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的古早味《少女黃鳳姿》
12月
07
2016
少女黃黃姿(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39次瀏覽
戴君安(2016駐站評論人)

《少女黃鳳姿》是雞屎藤新民族舞團繼闡述葉石濤、許丙丁的作品之後,再次以臺灣文學舞蹈劇場的形式推出的新作,這次演繹的是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少女黃鳳姿的故事。如同近幾年的作品般,由藝術總監許春香和擔任導演及編劇的胡紫雲、陳慧勻聯手,帶領旗下舞者們與其他藝術家們合作舉行展演。在這個作品中,閻芝融、李孟潔、賴家安、謝佩珊、謝珮吟及買鈺翔分別飾演在〈誰是黃鳳姿〉、〈文學の少女〉、〈艋舺の少女〉及〈臺灣の少女〉四個段落中的黃鳳姿。

走進原生劇場即見舞台上豎立一面諾大的ㄇ字型屏風,屏風的寬度橫跨到左右翼幕,將舞台隔離出前後空間。在這場演出中,屏風是台上常出現的裝置,經由大小屏風上的投影,轉換場景與故事的情意。演出開始前,在大屏風左右兩側的方格子上,投影顯現了海報上的少女頭像插畫。有如漫畫人物的少女臉龐清秀俏麗,我不禁思索,這就是想像中號稱臺灣第一代文藝少女的黃鳳姿嗎?

開場時,一位女子站在大屏風前的聚光燈下,場中響起一連串以臺語提出的問題,懷疑文章是否都出自一位十來歲的少女。燈下女子沒有過多的表情,身體也沒有太大的動作。當問題問到:你真的會寫作嗎?我看著站在燈下的李孟潔,想著她或許也會被問:你真的會跳舞嗎?相對的,「雞屎藤」也應該常被問到與身體表現相關的問題。從其近年的多部作品可見,為了掙脫中華民族舞蹈的羈絆,「雞屎藤」做過多種嘗試,甚至有時候看不到太多身體的表現。好比夢裡尋她千百回的幾番糾結,在摸索新民族舞蹈的身體陳述形式的迷霧中眺望多時之後,這回的《少女黃鳳姿》終於閃起了幾絲亮光。

整體而言,不僅情節安排較先前的幾個作品流暢、完整,舞蹈的肢體也開始突破了過往的束縛,雖然還是會有常見的招牌動作,如機械式的身體轉動、小步快走、踏步前進、各種暫停的姿態等等,但也確實擺脫不少在《府城三部曲》及其他作品中,一再重複出現的動作,例如轉化自安徽花鼓燈的「上山步」等的舞步。在探索臺灣新民族舞蹈的路上,看來「雞屎藤」已逐漸開出一條蹊徑,雖然仍是荊棘滿佈、雜草叢生,然可走的步道卻已依稀可見,身體的氣流在行進間也愈加顯得穩定順暢。

在講述黃鳳姿學生時期的段落中,六位舞者們雖然身著時裝卻有如穿著和服般的束縛,行進時多是緩步移動,有時則像機械娃娃般的站立或轉動。她們的身體在學生制服的包裹下,不免受到若干約束,移動時也出現較多踏步踏的行進形式,像極了當年小學生上學時的步調。這一段極簡式的舖陳,跟隨後出現的開展形成有趣的對照,也像是為了能拾階而上的堆疊所建立的底層基礎。

在形容黃鳳姿撰文描述臺灣冬至搓湯圓的習俗時,小屏風上的影像呈現老師詢問鳳姿的情景,有如上演皮影戲似的製造搬戲的效果。當小屏風推開後,舞者們做著搓湯圓的動作出場,此時幾乎只有上半身的動作,隊形從斜排拉成橫排,再轉換成不規則形,但是身體的動作仍是不大。當大屏風的影像上顯現湯圓在清水沸騰的鍋中翻滾時,舞者們像化身為鍋中的湯圓般四處竄動,不時出現上躍的身體、左右大方挪移的腳步、快速迴轉、身形交錯的改變位置,此刻的轉換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對於先前的問題,看官們此時應已有解,她們真的會跳舞。這和在下一段中,少女們想像幻化為西施的古典舞一樣,在各個段落中展現她們的舞功底子。

然而,就在西施漸漸移出舞台之際,《十八姑娘一朵花》的曲聲響起,舞者們開啟了緩移模式,這裡呈現的慢中之美似乎有點過久卻又不夠慢。直到賣花的情景出現後,才又看到不僅是艋舺的少女,也看到跳舞的少女。賣花的群舞、鳳姿的獨舞及鳳姿與其他少女互相映照的畫面,都可見在她們仍舊略帶拘謹的步伐中,踏跳著意欲飛越藩籬的心境。根據節目冊的說明,編舞是由「許春香、導演及舞者們集體創作」,可想得見舞者們也在尋求新民族舞蹈的發展中戮力,試圖以其身體熟悉的方式呈現創新的在地舞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參與《少女黃鳳姿》表演的人員中,除了特邀演員外,其固定班底也從當年稚嫩的學生升級,一個個蛻變為成熟的舞者。或許,講述黃鳳姿的故事,比起先前的幾個作品,更貼近她們自己從小女孩轉變為小姐的真實日常;也或許,她們的確在表演能力上大大躍進。舞者們無論是扮演黃鳳姿的學生時期或少婦時期,都能掌握其秀麗或莊嚴的模樣。這是個可喜的現象,也希望這樣的表現能在往後的作品中持續發酵。

但是,最後以臺語合唱《可憐的殉情花》【1】時,頓時又覺得先前累積的美好,在女生們開唱霎那瞬間破滅。對比斉藤伸一的歌聲,舞者們實在需要再加強演唱訓練;也有可能是她們為了配合男士的低音聲部而走調。此外,這首歌曲的介入,著實令我猜不透其關聯性,我的解讀應是原日文歌曲的流行年代即黃鳳姿寫作出版的輝煌時期。

從《少女黃鳳姿》回顧雞屎藤新民族舞團的其他作品時,可以發現在那看似以古早味為主題的表現形式內層,蘊涵許多時髦的現代化表現。從昭和時期一路至黃鳳姿發表文學作品乃至遠嫁日本,那是一段很多人都不熟悉卻又影響後期文藝發展至深的年代,隨著「雞屎藤」以臺灣文學舞蹈劇場找尋新民族舞蹈的路,我們也跟著探究快被遺忘的在地歷史。

註釋

1.改編自日語版的《サヨンの鐘》(莎韻之鐘);即國語版的《月光小夜曲》。

《少女黃鳳姿》

演出|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時間|2016/12/03 14:30
地點|台南市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回不去日殖時期的身體」的情調,當腳步與身體語言表達不出彩排時神靈般的秀麗婉約,這個看似是跳壞了的狀態,實則更接近黃鳳姿的文字描述。(孫唯思)
5月
29
2018
表徵黃氏不同生命時段的舞者同時出現並列、又相互對舞,在彼此追憶求索之際營造出生命流逝時光不再的感傷情懷,像是黃氏對自己過往的追憶與哀悼。(徐瑋瑩)
12月
13
2016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