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女性生育計劃 – 強制排卵》以戲謔拆解符號和迷思
9月
17
2024
新女性生育計劃——強制排卵(認真練舞中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576次瀏覽

文 謝曉陽(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領域研究所學生)

甫進入表演場地,身穿藍灰色家丁漢服的女表演者便朝我喊道:「取卵吧!我要生!」然後奉上一盤紅色飲料,像極基督教聖餐中的葡萄汁,說喝下會啟動卵巢力量。於是我強忍著笑,拿著小杯子,挑了地上其中一塊疑似佛堂拜墊坐下。場地空間非常狹小,不超過八坪,牆上掛著滿是「卵」字的白布,投影機在牆上投射:「新女性生育計劃之強制排卵佈道大會」,講台上放著酒、茶、電腦和打碟機,地上散佈粉紅色彈彈球,活像一顆顆卵子。

我對凍卵認識不多,唯一經驗來自髮型師的分享。話說有次她一面按摩我的頭皮,一面說:你年紀也不少了,快凍卵吧!然後向我展示青藍色斑駁的肚皮,說是每天自行施打排卵針的結果。追不上時代的我一直以為凍卵是闊太明星才搞的玩意,冷不防原來這已是30+未生育女性多少會考慮的選擇。隨便上網搜尋,就一堆商業宣傳口號:「首創卵子銀行」、「為未來埋下幸福種子」、「14天換生育自由」⋯⋯

佈道會開始後,「護法」和「師姐」恭迎撥著粉紅色繡花扇的「卵巢無限上師」上場,十多位觀眾立刻(被迫)變成「弟子」,參加這場胡說八道的佈道。「上師」先跟「弟子」問好,講一堆邪教,甚至正派宗教也常說,似是而非的安撫和祝福,又教授「排卵」手印,請大家跟著做,反覆念頌。


新女性生育計劃——強制排卵(認真練舞中提供/攝影Sharon)

說到高潮,「上師」爬上講台,一臉嚴肅,與「護法」和「師姐」跳起作法似的舞蹈。「上師」選用的是西洋流行曲,先是《Chandelier》 ,然後是《Boom Boom Pow》,熟悉的夜場音樂忽然被賦予宗教意義:「1,2,3,1,2,3 drink!」,「上師」把「聖餐」從高處灌進兩位門徒口裡,彷彿說取卵就如酗酒般狂妄;「Gotta get that! Gotta get that!」,她們緊握拳頭,「that」變成了勢在必得的卵子⋯⋯一場舞蹈把歌詞重新定義,令觀眾都忍俊不禁。

然而計時器響起,打斷了「上師」的表演。她默默走到台邊,在空靈鼓和吟唱伴隨下,坐在單人沙發上,抱起Miffy玩偶,為它的肚皮施打排卵針(這儀式在整個表演中反複出現)。「護法」和「師姐」喊起咒語加持,向天花板灑出大量假鈔,紙幣一張張在觀眾間散落,彷彿是取卵之壯舉所耗費的金錢。

打完針,「上師」又繼續演講。這時她變得像保險、財策經理,先是從現場收集的問卷了解「弟子」背景,針對「弱點」——例如年紀大,或是男性,多加鼓勵,甚至舉出一點也不科學的人體圖,一再強調雄性弟子只要相信「上師」,也可啟動「幻卵巢」。也許我們要考究的,不是演說內容,而是演說模式——不論是宗教、保險還是生育的迷思,不都是透過這樣具組織性、規劃性的儀式不斷潛而默化、傳播、鞏固嗎?「上師」進而談到業績——原來取卵不止取卵,還要比較取得的卵子多寡。為了增強競爭力,她教授弟子「養卵操」,展開一系列的動作演出和互動,此時害羞的我慶幸沒有買更高價門票,否則便要到講台前親身示範(笑)。最後「上師」不忘展示QR Code,請現場觀眾「與上師結緣」——追蹤舞團粉專,又推廣「養卵操」課程的限時獨享優惠,極盡搞笑之能事。

笑歸笑,表演深刻地嘲諷著,現實中習以為常的行為和信念,往往指向虛無,每天盲目遵守,頌念的人,有確切思考背後的意義嗎?「你愛上帝嗎?」「愛!」「你今天有跟上帝祈禱嗎?」「沒有⋯⋯」「你念的這句佛經是什麼意思呢?」「唔⋯⋯我不知道。」「為什麼要生小孩呢?」「因為生小孩人生才完滿呀。」每天我們都被象徵式的口號包圍,但表演者身體力行,以戲謔拆解符號和迷思。


新女性生育計劃——強制排卵(認真練舞中提供/攝影Sharon)

佈道會當然少不了真人見證。來到尾聲,「上師」說該師姐因急事缺席見證,改以影片播放。當我們以為又要看到什麼奇怪東西時,牆上卻投射出主演本人的文字日記,以較為靜態的方式朗讀。主演剖白了自己十四天的凍卵心路歷程,聽著聽著,發現取卵還真是複雜,須要施打長效、短效排卵針、破卵針,施打部位、時間也非常講究。「護士說:下午2時34分,一分鐘都不能差」——說到重要字眼,牆上的文字就會趣怪地變形。文字分享雖然冗長,但為這場富有玩味的表演增添了一份認真與深思,成為完美的收尾。

回家路上,我又想起我的髮型師。話說後來她取卵成功,也順利懷孕,生下嬰孩,但幾個月後又說要離婚。為什麼呢?我問道,同時想起她滿是瘀青的肚皮。她說自然產後第三天,她按醫院指示準備下床,看著同房的媽媽一個又一個被丈夫攙扶、接走,自己的老公卻不見蹤影,她打電話去問,老公竟說他還在家裡大便,請等等——那一刻她就後悔了。

人生如戲,信者得救。人可以被符號迷惑,但一個簡單的動作又可以令一切淪陷,強制排卵確實是宗教般瘋狂的行為。

《新女性生育計劃——強制排卵》

演出|認真練舞中
時間|2024/08/24 14:34
地點|小路上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