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消遣抑或消遣古典?《義賊☆鼠小僧》
3月
17
2015
義賊☆鼠小僧(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0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二十世紀以降,「舊戲新詮」早已成為現代劇場導向主要的一環,不論透過現代化、在地化,甚或刻意異質化,諸多導演依不同的搬演策略,回顧檢視古典戲劇,以當代視角重新塑造、詮釋,讓經典文本以全新面貌再度登上現代舞台。在西方,當然以莎士比亞戲劇為大宗。無獨有偶,此次受邀來台演出的日本流山兒★事務所《義賊☆鼠小僧》,傳統與現代劇場元素雜揉,以十九世紀日本歌舞伎劇作家河竹默阿彌《鼠小僧》作為文本基底,探討忠孝仁義等道德衝突,不僅採用古典原作之台詞,舞台上亦保留了歌舞伎傳統的「花道」,同時調度上添加了許多精采的現代歌舞增色、轉化。不過,究竟藉由這齣新詮的老戲,導演欲表達何種現代觀點?甚至反過來看,現代視角的重檢是否補強了原文本何種面向的缺漏,抑或顛覆了原文本任何不合時需的舊有思維和既存矛盾?

《義賊☆鼠小僧》劇情主要講述主角盜賊次郎吉,為了幫助受騙的新助、阿元而偷錢,卻反而害得兩人被當成賊,爾後一路上不僅巧遇了在幼年時即丟棄自己的親生父親、親弟弟、久別的妻子和女兒,最後於法庭中大夥相認,事件也獲得圓滿解決。故事主線並不複雜,簡單來說,就是義賊次郎吉經過盜財事件,與失散多年的各親人重逢的過程。

與其說故事在道「義」,還不如說在講「情」,以友情、愛情、親情等不同面向觀照,使劇中眾多人物之行動有了明確的動機基礎,劇情則有了推動的契機。然而,敘事焦點並未完全聚焦在主角次郎吉身上,而是故事多線、人物龐雜、觀點跳躍。在有限的時間內,沒有足夠篇幅可來刻劃任何單一人物,於是「以事件解決事件」成了此戲慣用的解套方式,通篇可見巧合不斷、翻轉極大的荒謬情境。例如,次郎吉在短時間內巧遇眾多失散多年的親人們;與妻小相遇之時,妻子竟然剛好有夜盲症而認不出來丈夫;與竊賊輿之助(次郎吉之弟)素昧平生的女主人阿高,得知輿之助是出於孝心而行竊,在毫無前因後果的情況下,居然願意在亡夫牌位及家人們面前放棄自身名節,公然表示兩人有染;結尾,次郎吉現身法庭,一位審議官責其重罪,另一位審議官則迅速協助他脫困,而受到次郎吉牽連的眾人,也都一起在法庭與他再度相遇相認,破鏡重圓。除了劇中諸多巧合以外,次郎吉之養母騙子阿熊最後突然感到罪惡自我了結,而好人次郎吉奉命成為廣助世人的義賊,更是隱約歸結出全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勸善道德論調。

站在現代劇作建構的觀點來看,此類通俗劇的劇情佈局手法不免略嫌過時,但換個角度想,這不就是電視八點檔的古典翻版?導演流山兒似乎毫不避諱如此通俗劇鑿痕,或許正是看準了這類故事體裁的荒謬趣味,詮釋上沒有繞道而行、移編改寫,反倒正面迎擊。故事背景並未挪至現代,而是直接以喜鬧基調轉譯,結合日本傳統強烈而風格化的表演、偶戲、武戲等不同演出型態,多位演員,一人多角。歌舞不時穿插,曲風多元,有演歌唱腔,也有舞曲Rap,還因應台灣觀眾多了〈流浪到淡水〉這首歌,與台下迅速達到互動共鳴,整體音樂時而加快節奏,時而串場紓緩,時而淡化悲情,時而強化張力。舞台簡單,景片、幕簾圍成多道出入口,搭配投影,迅速跳切場景、氛圍,有時空間轉換甚至直接端賴演員之間互動,十分精練。

因此,雖故事本身浮誇的質素仍在,但導演自形式上拉開了距離,以豐富的視聽調度轉化,不僅讓整體畫面充滿動量,填補劇中角色能動不足的缺口,亦讓那些不合時宜的生硬情節能在帶有輕喜劇色彩的框架中,得以成立,如同進入莎士比亞燦爛的喜劇世界一般,不論過程如何巧合錯認、光怪陸離,最終「結局好萬事好」(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導演用創新形式呈現古典戲劇,將經典以全新面貌介紹給大眾,也藉此拉近經典與觀眾之間距離,值得激賞。然而,在這作品裡,新觀點或現代聲音仍是缺席的,甚至在情節、內容、價值觀文風不動的情況下,喜劇形式所帶來的顛覆力量,似是而非地,像是對原文本進行「嘲仿」(parody),即以模仿來消遣劇中不合時宜的情節或價值觀。還是,事實上,一切保留原味的仿古演出,僅為包裝現代娛樂消遣的新皮舊骨?

《義賊☆鼠小僧》

演出|日本流山兒★事務所
時間|2015/03/08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員們在「足」的力量有所琢磨,穩健地透過身體與地面進行溝通。更可見流山兒★事務所在整個劇場呈現上的揉合、拆解形式的界線,成熟且無界地多元表達。 (吳岳霖)
3月
19
2015
1570
新作《天亮前的愛情故事》,雖然對題材的處理與表演形式的選擇,稍嫌保守,但製作規模與演出品質都有不錯水準,仍值得肯定。另一方面,我也期許這群年輕創作者,未來對創作能有更基進的思考:對生命課題與人我關係的探討,不止於個人情感層次,而能有更具政治性、社會性的辯證。
9月
10
2025
這場演出延續了這股真摯力量,從創作到呈現,從身體實踐到語言敘說,都回應著當代的核心提問:在深偽技術能模擬一切的時代,如何確立一個真實的「我」?答案或許就在這群青少年身上。他們不完美,卻誠實;並不無瑕,卻令人信服。
9月
01
2025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