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場英雄氣勢《三國演義之戰宛城》
10月
02
2011
戰宛城(大稻埕戲館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59次瀏覽
施如芳

《賽德克‧巴萊》衝破三億票房的時候,偶然看了全西園的布袋戲《戰宛城》,竟有溫故知新之感。想當年,戲棚下曾有黑壓壓一片的男性觀眾,極愛這味殺很大、戰勿煞的布袋戲。在好萊塢式的聲光效果抹「平」台灣人對征戰的想像之前,頂級的布袋戲主演,可以憑兩手尪仔、一嘴口白,外加鑼鼓酣暢的後場,調度出千軍萬馬的場面——場面上不見血光,卻充分滿足男人嗜「血」的天性。

《戰宛城》開打連鬥智,描述張繡屯兵宛城,有殺叔之仇的曹操率軍來攻,張繡不敵,採謀士賈詡之計詐降,曹操在姪兒曹安民安排下,與張繡的寡嬸鄒氏茍合,張繡敢怒而不敢言,賈詡再獻策,醉殺雙戟猛將典韋後,放火燒曹營,曹操終棄鄒氏,落荒而逃。正史有載的這一戰,除了正常的對陣,還有萬世巨星曹操搞出來的陣前不倫,腥羶色都不缺,是天生潛力股,難怪戲曲從小說取材後,都想打磨成屬於自己劇種的經典劇目。

正值壯年的主演洪啟文,原來是家學淵源(員林布袋戲世家),師出名門(「小西園」許王的首批藝生之一),雖不清楚這台《戰宛城》有多少繼承、多少創造,但就戲論戲,這齣戲確實讓不愛打打殺殺、也不常看傳統布袋戲的筆者,從分明的五音、靈動的尪仔架,領受到屬於三國人物的底氣,不分行當或主、配角,都有一股亮眼醒耳的「英雄」場勢。

足足對壘整兩小時的戲,要打得出有辨識度的場面,又要鬥得出不令人久而生厭的智謀,哪裡是道行淺的活兒?全西園的《戰宛城》,無論情節或口白,均處置得雅俗有致。最令筆者驚豔的是,曹操與鄒氏合拍的過程,從花園看對眼,到設計鄒氏主動投懷送抱,再到以叔姪相稱,迎對張繡之怒,一介亂世奸雄就算裝腔作勢也該做出來的「氣度」,洪啟文都為曹操做到位了,而且旁襯著張繡、賈詡、鄒氏的應對進退,做得層次分明。此外,限制級的情節在寫實的人戲表演中,一不小心就做失了準頭,而顯得沒「品」,但在全西園偶戲的拿捏下,有一種舉重若輕的風格,令人安心,又能會心一笑。

那天《戰宛城》的台下,難得有一個小男孩。戲一開始,兩軍主帥忙著報家門,在那節骨眼上,我被一連串不耳熟的人名、地名卡住,聽見他雀躍地問東問西,頗感干擾。但很快地,我享受起演師擎的一手好偶、說的一嘴不勞字幕的好戲時,小男孩的聲音自然地就淡出了。

《三國演義之戰宛城》

演出|全西園掌中劇團
時間|2011/9/24  14:00
地點|台北市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