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臺北城之巔 《彈指交鋒—琵琶決賽音樂會》
6月
28
2018
彈指交鋒(臺北市立國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25次瀏覽
宋浩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由臺北市立國樂團(以下簡稱北市國)主辦的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至今已舉辦第二十五屆,本賽事以琵琶、二胡與笛子,一年一種器樂輪流舉辦,在第一屆琵琶大賽時,兩岸三地各方琵琶好手幾乎齊聚台北以求奪得頭籌,當時驚人的盛況,便已奠定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在琵琶演奏家、以及整個國樂界的崇高地位,對岸的國樂界更視本比賽為公正且具代表性的世界級大賽,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2018年,器樂大賽再次輪到琵琶作為比賽項目,11名複賽入圍者經過嚴格考驗後,由浙江音樂學院教師楊婧、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碩士生都嘟、繆怡雯,北京中國音樂學院碩士生韓妍,以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的許妙伊、王楷涵入圍決賽;決賽的下午賽程挑選了技術難度很高的琵琶獨奏曲《昭陵六駿》,在左右手精準配合掌控與力度上都有很高的要求,大大考驗選手們在左右手機能性配合的功力與耐力,晚間決賽音樂會挑選的曲目則為中國作曲家金湘的琵琶協奏曲《琴瑟破》,由北市國協奏,並由擔任評審的瞿春泉指揮,首先上場的繆怡雯音色美妙,處理細膩,但在舞台上略顯緊張,韓妍則是展現出此曲的大氣揮灑,王楷涵收放自如、指尖奔馳,都嘟演奏結合肢體展現,許妙伊溫婉柔情、台風穩健,楊婧則在整體掌握上十分優異,文武皆宜。

本次決賽音樂會,北市國行政團隊亦與時俱進,晚間決賽音樂會搭配了臉書(Facebook)直播,讓無法到場的樂友能透過網路即時欣賞,甚至加入網路評論、也可以參與預測投票,另外,今年主辦單位在獎項部分也增設了由北市國團員票選的「TCO團員特別獎」、由現場觀眾票選的「最佳人氣獎」、以及由五位現場資深媒體人票選的「最佳舞台明星獎」,可看出主辦單位欲扭轉決賽的話語權並將之多元化,增加受眾的參與程度,以求打破傳統中評審為大的比賽現象。

最後,比賽由已是第二次參加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的楊婧奪得頭籌,2009年時,仍為中央音樂學院學生的她也曾參加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並得到第二名,這是她時隔將近十年,趕在比賽年齡限制前,把握人生最後一次奪冠機會的嘗試,雖說在資歷與經驗上,楊婧均有大的優勢,但已是浙江音樂學院導師並成家的她,能在有限的時間中參賽,並完整呈現複賽與決賽的曲目,是非常不容易的,她的指上功夫也讓這第一名的殊榮實至名歸,第二名與第三名分別為中央音樂學院的都嘟,與中國音樂學院的韓妍,至於地主隊之一的許妙伊則獲得了「最佳舞台明星獎」,而同為地主隊,也是這次年齡最小的台灣參賽者王楷涵也同時得到了「TCO團員特別獎」與「最佳人氣獎」。

2018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可以說在各方面都具足了國際級大賽的規格,評審們面對賽程也非常敬業,即使賽程需持續至隔日凌晨才結束,也讓複賽的12位選手均完整演繹琵琶協奏曲《天祭》而不作刪節,擔任評審之一的瞿春泉雖已屆七旬,在決賽音樂會排練、彩排與演出亦全程投入,其體力與精神令人敬佩,唯一可惜的是如同之前的大賽,比賽時鋼琴伴奏的契合度仍是一個問題,過往大賽曾開放台灣選手自帶伴奏,但由於中國選手簽證問題無法比照,本次大賽主辦單位則是提供三位鋼琴伴奏,由12位複賽選手抽籤配合演出,或許大賽日後可以考慮讓複賽選手不分國籍均自帶伴奏,讓每個選手都能有最理想的發揮。

如同評審之一的旅美琵琶演奏家吳蠻在頒獎前所說,「今天的第一名並不代表你今後的第一名,今天的第六名,也不代表你一定是第六名」,本次決賽的選手都是非常優秀的琵琶演奏家,大賽的成績代表著過去的努力,「未來的天地,從明天開始」評審長湯良興勉勵著。

《彈指交鋒—琵琶決賽音樂會》

演出|臺北市立國樂團
時間|2018/04/25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