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人的低吟《粘家好日子》
7月
23
2012
粘家好日子(曉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85次瀏覽


作為萬華在地劇團,曉劇場的《粘家好日子》,以周紘立《壞狗命》一書為基底,以小見大,從粘家三代的故事,探尋曾經在艋舺活生生跳動的血脈。

以「擺渡」為名,那條橫跨舞台、由黃紙鋪成的長河,是粘家愛恨嗔癡上演之地;演員不上場時,隔著黃河與觀眾相對而立,仿若等待親人召喚,而得以重返人間的亡靈。似乎不欲觀眾清醒地自外於故事,生與死、瘋狂與現實的界限在特意的處理下,變得曖昧而模糊。隨著戲的推展,究竟是粘家人順水流舟來至現世,還是觀眾無意間著了擺渡人的道,晃晃悠悠來到昔日的艋舺粘家?

穿梭跳躍的時空,或許是老阿嬤的夢境,但即便阿嬤在每一個滯留處如同先知般預先警示,也只得到女兒們不以為然的微笑,觀眾在此時取得和劇中人一樣的無力感,這樣苦口婆心的話語,很容易在我們的生命經驗中取得共鳴,只是我們一般不太受教,有些路途,總要自己走過了才知風景如何。

這些情場失意的粘家女性,有如麻油菜籽,在現實的不堪中,我們竟還看到一絲作夢的天真,和孩童般嬌憨的笑。如同坐落在河道一隅的小木馬,或許象徵掙扎求生的粘家人,心中一塊小小的天堂淨域。場上懸掛的畫框閃著霓虹色彩,一方面讓人聯想到艋舺曾經的五光十色、胭脂水粉;一方面映襯著小木馬,竟有某種童趣,或許這個塵世就是粘家人的遊樂場,我們都是某個小孩,在此戲耍而不自覺……

不知是否刻意規避以台語搬演在地故事的理所當然,許多應是台語發音的字詞以國語讀唸,並採取韓劇般誇張口形,造成某種違和感。這種違和感,倒是和粘家女性孜孜矻矻追求幸福,卻又總是錯辨現實的不合時宜產生某種連結,令人無奈一笑。意外的收穫是,在這種語言限制下,一旦突破言語的疏離而直觀角色生命,便有得魚忘荃之感動。劇中亦有頗多逗人發笑之處,

就在觀眾越來越無法肯定,桌上那盤到底是西瓜還是梨子時,故事即告終。篇幅略短,讓人意猶未竟;但轉念一想,粘家的故事要細細講下去,不知伊於胡底?導演似乎選擇重重拿起,輕輕放下;毒品、性、暴力都在劇中一閃而逝,使得此劇雖使用艋舺如此重口味的食材,卻呈現某種詩意的輕盈美感。

或許也是某種不忍道破的嘎然而止吧?如同劇中一幕,小阿姨正等候即將來到的相親對象,驀然一聲電話鈴響,全場靜止,已然瘋狂而話語錯亂的大阿姨接聽了相親對象的電話,可想而知,婚事告吹。對比於追求幸福的強烈渴望,現實的破敗難堪令人難以啟齒,作品似乎不欲進一步挖掘瘡疤,保留粘家女性們眠夢的權利。欲語還休,不由分說,那麼清醒所為何事?不如大阿姨在劇終笑臉迎人的吆喝,大家來吃西瓜(/梨子)吧!

《粘家好日子》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12/07/07 19:30
地點|台北市萬華糖廍園區藝文倉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導演刻意迴避台語通俗劇的刻板流氣,而選擇陌生化的詮釋;這恰好與一個月以前台南人劇團《海鷗》利用台語「通俗化」契訶夫,策略上相背而馳。然「俗」與「雅」之間豈果勢不兩立?(林乃文)
7月
10
2012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