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深入的批判《寄居》
6月
16
2014
寄居(胡福財 攝,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1次瀏覽
吳承翰(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寄居》一作,頂著「2012臺北文學獎劇本獎首獎」的頭銜強力問鼎中原逐鹿天下,挾帶著巨大的優勢要在小劇場界殺出一片天下,可惜仍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寄居》企圖透過戲劇的方式剖析如今房價高漲的現象,編劇希冀用「寄居蟹」的比喻來暗指現代人的無家可居與流離失所。劇中人華忠、麗媜好不容易脫離房貸壓力換得一只「殼」,卻又面臨朝不保夕的命運;突如其來的鄭老太太從大陸探親回來之後就怪里怪氣。婆媳問題,夾在中間當「三明治」的兒子,又是一種老掉牙的八點檔連續劇套路;也許角色的設定太過陳腔濫調,但老調若能新彈也未嘗不是一件美事。可惜,仍然無法跳脫窠臼。

鄭老太太是跟著國民黨政府軍隊來台的,但最後去送丈夫一程才驚覺自己是個有家歸不得的未亡人,雖說處境堪憐,但其心境轉折卻難以說服觀眾;眷村文化與議題在這幾年漸漸成為顯學,而眷村文化也正是臺灣在1949年的大批新移民移入臺灣才形成特有的文化特色,《寄居》將這樣的文化設定在鄭老太太身上,卻又無法深入著墨。整個劇本的絮絮叨叨,無意義的語言與碎嘴,令人討厭的媳婦與個性古怪的婆婆;但媳婦卻又要做出好媳婦的表現,不禁讓人感到角色的個性錯亂,有一種想要八面玲瓏但卻搞得自己最後裡外不是人。

「三明治人」華忠的唯唯諾諾,這樣的兒子角色在社會當中所在多有,妻子的強勢,使得兒子更顯弱勢;在工作上的不得意,仍保有一份理智,妻子麗媜處處想與鄰居較勁的結果開始失心瘋,是華忠竭力阻擋,最後連華忠也因為房子的問題開始想要鋌而走險而失守(手上拿著從鄰居家「竊」得的模型車),反而又變成妻子麗媜開始竭力阻擋,根本是角色設定上的精神錯亂。

最有趣且最能呼應全劇的,便是屋頂上的洞。這個洞不僅僅是海砂屋腐蝕出來的,也是一種謊言的象徵,說一個謊就必須再用十個謊來圓第一個謊;如同海砂屋腐蝕出屋頂上的大洞,同樣地人心也破了一個大洞,為了錢,親情都可以不要,兒女可以拋棄父母;為了錢,再怎麼鋌而走險也要試一試,就算夜路走多了會遇見鬼,但還是要賭一把。海砂屋的洞是有形的,可以補;但人心的鏽蝕卻是無形的,而且是一點一滴會把人逼入絕境然後陷入瘋狂當中而無法自拔。

如果《寄居》一劇可以再把觸角稍微收一點,專注一點,不要那麼八面玲瓏地想要處處討好,面對要批判的房價議題再鑽研地更加深入,在面臨婆媳問題的處理多了解女人與女人之間的戰爭到底是什麼?讓演員在使用語言在批判社會的時候,能更加犀利,拳拳到肉,相信會更加精彩萬分。

《寄居》

演出|狂想劇場
時間|2014/06/06 19:30
地點|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部戲架構出一個又一個假象,像是海浪一波又一波,如此綿延且看不見彼岸的終點,不斷地波及著觀眾心靈,三個演員像是對立卻親密的角色,進而形成最平凡的衝突,令人深刻且難以述說。(李承曄)
6月
11
2014
文本貼切現代,貼切人性,也看到歷史,或許也是因為透過演員的口,相較於當時在網路上偶然與這個得獎劇本邂逅,更有人的味道。(方姿懿)
10月
25
2013
《寄居》整齣戲態度十分誠懇,值得肯定。可惜的是,這樣的批判和小人物的掙扎/反抗,卻只是現有社會現象之內的馴服反抗,缺乏對更深層的社會制度本身,進行探究和質疑。(劉天涯)
10月
21
2013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