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啾咪!愛咋》
9月
22
2017
啾咪!愛咋(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689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在《Mickie踹共沒?》之後,一心戲劇團第二次受邀參與臺北藝術節,與德裔法籍的導演盧卡斯‧漢柏(Lucas Hemleb)合作,並邀請栢優座座首許栢昂共同以十八世紀法國劇作家馬里伏(Pierre Carlet de Marivaux)的劇作《愛情與偶然狂想曲》,改編推出輕喜劇《啾咪!愛咋》。

首先從文本談起,作為改編,《啾咪!愛咋》基本上沒有錯動太多原著的情節,因劇作提及愛情、婚姻、階級、門第等,具有相當大的普遍性,並未因轉譯而產生扞格。簡而言之,這是一部與中國明清時代劇作題材相當類似的作品,情節不外乎是玩弄「錯認」、「巧合」,終得團圓的一部通俗喜劇。

《啾咪!愛咋》的主題相當討喜,編劇亦相當精準地掌握了閩南語的語彙特色,念白、唱詞幾乎句句「本色」,將每一位人物都描寫的非常可愛、立體。其中,念白不全然似傳統劇目文雅,較多是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俚俗的語言,如風丁(孫詩珮飾)在臺上大罵花若嫣(蘇洺芸飾)即言道:「痟狗舂墓壙」,【1】貼近觀眾、引人發笑。導演盧卡斯‧漢柏在這齣戲的參與看似相當疏淡,正如他〈執導歌仔戲〉一文中所說的:「我試著用一種實驗方式來靠近傳統。」【2】他不以西方文化的邏輯思維「打破傳統」、「創新」接近「歌仔」,而是選擇「靠近傳統」。

抽掉舞臺上的一桌二椅,省去實體佈景,僅以燈光、水墨影像作為換景的方式,盧卡斯‧漢柏對戲曲的傳統想像,在演員、演技以及演員手中的道具上。演員在舞臺上的開門、趟馬、翻滾、撲跌等身段表現,製造出戲曲寫意的想像空間,僅依憑著演員的你丟我接、節奏緊湊,製造出舞臺下的笑聲連連。特別是花也采(諧音花椰菜)的孫麗雅,表演上特別出彩,人物性格非常立體。孫麗雅也特別提到導演的人物建立與引導,給予她相當大的幫助,【3】無不讓人佩服於導演的「實驗」決心。雖無法明顯看見「導演意識」,但換句話來說,從演員的節奏掌握與人物建立上接近「傳統」,或許即是導演在《啾咪!愛咋》中的最大企圖。

整體來說,《啾咪!愛咋》是成功的。無論是文本上、表演上,都頗有可觀之處。但也不免讓人思考,這部跨國媒合的作品難道僅止於此嗎?對專業於執導西方劇場、歌劇的盧卡斯‧漢柏來說,接近「傳統」戲曲,確實可以說是一種實驗。但,我同時也思考,如果這一極度簡潔、接近傳統的導演思維,讓與專業於戲曲的導演、主排執行是否會有相同的結果?當然,這是一種假設性的思考。只是,當這個作品與臺北藝術節的其他跨國製作進行比較,《啾咪!愛咋》究竟碰撞出了什麼樣的火花?回想起這次觀劇的經驗,腦海忽然轉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從節目冊中,觀眾可以得知,演員們無不對導演的節奏安排與人物建立十分讚賞。或許,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碰撞——演員們從導演的安排、調度,更能掌握人物與節奏。導演也藉此「實驗」試圖拼湊出他所理解的「傳統」。當然,對我來說,我是十分欣賞這部作品的,無論是文本的改寫,以及演員的表現、導演的節奏掌握等等,讓歌仔戲或是所謂的「傳統」被表現的引人注目(當然,孫詩詠疲乏的嗓音以及蘇洺芸稍嫌生硬的身段都還有調整的空間)。但,回到前文所說的,跨國共製的結果真的只有如此嗎?

但,回過頭我又想反駁自己,為什麼臺北藝術節的作品不能夠簡單?不能夠是小品?不能夠只著重於文本、表演等基礎上?國際共製給人的期待又應該是怎麼樣?我想,這一切都還是在「觀看角度」上。

註釋

1、即「瘋狗撞墳墓」,是閩南語的俗話「冒失鬼」之意。參考「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瀏覽網址:https://goo.gl/feoXfS(瀏覽日期:2017.9.21)。

2、盧卡斯‧漢柏,〈執導歌仔戲〉,收入《啾咪!愛咋》節目冊,頁8-9。

3、演員介紹:孫麗雅,收入《啾咪!愛咋》節目冊,頁27。

《啾咪!愛咋》

演出|一心戲劇團
時間|2017/09/16 19:30
地點|臺北市立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
此次,「國光30:春分啟動」系列中的《江流無間道》、《金玉奴》雖是盛演已久的經典劇目,但國光團隊沒有陳陳相因,照本宣科,而是細加調整雕琢,為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4月
29
2025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