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創新的全球化在地視野《逆流》、《新舞季・透南風》
5月
31
2019
新舞季・透南風(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89次瀏覽

《逆流》

演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舞蹈碩士班、傳統音樂系

時間:2019/05/24 19:30

地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舞蹈廳

《新舞季・透南風》

演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美國拉瑪爾大學舞蹈戲劇系

時間:2019/05/26 14: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文 石志如(專案評論人)

不可否認台灣高等舞蹈教育的成果展演,對未來舞蹈發展趨勢的影響力。台灣多位舞蹈學者,已透過學術研究的方式,發現成果展已成為另一種教育意識的展現。今年度兩個令人驚豔的製作在同一週同時發生,一南一北地域性的差異,可以從舞蹈製作的立意與目的,觀察到截然不同的風格取向與教育方針。從兩校年度展演之風格特色,可見台灣培育舞蹈人才在傳統與創新之間皆有獨到見解。而這樣的展演形式,對台灣舞蹈學子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與漣漪?

北藝大延續過去的創新路線,並且擺脫雲門派的經典作品展現,近幾年延攬多位台灣出品的旅外舞者,從國外經驗轉化在地的舞蹈創作。今年《逆流》製作,一改過去甄選條件,以班成舞,除了呈現該班在校的學習成果,尋找獨特性與量身訂做的意味濃厚。位處台南永康的南應大,向來不甘示弱,在南台灣建樹該校獨特風格,這次《新舞季・透南風》以標榜「南方」顯示其在地舞蹈特質,透過不同國家地域的「南方」定義,從「地方」(place)視野,呈現國際新視野。

首先,5月24日北藝大的演出,前三首作品Leigh Warren〈Noodle Dance〉、蔡慧貞〈滾石人生〉與田采薇〈I will celebrate〉等之作品風格,以貼近生活化符合當代性的表現形態,如:消逝與浮現的瞬息狀態、反映社會荒謬現狀、叩問自身存在意義等,在融合古典身體與當代表現性的表演技法,不僅挑戰北藝大學生需對生活有足夠的細膩體悟,對於動作與內在情感的詮釋,更超越以往的表現力。

〈Noodle Dance〉隱喻時間的三塊移動背板,而背板的三角立體複數,在燈光的浮現下,猶如時空的三維度,舞蹈從三位男舞者古典芭蕾動作串起西方藝術舞蹈技巧的濫觴;之後男子退場,女子群舞以破碎、斷裂、曲折的肢體,打破方才上一段建立的流暢感,當代性十足。此後反反覆覆重複這樣的舞蹈結構,在流動之間,男舞者的肢體動作似乎受到女子動作特徵的影響,逐漸融入當代街舞元素,整體舞蹈主軸圍繞在男女動作逐漸融合、跨域、創新的新組合,相當有趣。期間,後方時而出現男子吃東西的意象,更將舞蹈意象扣回當代跨文化的現象,從生活飲食隱喻多元文化融合的生活表現。

〈滾石人生〉在生活動作的推走、奔跑等群起集體共鳴的搖晃空間下,搖晃了這個世界不斷重複、循環的人生。舞蹈動作充斥戲劇性肢體語彙,加上黑白色調的服裝、瞬間塗白的戲謔式誇張群舞與雙人舞,展現了這群大學生青春洋溢的背後,那種面對無法言說的愛與社會期待的壓力。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群貫五學生在處理舞蹈與戲劇之間的動作及情緒表現相當自然,尤其是誇張的表情不過度矯情,肢體的流暢度顯而易見。

〈I will celebrate〉第一個印象像極了人生舞會,在茫茫人海中,極度歡樂之下總免不了會有一個事件讓你難忘地陷入自己的小宇宙。舞作風格明顯延續德國舞蹈劇場的鮑許式重複、拼貼、非敘事表現性手法,在日常生活動作與抽取自囈語般符號的象徵動作,貫六學生能充分展示他們對於劇中人物的詮釋。上述三首大學部學生演出的舞蹈作品,貼近當代歐美舞壇所盛行的舞蹈風格,北藝大所傳遞的舞蹈教育意識,不難看出是站在世界創新視野,為學生開啟舞蹈世界的全球觀。

最後壓軸作品〈一蓑煙雨〉,是由出生柬埔寨,旅居澳洲,在台灣舞蹈教育界扎根的張曉雄所創作。以舞蹈碩士生結合傳統音樂系的跨域合作,作品寄語於人生豁達的格局。從張曉雄以東西方身體特點做為其身體訓練方法,說明張氏獨創的動作技法具有跨域性的優勢。觀之過去創作內容之脈絡廣度《被遺忘的神祇》、《浮士德之咒》、《春之祭》、《離騷》、《在我墳上起舞》、《長風歌》、《無定向風》等,至近年結合東方傳統音樂曲式的作品《廣陵散》與跨界合作的《費特兒》等,上述舞蹈內容的游移表現,由當代轉向傳統跨域議題,也真實地呈現當代舞蹈追尋在地性的可能。〈一蓑煙雨〉在現場傳統音樂演奏所營造的古典意境下,舞者的跨域身體美,融合西方雙人技巧、東方圓融行走的運勁形式,加上整體舞台設計與服裝,似乎回到魏晉時代的竹林七賢。〈一蓑煙雨〉的意境,淡而雅緻地飄散出張曉雄身為藝術家所持的高雅氣度與風範。

再觀5月26日南應大的《新舞季・透南風》,以「地理X舞蹈」的方式,結合六首多國傳統歌舞的匯演形式,南台灣排灣族/路之・瑪迪霖〈追憶的曾經/排灣族古謠〉、美國/Lucy Arrington〈香腸與BBQ〉、南韓/盧海真、李政潤〈羌羌水月來/永恆之舞〉、印尼/Koming Somawati〈生命訓示〉、美國/Jamie Williams〈夏威夷呼拉〉、台灣/顧哲誠〈藝陣隨想〉等,由該校學生與美國拉瑪爾大學舞蹈戲劇系學生分別演出。

觀其製作與演出呈現方式來看,每首作品中間皆介紹該地之地理位置及人文風俗,並展示他們如何擷取生活題材為創作靈感。這樣的演出型態猶如前導引文,具有知識傳遞的教育意味。再者,這次演出的六首作品,只有第三首〈羌羌水月來/永恆之舞〉呈現南韓傳統舞蹈與當代創新的表演形式,延續這首非物質遺產的精神,詮釋當代傳統走向創新的時代性。其他五首作品則保存傳統文化風貌為原則。

這項展演計畫值得關注的是,傳統歌舞的精髓在於社會文化與人文涵養的展現,從學生肢體動作、歌唱與神韻詮釋來看,似乎看到與北台灣舞蹈訓練的不同身體感,尤其是台灣藝陣與排灣族的歌舞傳承,在地域性的優勢下,是否會成為該校未來的特色之一,值得期待。而其它異國舞蹈的傳統歌舞,從簡易肢體律動中模仿其文化精神,是顯而易見的。

綜觀今日台灣多元文化的舞蹈展演,台灣高等舞蹈教育延續「傳統」以及當代「創新」的使命一直存在,在創新的背後是社會的文化積累支撐,因此,當北藝大與南應大在上週的台灣島上,一南一北呈現迥然不同的演出風格,也正反映當代台灣舞蹈生態的現場。我想現在學生是幸福的,當他們能站在全球化視野,以自身在地的文化優勢看見未來時,夢想就近了!

《逆流》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