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覺的溢出《兔子洞》
5月
01
2018
兔子洞(5ToMidnight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62次瀏覽
吳思鋒(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與其說這是一台改編大衛.林賽-阿貝爾(David Lindsay-Abaire)《兔子洞》的演出,不如說這群平均年齡還是大學生的年輕人,製造了一個《兔子洞》的平行世界。我說的是流行語意義的平行世界,不是科學的。

那麼它無聊嗎?無病呻吟嗎?是也不是。光從成果看,它的確滿無聊,不知道到底要講什麼,雖然一樣把原作中的「孩童之死」當作開展文本的重點,在有些地方似乎也與原作有一定的關連,但還是沒有讓人明顯感覺到「改編」的意圖。做為文本的原作,更像是場上這群人藉以傳達自我感覺的開始話題。「我感覺」先於「改編」。

反映在演出中,就是他們並不全然地在「角色扮演」,而是任意地遊走於角色、演員與「我」之間,但若要用什麼高超的表演理論加以闡釋,(暫時)也是不必要的。因為既然停留在感覺層次,一個表演者於特定時間內要任意遊走在不同身份之間,其實沒有這麼難。難的比較是,場上的表演者們怎麼彼此協調、串接,形成一個整體。所以要說這是「改編」,確實是沒有的,不過我也不會說這是不尊重劇本,他們有自己閱讀劇本的態度與方式。就像這兩句劇中台詞:「照顧劇本是個爛主意」、「劇本在限制我們,我不能離開」。

繼續從「感覺」的角度來說,我感覺到的是他們把對閱讀這個劇本、對演出所在的位置、對演出空間周邊的人與物、對日常生活、對其他表演者在演出當下的一言一行,甚至自己每一天的情緒等種種感覺,都當作每一場表演當下的相關元素。換句話說,這個演出容許這些感覺元素同時發生,反向介入演出,甚至變成演出的主題本身。加上選擇的演出地點並非室內的酸屋,而是酸屋所在的死巷盡頭,夾於不同住戶之間的空地,一切的技術元素,如燈光、音樂等,也都由表演者自行操控,所以看的時候會有一種觀看即場表演的,有趣的不可預期感,而且在觀看的過程中,的確有兩戶人家無意間被納入了演出現場的一部份。

以致當有個人隨指一處,說「牆被拆掉」的時候,並不單指他們要拆掉戲劇的第四面牆。畢竟整個空地並非鏡框式舞台,何牆之有?可是做為現場觀眾之一,我卻感覺到這句話滲漏著「半透明」的存在感,他們用百無聊賴的話語和身體姿態,立了一道無形的牆;抑或突顯出一道把他們跟社會、家庭之間的無形的牆,自始至終牢不可破;抑或要說有牆,也是其他住家的牆,而包含觀眾在內的所有人,在這約莫九十分鐘的觀演過程,都活在「牆外」。

因此,「牆被拆掉」所反映的空間感性,更像是一種由身心壓抑的內閉性反彈出來的,對空間的疏遠,而非身體對空間的靠近。又譬如當有個劇中人訴苦,說每一次她演出的場景都只有她一個人,沒有人陪她,不像其他劇中人都是兩三成群登場,有個劇中人立馬拿燈走到她旁邊,把為她打光說成陪她的時候,不禁令人感覺到其中強烈的孤獨感。而這種孤獨感比較不是來自做藝術的人常有的性格,而較是反映了個體化的社會所造成的身心分離徵候。

也就是說,這個版本的《兔子洞》並不只是建構了一個戲劇檔案,也成了一份青年文化的生活、社會檔案。在這裡,戲劇的真實與虛構、角色的出入、與「我感覺」我真的開心還是假裝開心都重要。

《兔子洞》

演出|5ToMidnight
時間|2018/04/27 18:00
地點|酸屋旁空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
酒神消解了個體的差異,包括種族、性別或階級,是一種打破界限的集體狂歡。我認為導演在本劇中有意,用歌舞的方式讓參與者在演出過程中達到精神的統一,利用演員本身「跨文化身體」的特性,打破現代社會理性框架
2月
17
2025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