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的古早味《少女黃鳳姿》
12月
07
2016
少女黃黃姿(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89次瀏覽
戴君安(2016駐站評論人)

《少女黃鳳姿》是雞屎藤新民族舞團繼闡述葉石濤、許丙丁的作品之後,再次以臺灣文學舞蹈劇場的形式推出的新作,這次演繹的是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少女黃鳳姿的故事。如同近幾年的作品般,由藝術總監許春香和擔任導演及編劇的胡紫雲、陳慧勻聯手,帶領旗下舞者們與其他藝術家們合作舉行展演。在這個作品中,閻芝融、李孟潔、賴家安、謝佩珊、謝珮吟及買鈺翔分別飾演在〈誰是黃鳳姿〉、〈文學の少女〉、〈艋舺の少女〉及〈臺灣の少女〉四個段落中的黃鳳姿。

走進原生劇場即見舞台上豎立一面諾大的ㄇ字型屏風,屏風的寬度橫跨到左右翼幕,將舞台隔離出前後空間。在這場演出中,屏風是台上常出現的裝置,經由大小屏風上的投影,轉換場景與故事的情意。演出開始前,在大屏風左右兩側的方格子上,投影顯現了海報上的少女頭像插畫。有如漫畫人物的少女臉龐清秀俏麗,我不禁思索,這就是想像中號稱臺灣第一代文藝少女的黃鳳姿嗎?

開場時,一位女子站在大屏風前的聚光燈下,場中響起一連串以臺語提出的問題,懷疑文章是否都出自一位十來歲的少女。燈下女子沒有過多的表情,身體也沒有太大的動作。當問題問到:你真的會寫作嗎?我看著站在燈下的李孟潔,想著她或許也會被問:你真的會跳舞嗎?相對的,「雞屎藤」也應該常被問到與身體表現相關的問題。從其近年的多部作品可見,為了掙脫中華民族舞蹈的羈絆,「雞屎藤」做過多種嘗試,甚至有時候看不到太多身體的表現。好比夢裡尋她千百回的幾番糾結,在摸索新民族舞蹈的身體陳述形式的迷霧中眺望多時之後,這回的《少女黃鳳姿》終於閃起了幾絲亮光。

整體而言,不僅情節安排較先前的幾個作品流暢、完整,舞蹈的肢體也開始突破了過往的束縛,雖然還是會有常見的招牌動作,如機械式的身體轉動、小步快走、踏步前進、各種暫停的姿態等等,但也確實擺脫不少在《府城三部曲》及其他作品中,一再重複出現的動作,例如轉化自安徽花鼓燈的「上山步」等的舞步。在探索臺灣新民族舞蹈的路上,看來「雞屎藤」已逐漸開出一條蹊徑,雖然仍是荊棘滿佈、雜草叢生,然可走的步道卻已依稀可見,身體的氣流在行進間也愈加顯得穩定順暢。

在講述黃鳳姿學生時期的段落中,六位舞者們雖然身著時裝卻有如穿著和服般的束縛,行進時多是緩步移動,有時則像機械娃娃般的站立或轉動。她們的身體在學生制服的包裹下,不免受到若干約束,移動時也出現較多踏步踏的行進形式,像極了當年小學生上學時的步調。這一段極簡式的舖陳,跟隨後出現的開展形成有趣的對照,也像是為了能拾階而上的堆疊所建立的底層基礎。

在形容黃鳳姿撰文描述臺灣冬至搓湯圓的習俗時,小屏風上的影像呈現老師詢問鳳姿的情景,有如上演皮影戲似的製造搬戲的效果。當小屏風推開後,舞者們做著搓湯圓的動作出場,此時幾乎只有上半身的動作,隊形從斜排拉成橫排,再轉換成不規則形,但是身體的動作仍是不大。當大屏風的影像上顯現湯圓在清水沸騰的鍋中翻滾時,舞者們像化身為鍋中的湯圓般四處竄動,不時出現上躍的身體、左右大方挪移的腳步、快速迴轉、身形交錯的改變位置,此刻的轉換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對於先前的問題,看官們此時應已有解,她們真的會跳舞。這和在下一段中,少女們想像幻化為西施的古典舞一樣,在各個段落中展現她們的舞功底子。

然而,就在西施漸漸移出舞台之際,《十八姑娘一朵花》的曲聲響起,舞者們開啟了緩移模式,這裡呈現的慢中之美似乎有點過久卻又不夠慢。直到賣花的情景出現後,才又看到不僅是艋舺的少女,也看到跳舞的少女。賣花的群舞、鳳姿的獨舞及鳳姿與其他少女互相映照的畫面,都可見在她們仍舊略帶拘謹的步伐中,踏跳著意欲飛越藩籬的心境。根據節目冊的說明,編舞是由「許春香、導演及舞者們集體創作」,可想得見舞者們也在尋求新民族舞蹈的發展中戮力,試圖以其身體熟悉的方式呈現創新的在地舞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參與《少女黃鳳姿》表演的人員中,除了特邀演員外,其固定班底也從當年稚嫩的學生升級,一個個蛻變為成熟的舞者。或許,講述黃鳳姿的故事,比起先前的幾個作品,更貼近她們自己從小女孩轉變為小姐的真實日常;也或許,她們的確在表演能力上大大躍進。舞者們無論是扮演黃鳳姿的學生時期或少婦時期,都能掌握其秀麗或莊嚴的模樣。這是個可喜的現象,也希望這樣的表現能在往後的作品中持續發酵。

但是,最後以臺語合唱《可憐的殉情花》【1】時,頓時又覺得先前累積的美好,在女生們開唱霎那瞬間破滅。對比斉藤伸一的歌聲,舞者們實在需要再加強演唱訓練;也有可能是她們為了配合男士的低音聲部而走調。此外,這首歌曲的介入,著實令我猜不透其關聯性,我的解讀應是原日文歌曲的流行年代即黃鳳姿寫作出版的輝煌時期。

從《少女黃鳳姿》回顧雞屎藤新民族舞團的其他作品時,可以發現在那看似以古早味為主題的表現形式內層,蘊涵許多時髦的現代化表現。從昭和時期一路至黃鳳姿發表文學作品乃至遠嫁日本,那是一段很多人都不熟悉卻又影響後期文藝發展至深的年代,隨著「雞屎藤」以臺灣文學舞蹈劇場找尋新民族舞蹈的路,我們也跟著探究快被遺忘的在地歷史。

註釋

1.改編自日語版的《サヨンの鐘》(莎韻之鐘);即國語版的《月光小夜曲》。

《少女黃鳳姿》

演出|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時間|2016/12/03 14:30
地點|台南市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回不去日殖時期的身體」的情調,當腳步與身體語言表達不出彩排時神靈般的秀麗婉約,這個看似是跳壞了的狀態,實則更接近黃鳳姿的文字描述。(孫唯思)
5月
29
2018
表徵黃氏不同生命時段的舞者同時出現並列、又相互對舞,在彼此追憶求索之際營造出生命流逝時光不再的感傷情懷,像是黃氏對自己過往的追憶與哀悼。(徐瑋瑩)
12月
13
2016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