確定,感覺沒衝出一條新路。Patrick和Helen的兩個段落也有類似的問題,雖然Helen段由一個莫名男子利用愛情的盲目設局賣藥的想法有趣,但戲劇表演和準備唱歌時的呼吸沒有合在一起,顯得以歌唱闡述心情時變得刻意,甚為可惜。末尾的「跋」用意明白,但一通來自莎翁的簡訊就忽然讓大家的心情有所轉折、再度充滿信心,感覺有點太輕易…。另外不得不說,翻譯字幕和戲對不太上,台詞其實有時候很簡單,但翻譯卻要用文言文,主辦單位實在應該要更挑剔一點的。

倒是要特別推薦駁二藝術特區的蓬萊倉庫劇場,走進有古蹟感的建築物裡看著小劇場演出,讓看戲心情變得好起來,看完戲和朋友走到香蕉碼頭隨意坐下,看著港邊大船、喝杯咖啡,才真正體會到高雄的港都特色。希望這個為「正港小劇展」特別搭建起來的劇場能永續經營下去,成為高雄的新興小劇場展演場地,而非曇花一現。

《莎翁的情書》

演出|香港Theatre Noir foundation Ltd.
時間|2012/11/1814:30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蓬萊倉庫B9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
《換/幻妻》讀劇導演藉由聲音、身體、影像與聲響的調度,將本劇對於婚姻的討論從個人感情層面拉到社會層面,揭露了婚家持續作為勞動力再生展機制的困境,以及其與跨國高科技產業主導的全球勞動分工共享的底層邏輯。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