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勢/知識生產——《肉身風景》中的「觀眾」位置
1月
06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81次瀏覽

呂樾(台灣大學台文所博士生)


《肉身風景》是由 Meimage Dance 藝術總監何曉玫與數位藝術基金會共製的虛擬實境(VR)作品,並很大程度延續了《極相林》中對於「身體」的思考。可以說,《極相林》嘗試剝除了對於舞者的原本想像,使舞者藉甫演出開始時的儀式段落成為一組組肉身團塊,而此一由肌骨「強度」(intensity)而非「故事」敘事所組配的舞蹈演出,在很大程度上解消了「舞者(表意)」的連結,而是肌、骨、力量的持續流變(becoming)的無器官身體(OwB),並以此回歸到「極相」這個生態詞彙所指涉的「演替」本身。《肉身風景》則更進一步將「觀眾」加入上述提問,即「觀眾」能否,且又如何參與整體影像運動之中。

在《肉身風景》中,觀眾將置身於一個躺在無際灰色沙(山)丘中的巨人腹部,隨著巨人逐漸起身,觀眾的「觀看位置」也隨之移動,一路由右腳銜接至左腳、背部並「滑」上巨人的頭部,並且在最後(如果你願意的話)與巨人四目交接。整體而言,因為作品本身無明顯的敘事軸線,且扣除已被預設的移動路徑與巨人起身姿勢,在移動的過程中觀眾可自由選擇欲觀看的方位,是以不同的觀眾將擁有不同的體驗。重要且與《極相林》類似的是,因為觀察對象(巨人)的體積過於龐大而觀眾視野有限,除了少數時機,觀眾不太有機會見到巨人的整體形象,而只能看到某些巨大而無法掌握的灰色塊體在眼前揮舞,甚至因為周遭環境均為灰階色調,也模糊化了巨人與風景的界線,巨人因而成為地景的一部份。我認為,此處的問題或許不再是「舞蹈作品」的「意義」為何,或是否能「再現」或「傳達」某種由身體的藝術形式帶來的共感(尤其本作仍被視為舞蹈作品的「VR版本」),而是觀眾的視覺經驗與體感經驗如何、與能否參與作品的運動?

首先,因為《肉身風景》雖多次將觀者推挪至「立足點狹窄」的身體部位(如:膝蓋、頭頂),以至於視覺上認為自己即將墜落,但由於缺乏如具體的「突發驚嚇」或「墜落」等VR作品中常見的視覺驚嚇,觀影時的帶入感並不能說強烈。另外,雖有賴於呼吸音效的強大與起伏的巨人肚皮,加劇了巨人「鮮活肉體」的意象。但也因為此處的強烈「擬真」,更迫使觀眾意識到,其腳踏的並非柔軟且在起伏的軀體,而是堅實的地板。再者,觀者移動時僅能以「滑行」,而非「行走」的物理擺動。是以,即使觀者隨著巨人身體不斷運動,但觀感依舊弔詭地卡在靜態的景框(film)觀看與動態的「參與影像運動」之間。

在此提及觀影的尷尬並非要指責《肉身風景》不夠「真實」,或指出現有技術的限制。如同王柏偉所述,所謂的VR(virtual reality),有別於紀傑克提到的「虛擬現實」,並不指涉網路空間的「整體」想像,因該思考預設了「整體」之外尚有一個處於離線(off-line)的現實,且其中還有一個「觀察者」以指稱「網路空間」。相對的,在VR中「藉由『沉浸-互動』技術的幫助,多個平行世界得以同時出現,因而在「虛擬實境」中,世界之於觀察者的關係,從『再現』變成『呈現』(prasentieren),而觀察者與平行世界的關係,不再是「虛構性現實」,而是「虛構就是現實」(reality of fiction)」【1】。是以,上述視覺與體感經驗的斷裂並非意味著「現實物理世界」的不斷現身,而同為「『肉身風景』世界的一部份」,由此可見,將詮釋導向作品的不足並不具意義,而應一併納入其世界觀之中。但若將觀影時的弔詭體驗也視為作品的一部份,則此一在之間(in-between)的不協調又意味著什麼?

我認為,與其說何曉玫試圖藉「沉浸-互動」技術解消「舞者」與「觀眾」間界線,並使觀眾「體驗到精神化的地景,進而實踐《極相林》舞作編創時,對生命的想像、痛、以及身體共感」【2】倒不如說《肉身風景》中身體與視覺的反覆斷裂與不協調,既強調了「我(作為觀眾)」在場,也提問了在「VR」與「舞蹈」的脈絡中,觀眾如何被賦予能動性。在觀「舞」時,不只觀眾無法一窺舞者全貌,舞者甚至成為了地景意象(Image)與肢體殘塊,我們是否還能清楚指稱「舞者」作為生產意義的主動者?而在VR中,攝影機的視角與不協調的視覺/身體感不斷逼迫觀眾在靜態的景框(film)式觀看與動態的「參與影像運動」之間來回移動,每一次的移動與不協調都前景、並問題化了「觀眾」的觀看位置。當不管視覺或身體的體驗永遠都如此斷裂而艱鉅,觀眾永遠都只能依據地景的配置尋找對自身最有利的閱讀「姿勢」,不管是物理上的蹲在地面觀影,或是形而上的作品詮釋配置,在這個意義上,「觀眾」得以被作品「賦權」。若說《極相林》透過以肌、骨拼裝出的臨時器官拒絕了一個統一整體的舞者「形象」;《肉身風景》則進一步挑戰了「舞者(表意)-觀眾(接收)」的分工等式。舞作中,在使「舞者」成為地景的同時,「我」作為一個怪異的參與者,一個在巨人的平行世界裡格格不入的幽靈,反過來在身體感上被賦予了主動參與/不參與、詮釋/不詮釋的自主權,變相的破壞了觀眾往往作為接收者、被同感者的被動立場。

註釋:

1、王柏偉〈VR與形塑世界的三種模態〉,《藝術松》,1期,(2020,11),頁13。
2、參見《肉身風景》展覽介紹(https://dac.tw/from-flesh-and-blood-to-virtuality/

《肉身風景》

演出|何曉玫舞團、在地實驗
時間|2021/12/10 17:00
地點|台灣數位藝術中心

你可能還想知道:

《肉身風景》為2021新舞臺藝術節X數位藝術基金會─《肉身到虛擬:極相林VR展》其中一件作品。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賞《肉身風景》時,必須連續調整自己的身體與神經感知以維持和巨人的互動,彷彿就像孫悟空在如來佛的掌中一再「翻跳」,讓觀者親自化身成為作品中的一個角色,與另一個角色互動以完成演出。(黃復君)
1月
28
2022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