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在何方?無處話淒涼《半世英雄.李陵》
3月
09
2015
半世英雄・李陵(大稻埕戲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1次瀏覽
王妍方(社會人士)

《半世英雄.李陵》原為二分之一Q劇場於2008年應兩廳院「新點子劇展」萌芽而生的作品,2015年應大稻埕戲苑「青年傳統戲曲藝術節」之邀,再度重製搬演。

李陵為漢代名將李廣之孫,一門三代在漢朝皆有功名在身,故事自李陵歿後開始回流倒敘,由一名老漢與青年間的對話,講述起李陵被俘受降的過程。老漢轉瞬搖身一變為侍奉李家三代的劍靈化身,更時而化身劇中人物,時而跳出故事框架以旁觀者立場補敘,其中帶入了李陵的獨白、視若兄長的蘇武與妻子拓拔公主的視角,利用四人的敘事角度來做一個相異於歷史兩面評價的演出。

由四人的視角中,可以一窺對於李陵於兵敗投降的不同觀點,劍靈以傳統的歷史正反兩端,及自己跟隨李家三代的忠心觀點融入;蘇武則以忠臣之姿,輔弟之情做為主要訴求,拓拔公主以惜取英雄,不忍丈夫心傷的婚姻觀來構築,李陵的獨白於本劇中變成不知何方是家國,無處話淒涼的複雜情感。

較2008年初回版相比,本次增加了劍靈與拓拔公主兩個角色,活化了角色敘事的多樣性,卻也同時壓縮了李陵發聲的機會,整體劇情呈現一種跳轉式的連結,觀眾在台下所見,泰半是其他角色敘述李陵的旁觀者立場,他們都只看見自己眼中所觀察到的「李陵」,真正屬於李陵的自我,想講的話、想表達的心情,僅能在【望鄉】與【別歌】兩段折子的字裡行間方能一窺究竟,難以飽實表達李陵完整心聲,僅能從字裡行間擷取些許屬於李陵有家國歸不得,忠孝無法兩全的遺憾。

《半世英雄.李陵》中,當以蘇武與李陵的兩次相會為亮點,雙方對於家國之間的立場與認定,李陵其間的情感轉折,對故國家鄉的嚮往及期盼,對未來的不安及徬徨,是李陵在本劇於情感詮釋間,最豐潤的靈魂色彩;舞美沿用二分之一Q劇場一貫的技術手法,以多媒體屏幕為背景協助場景的替換,舞台中間立一斜坡的可移動式平台,利用實驗劇場的思維模式,將場景化繁為簡,翻轉必須耗費大量場佈的劇場規格;拓拔公主中間幾度出場,看似推動劇情發展,卻仍可看出為了爭取演員於後臺調度,舞臺暫時流於空轉的痕跡,也讓過場調度時間顯得冗長,少了讓觀眾沉澱,角色留白的餘韻,實是可惜。

整體而言,《半世英雄.李陵》並非為了幫李陵這個歷史人物辯白,也不是為了營造出李陵後半世的悲愴;編導選擇顛覆過往傳統戲曲的觀點,自其他角色的視角切入,翻轉歷史對於李陵棄漢降匈的兩極定義,也流露出近代傳統戲曲在忠孝節義與人性百態的必正必反單一觀點中,逐步取得多方探討的平衡方向。

《半世英雄.李陵》

演出|二分之一Q劇場
時間|2015/03/08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二版在編劇邢本寧的手下,似乎有意地解決劇情本身的單線以及僵化,而製造了更複雜的螺旋結構,去鑲住位處全劇中央位置的〈望鄉〉。這樣的安排發揮主角楊汗如的崑劇基底。(吳岳霖)
3月
10
2015
本劇述說臺灣鄉土的傳奇故事,運用兒童劇的方式吸引親子共賞,展現如動畫的舞台風格與豐富色調,在娛樂的觀賞效果外注入人情寬容的教育內涵,也將作品推向合作分工模式的代表性地位。
11月
25
2024
儘管具備武作之形,《文王食子》終究是極重抒情的大文戲。論文戲,除卻雕琢與情節呼應的身段演繹,藉由唱唸和面表,構築與身段形式同在的真實情感基底,應是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核心。
11月
18
2024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
11月
14
2024
長久以來臺灣京劇人才青黃不接,本以為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沒料到近十多年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湧現出一波波優秀的後浪,而前浪們也溫柔地為後浪推波助瀾,期待前浪、後浪共同為臺灣的京劇之海激發出更多的浪潮。
11月
13
2024
當傳習藝生多半亦有歌仔戲、客家戲演員身份,也顯現出在現今戲曲環境下,北管藝師無法以北管演出作為全職之問題,那麼未來北管戲傳習計畫是否成為僅是一門演員訓練課程?
11月
13
2024
今次為第八屆,筆者在同一場次中,觀賞了慶美園亂彈劇團新秀張雅涵主演的《洛花河》暨正明龍歌劇團新秀張燕玲主演的《韓信設窖安軍心》兩齣折子戲。
11月
12
2024
本劇可見劇團在親子劇的用心之處,以臺灣地景為故事地、融合原漢兩族的神話故事,音樂曲調以輕快帶有童謠的趣味讓聽覺性相當悅耳動聽,主演的口白方面也充分表現各個角色的特質差異
11月
11
2024
發自庶民性的市場空間表演雖未必不好,還原來自民眾純然的欣賞習慣也有道理,但總期盼能朝向精緻度更顯著的面向提升。就演出內容而言,除了延續過往擅長的《白馬風雲傳》系列連本戲之外,建議劇團應可大膽創作新的故事劇本,嘗試新的表演模式
11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