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人生的一條歌》裡的大哥大姐,並非為了在此相遇而磨刀霍霍的準備歌曲、預備人生,不用以藝術之名,許多地方文史工作者也同樣做著採集田野書寫的相遇,若要以藝術之名,就讓所有天馬行空繼續發酵。在過往不被重視的客群與地方中,居民已然居住於此,他們的日常與人生內蘊的粗礪總閃現熠熠的光澤。(梁家綺)
12月
24
2020
《香蘭》為我們展示一項夕陽產業所能抵達的距離,從產業沒落、保存精神轉開文創商店,到斜槓青年創作體與「香蘭男子電棒燙」合作創作本劇,地方的溫度持續保溫,可能性的創發與如何抉擇息息相關,也許選擇放下或重新出發並非可惜,應該質疑的是:什麼阻礙著我們難以面對時局變遷的必然性?(楊智翔)
11月
30
2020
到底什麼進步的?什麼是落後的?《香蘭男子電棒燙》其實並沒有討論這個問題,也沒有陳述介紹空間歷史,卻在讓空間說話的過程中自釀滋味。沒有追憶、沒有質問,只是讓想繼續的人傳承、想夢想的人道別。(黃馨儀)
11月
30
2020
有多重的思辨與選擇,導覽與遊走式劇場才不會只是一種便宜行事、方便地操作,而能真有揭露呈現地方的意義。遊走與展覽式的劇場或許更應該具有「論述實踐的能力」:定義文化已不可能,當下再現的挑戰來自於如何更多元的理解在地/全球的歷史相遇、合作與支配鬥爭的群相,正視混淆的經驗現象。(黃馨儀)
8月
11
2020
較之近年來台南常見的諸多環境劇場展演,《開三聲》與《白瑩與資深在地居民的深夜廣播劇放送》兩個迷你作品,以樸實小巧的表演形式,回歸日常你我的故事蒐集,進行微型城市記憶探掘工程的嘗試,值得鼓勵,也期盼唯有持續,方能有所累積。(楊美英)
5月
07
2020
這種想像近年來或許被官方、外來者輕易挪用,但或許我們仍要去區分不同的尺度,在經驗生活內人們如何主動把握生活的節奏,以及在城市管理的層次上,官方如何將之均一化地包裝為便於城市行銷的語言。(洪姿宇)
12月
02
2019
這種「回不去日殖時期的身體」的情調,當腳步與身體語言表達不出彩排時神靈般的秀麗婉約,這個看似是跳壞了的狀態,實則更接近黃鳳姿的文字描述。(孫唯思)
5月
29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