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小的光,巨大的影——2023培養皿計畫《影子裡的光》
6月
21
2023
影子裡的光(野草製作工作室提供/攝影田喬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3次瀏覽

文 戴宇恆(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臺北藝穗節已行之有年,無論是規模、機制及觀(受)眾的養成皆已逐漸勾勒出一定的圖像,而近年來臺灣各地的藝術節生長繁茂,也有許多以「藝穗節」為名,實際上仍得通過審查評選機制,又或融入了地方性文化策展的概念為之【1】,與實際上緣起愛丁堡藝穗節強調「不審查」的精神多有出入。【2】於是,「藝穗」的精神與定義不斷地在臺灣各地文化政治中延異,雖樂見藝術節各地綻放,同時卻也流失了青年族群、新生團隊拼搏的量能。

而野草製作工作室發起的「2023培養皿計畫」卻是個特別的存在。秉持著一股年輕的動能,參與過臺北藝穗節後的願景:「好希望臺南有這種活動」【3】,如此微小的期望生了根,便在今年冒芽,五檔節目悄悄地在臺南三處非典型劇場空間發生,筆者未能觀賞全部,只能藉《影子裡的光》作為代表,視角雖有所侷限,卻也能從中嗅出一縷血氣方剛的野性,那也正是青年族群得以散發的創作氣息。《影子裡的光》正是這樣的作品,雖在形式的處理上缺乏章法與同一的佈局,卻不難看見這些青年強烈的問題意識。

渺小與巨大——「創傷」的問題意識

《影子裡的光》大致上在述說一個女孩於夢境與潛意識裡與自己對話的過程。【4】其實,這樣的文本結構我想可以與日本劇作家別役實的《可以睡覺》連結【5】,兩個作品間都有意識地處理著「創傷」的問題,只不過《可以睡覺》更多地指涉了集體的、社會性而導向的創傷歷史,而《影子裡的光》則側重呈現個體經驗的創傷敘事及療癒自我的可能性。有趣的是,《影子裡的光》選擇在兩個女子之間的對話之間,時而穿插著一位說書男子的寓言,將《西遊記》裡的「頑石」、《創世紀》中「巴別塔」事件,進而到希臘神話中「薛西佛斯」推巨石的故事通通攪混在一塊,看似雜亂無章,卻同一地指向了神的旨意與懲罰,這便使得渺小的個體敘事終於有同等質量的地位能與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匹敵,文本和導演只是將其以互文關係並置於作品中,雖無更進一步、深化地處理兩者間糾結複雜或正反辯證的問題,更直觀的目的或許只是將宏大敘事作為一種隱喻指向人們面對創傷所固著的模式,但這仍是全劇最為亮眼的地方。

不過,我並無意將敘事分輕重,只是得從這樣的渺小與巨大的對照之中,去看見青年群體如何面對創傷:

冥頑不靈,緊箍規訓

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但絕對有些人在面對創傷者時,建議(要求)個案要正面思考,不要總是陷入在負面的思維中,又或以自身經驗出發,去評斷創傷者的情緒或行為。倘若創傷者的狀況總是沒有起色,又或反覆陷入創傷經驗裡,那麼對於某些群體來說便成了無法教化的「頑石」。而相對於「頑石」,某些創傷經驗者卻也試著戴上緊箍,假裝自己已被訓化,成了向正道取經的「悟空」,但「傷」真的不見了嗎?不全然,或許在每次緊箍咒語唸響中,又添了幾道傷,傷口仍不時作痛。

語言的侷限

倘若我們將巴別塔視為集體的本質追求(人類的、社會的),語言便是我們我們追尋本質所使用的工具,而這樣的工具實際上卻有侷限,並且在理性思考的模型下(主客分離的思維模式)發展得日益弔詭——也就是人類只能使用有限的語言模式(相似性與脈絡性)來進行交流,所以在人類集體將語言設定為一項人際交流的工具的目標底下(暫且不論符號系統的功能),就不難理解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為何認為私有語言不可能存在,因為私有語言只有自己能聽(讀)懂。於是,藉著維根斯坦「相似性」的概念來談「創傷」的語言侷限,當人們以理性思考模型試著要站在「自己外」去描述或述說自己的創傷時,你會發現自己內心的經驗與感受只能透過與他人語言的「相似性」來表明,而他人也只是透過相似的感受或經驗來類比或理解你——換句話說,就是無法透過語言來真正的理解對方在說什麼(當然這裡指的是個人經驗或感受)。至此,巴別塔的倒塌或許便意味著本質的追尋,並不在於集體,其實是個人,私有的經驗與感受並不比集體來得差,至少必須擺在同等位置。

徒勞的荒謬生活

薛西佛斯的神話指向無止境的勞動,又或是人類徒勞的荒謬生活, 《影子裡的光》挪用了這樣反覆輪迴的狀態,指涉著創傷的離去與復返,在與自我創傷對話的過程中,看似逃生出口將近,卻又不斷地跌落深淵,一次次的無功而返在外人眼中看來荒謬,對自身來說或許也是,但沒人能真正地知道薛西佛斯抱持什麼樣的心態,終究都只是猜測。我不禁想問,薛西佛斯的徒勞真的荒謬嗎?或許荒謬的可能是神的制裁與懲處?


影子裡的光(野草製作工作室提供/攝影田喬恩)

在文本處理上除了上述有趣的比喻及嫁接,其餘的情節處理卻顯得有些發散與混亂(或許是為了呈現解離之錯亂感),導致與三段寓言的互文關係力道不夠強,且創作者的技術顯然還能有更好的處理(形式過於繁雜、舞台空間調度動機不明、演員在非典型劇場空間的能量與表演張力的調節失衡等。),導致有些時候視覺與聽覺上觀眾能接受到的訊息相互衝突,進而在眾多戲劇語彙中導致意義的失落,未能層層堆疊而使意旨更為清晰。

《影子裡的光》除了讓觀眾看見一段個人創傷療癒的過程,卻也意外看見了人類甘於俯首在荒謬的日常中、規訓的教條中、語言的遊戲中——那般宏大敘事底下的那團巨大陰影之中,不亦樂乎的詭異狀態。無論是潛意識使然又或在創作者在文本上煞費苦心,這樣的問題意識終究直擊了一個世代生命意義的核心,有別於集體意義的追尋,個人意義或許也正在鑿開一些孔洞,試圖要在這個世界上找到一席之地。

偉大又正面的敘事已經太多,那些光早就不知道跑去哪裡,自身的陰影最終也得沿著自身渺小的光才能看清,總是躲在巨大的陰影之中,便永遠看不見自己完整的樣貌,作品是這樣,人亦如是。

註釋

1、 如嘉義魚池戲劇節、臺東藝穗節,過去臺南的321小戲節⋯⋯等。

2、參見文章,蔡孟凱:〈以藝穗之名?」淺談近年地方瘋辦藝穗節的盲點與成就。〉,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92771d72-6b47-416e-b3b7-d8c4a81cb4cc

3、參見野草製作臉書文章,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584331173716652&set=a.406063951543376

4、《影子裡的光》敘述一位25歲名叫小光的女生,走進了一間咖啡廳,喝下了店員以滴管滴下的不明液體後,便如同失了魂魄,輾轉於似夢非夢的時空,其中還有著一位男子,時而說著一段東拼西湊的寓言故事⋯⋯。

5、詳見《日本當代劇作選-當代經典劇作譯叢20》。

2023培養皿計畫——凝聚常創作的人《影子裡的光》

演出|「野草製作工作室」主辦、「凝聚常創作的人」演出
時間|2023/06/09 20:40
地點|臺南參莯咖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