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現代節奏感的遲小秋版《鎖麟囊》
9月
13
2013
鎖麟囊(北京京劇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92次瀏覽
林立雄(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

這次的北京京劇院「傳承之旅」,非常多的名角,來到台灣演出。其中,遲小秋這位程派青衣的傳人也不例外,帶來了程派最經典的劇目《鎖麟囊》,也是檢視程派青衣是否有著深厚功底的一齣戲。

遲小秋所主演的《鎖麟囊》,明顯的看出北京京劇院在排戲時,情節上雖沒有太大的更動與改變,但在某些部分,如唸白、部分唱段、角色等,甚至是排練上的調度,皆有些許的變動,整體而言,戲劇節奏是偏快且流暢的。在過去程派青衣演出全本《鎖麟囊》,皆按照程硯秋先生當年演出的版本演出,又或只少許的更改些念白,讓角色的活潑更顯,使人喜悅,如張火丁、李海燕等程派傳人,皆未對程硯秋先生當初演出的版本作太大的更改。魏海敏在近幾年,也曾搬演過全本《鎖麟囊》,也並未對程硯秋先生的劇本作太大的修改與調整。

遲小秋這次帶來的《鎖麟囊》,是2011年於廈門人民大會堂的演出時所改編過的版本。遲小秋演出版本在第一場,即演出〈選奩〉,而將兩父子儐相的戲,往後挪了兩場,甚至直接地刪改掉程俊、胡杰兩位丑角的戲分。而枝微末節於大水沖散登州後,兩位丑角的出場唸白,也刪去不存。這樣的刪改下,也使整個全本《鎖麟囊》的演出,更精煉,也更顯得流暢不冗長。這樣的改動,或許也與戲中所著重的行當有關係,《鎖麟囊》本身即為一部彰顯程派青衣唱工與作工的戲,遲小秋版本的《鎖麟囊》在其他的角色上刪改唱念,如薛良在〈選奩〉部分,少去了原本的唸白與散版唱段,而是梅香直接唸白,讓整齣戲在演出上能夠凸顯程派的唱腔特色,將整部戲的戲劇節奏緊湊。

但,在這次的演出中,稍嫌突兀的是在於人員的調度與配置部分。遲小秋版本的《鎖麟囊》並未運用傳統戲曲所特有的角色檢場,而是將檢場的角色改為薛湘靈家或盧家的奴僕(由花旦扮演),由這些奴僕來搬移場上的桌椅。這樣的更改或許是為了要讓整部戲,在戲劇情節與節奏外,使整齣戲更有現代感。但檢場的角色本為傳統戲曲演出中,換場所必須的角色,即便檢場的角色與劇情無關,然而,在安插角色替代檢場工作的同時,似乎又失去了角色的本身在舞台上所具有的意義。上半場,發生了道具闖出幕後的事件,排練上發生了疏失,或許這也是少了這些檢場管理場上的桌椅而發生的。但,幸好,並沒有因為如此而影響整齣戲劇。遲小秋身為程派的傳人,在這次的演出中仍是非常出色的,無論是〈春秋亭〉中的唱段,下半場的二黃慢板、快三眼部分,皆唱的非常出色,〈朱樓〉所展現的水袖功,更是讓觀眾們為之一亮!

《鎖麟囊》

演出|北京京劇院
時間|2013/09/02 19:0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遲小秋唱得如何、水袖甩得如何,才是《鎖麟囊》的注目之處。欣賞遲小秋所體現的京劇藝術,可能遠比《鎖麟囊》這部戲本身還重要許多。於是,不改動情節,其實是因為重點可能不在於劇情。(吳岳霖)
9月
17
2013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