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鬆了一口氣的光日白夜《不睡覺的Lulu》
12月
29
2014
不睡覺的Lulu(高雄偶戲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23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由來自Angers的法國頑皮鬼劇團(Groupe Démons Et Merveilles)發表於2009年的偶劇《不睡覺的Lulu》,法文的原劇名為《Lulu Nuit Blanche》。Nuit blanche,中文字面直譯為「白夜」,就是失眠的意思。2011年在香港演出時,劇名譯為《精靈寶寶愛夢遊》,將重點放在劇中瑰麗奇幻的想像場景,但實則與劇中精神有點距離,因為小主人翁Lulu在劇中其實是硬撐著不睡覺與無法入眠兼而有之,並非夢遊(somnambulism)。在台灣演出的劇名翻譯,則捨去了原文的詩意,而多了點模擬幼兒的任性,與以父母角度帶著親暱而帶點責備口吻的多重寓意。

家裡有著與主人翁Lulu一般年紀幼兒的台灣家長,大約都是經日本動畫與漫畫的大量洗禮度過成長階段的。被日式動漫風格人物的美型與可愛風格深度影響的家長,一開始對劇中人物Lulu的造型險些有些不能適應,稀疏的頭髮與膨大的小腹,再加上很容易被誤解為鬍渣的滿臉雀斑,家長們大概得再繼續判讀其他的訊息與徵象,如童稚的肢體動作,與手中閱讀的童書,才能不無狐疑地確認這個體型龐大的主角是劇中的主人翁幼童Lulu。但滿場的小觀眾們則是無縫銜接,從Lulu一出場就叫聲笑聲不斷,完全沒有聆賞閱讀的困難。唯一會被小觀眾們注意到的是,舞台上Lulu床上的法式長枕跟他們生活經驗中的枕頭大不相同,而此起彼落地有小孩驚呼:「她的枕頭好像糖果!」

在劇中,Lulu是個不甘心到了就寢時間就乖乖上床閉眼睡覺的小孩。一開始先在房裡東摸西摸,翻著想必被她翻過無數次的童書,但隨著想像力被無限地挑起,彷彿房間裡的所有物件都活了過來,在房間裡翻騰嬉鬧。被子捲到地上,玩偶在床頭與櫥櫃間玩著捉迷藏,就連襪子都躲到床底下去開著狂歡聚會。本劇導演並擔綱演出Lulu人偶的Hélène Taudière在演後的簡短答問中說,這些橋段都是來自童年的記憶,在睡前熄燈的房間裡,一切物件似乎都有自己的生命,在小孩子看不清的黑暗中跳躍嬉戲著。

失眠,對許多身處M型社會的台灣成年人而言,絕不是個陌生的課題,我們在生活中因焦慮壓力而無法入眠。但(本劇中)幼兒的失眠,則類似想像力的過度作用而讓大腦過度興奮活躍,對房裡的物件所產生的驚怖想像也僅屬於奇想的層次,而不致於成為一種壓力的病徵。如大部分的兒童劇一樣,這齣偶劇面對的是三至六歲的幼童與陪同他們進場觀看的父母,等於是必須面對兩個不同世代的觀眾群。在場內所有的小觀眾近乎瘋狂地熱烈回應舞台上Lulu逗趣的肢體語言時,台下有為數一半以上的觀眾在試圖確認與閱讀這齣法國偶劇帶給他們的壓力測試;舞台上的Lulu的臥室一定不危險,但對成人觀眾而言,失眠總是指涉著某種壓力來源,也帶著某種生活與精神失序暗示的可能。成年觀眾在看到進入淺寐狀態的Lulu又因為夢見被剪刀等利器追趕而嚇醒,想必心有戚戚焉而又心中五味雜陳地慶幸這不過是兒童劇,總不能出現太限制級的鋪陳。

最後Lulu因為夢見與自己最愛的童書內容相關的星星後,終於想像力昇華帶她進入了深度熟睡,這真是最適合台灣父母的典型療癒式結局。法國平面媒體le Courrier de l’Ouest曾給了這齣偶劇如下的評語,《這齣劇如此奇妙,有趣,且富詩意。劇中無一字台詞,卻又揭露了許許多多…》(“un spectacle magique, drôle et poétique. Un spectale sans parole et pourtant si parlant”)。我們當然同意這齣劇有這樣的架構與內涵,尤其是所有的兒童劇都有一半的觀眾是心事忡忡的成年觀眾時。

《不睡覺的Lulu》

演出|法國頑皮鬼劇團Groupe Démons Et Merveilles
時間|2014/12/21 11:30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