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一如在場的演出:關於《動態切片.舞影疫常》線上影像創作展
7月
27
2021
動態切片‧舞影疫常(古羅文君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4次瀏覽

陳佳伶(專案評論人)


《動態切片.舞影疫常》線上影像創作展是在「藝文紓困」補助下應運而生的一個策展計畫,由稻草人現代舞團的古羅文君擔任策展,帶領四位新興的身體創作者想像關於展覽的樣貌,因應疫情蔓延,空間禁錮的情況,採用的是虛擬展間的方式。這種直觀的擴增實境運用,多出現在廣義的博物館展示規劃中,常作為推廣教育的目的使用,方便與因遠距無法到場觀看的客群共享,也為有檔期限制的展場空間留下立體的影像見證。虛擬展示的規劃基本上是依附實體已佈展完成的展間而成立的,關於虛擬展出能否完整保留或間接取代實體展覽的構成,在博物館學界尚有許多莫衷一是的討論,實不宜僭越專業,僅就策展概念與創作媒材的質地作論述主軸。

在實體空間已被迫取消的狀況中,重新想像並虛擬出一個不存在的展間是否有其必要?展覽開宗明義地講到這是邀請創作者在居家中尋找舞蹈之光的創作,其發展作品的途徑皆來自於個別獨立的環境。對於線上展間的想像,舞者若僅侷限在佈展上傳作品時,意識到這是一個有光有廊道的展間,在未曾包括「現地創作」、沒有要聚焦地方、不具備限地建構情境的脈絡中,刻意開發僅聊備互動功能的場景,聚集過多力道在一個較無施力點的線上展間,反而易於讓展覽的主體性產生偏頗,讓觀眾的想像趨向虛無。

動態切片‧舞影疫常(古羅文君提供)

另試圖提出媒材特性的癥結點,說明展覽為何走向策展形式凌駕於作品內容,且有畫地自限的風險,在概括區分的藝術類型中,建築與雕塑因其立體造型被認定為最具備空間概念的創作形制,環境的通透性、動線的環轉容積率、再現與模擬的必要程度、能否擁有全景的視野等,在線上策展中也可依此作為是否需要三維展間的考量,攝影與錄像展覽,除非是錄像裝置的形態,否則其涉及的空間架構僅在二維的平面,在線上展覽的機制中,省略了相紙、屏幕等材質的顯影觀看,作為間接影像的再現,但仍然要維持相素、畫質以利細節紋理的能見性與清晰度。本次展覽所採用的線上平台顯然無法順應此需求,它能夠擬真的限度與功能性, 似乎比較像是展覽前期、尚未佈展時,模擬作品上牆的樣態,討論展品選件、空間配置的參考,距離用作實際認識作品仍有一段落差。現今是資訊視覺化的時代,觀眾的視覺感官都被訓練得宜,就算是一則網頁、一個影音平台,只要能實踐策展理念同時有助於妥善呈現作品,或許就不該排除在選項之外。

倘若觀眾的互動體驗,被視作展覽詮釋的主要重點,那開展當日的導覽活動更像是展演計畫的一部分,近似一個走入展間的現場藝術,或是導覽講座式的展演。展示的概念轉向聽覺化的實踐,觀眾參與了「模型展間」的導覽,藉由聲音的引導,加上游標式的移動與跨距,空間從始至終出現了意義;「請問到達作品前面了嗎?」、「請幫我轉向下一個展示點。」這種未被編入劇本的口白,彷彿為了舒展場景而設下的台詞;實則直播時在二個平台轉換未能及時同步對位而產生的對話,反而更像身體進入虛擬空間時會產生的情境反應,在影像作品被逐格化和邊陲化的條件下,視覺被迫排除在體驗感官外,唯有聲音還能繼續指引身體開啟想像,堪稱逸出表定之外的驚喜。聆聽「在光消逝之前-6」作品解說時,巧妙地召喚出觀看一部電影作品時的記憶;走近「戶外球賽」採取了主客體易位的角度,邀請觀眾經由畫外音,體驗空間區隔內的封閉性,聲音描摹出的影像似乎比作品更顯逼真。

線上展演如同線下真實環境的表演一般,同樣會遭遇受限於硬體並有技術難題需要克服,若僅獲得過渡式的資源,這種階段性呈現的狀態也是足以預見,實則很難擁有旗艦版節目的期待。

註釋:本線上影像創作展網址為 https://reurl.cc/lRMdLj

《動態切片.舞影疫常》

演出|古羅文君(策展)、蔡馨瑩、蘇鈺婷、楊舜名、高辛毓
時間|2021/07/16 19:30
地點|線上(artsteps.com)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10月
07
2024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9月
24
2024
人生如戲,信者得救。人可以被符號迷惑,但一個簡單的動作又可以令一切淪陷,強制排卵確實是宗教般瘋狂的行為。
9月
1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