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刻板,開創視野《豬探長的祕密檔案III─棋逢敵手》
5月
29
2015
豬探長的秘密檔案III—棋逢敵手(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1次瀏覽
陳福祥(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

《豬探長的祕密檔案III─棋逢敵手》是一齣兒童推理劇,跟著豬探長與小跟班花生一起「仔細看一看,用心想一想」從細節中找出蛛絲馬跡,動腦想一想之間的邏輯。同時,此齣納入兒童劇鮮少會提及的「死亡議題」,藉由表演技術手法以及詼諧俏皮的語言及動作將嚴肅的氣氛轉為輕鬆,讓小觀眾們去了解它而不是畏懼。

由於此齣為推理劇,為了要讓觀眾們從戲中去尋找各式各樣的線索,需要較多時間在前期醞釀以及最後推理解謎,所以演出時間為三小時,相較一般所認識的兒童劇是個重大的突破,要如何緊緊抓住觀眾們的專注力呢?秘密,強烈的好奇心總會想要了解背後所隱藏的事實,想要知道,就必須仔細地在戲中找尋線索。但找尋久了總是會厭倦,此時再藉由旋轉舞台、歌舞的表演方式、角色動物服裝等方式再次抓回觀眾目光。其中,旋轉舞台的設置最為吸引,它就好像在觀眾身上綁了條線在舞台上,當舞台轉動時,觀眾的目光也跟著一起被拉著。再加上簡約的門與牆,讓觀眾也能一起隨著演員的腳步到下一間房間探索。

既定印象是我們了解事物先入為主的想法,但也因此而能有第一次接觸事物的機會。編劇想藉由動物的特性以及人們對於他們的既定印象來著墨,一方面動物的習性相較於人較為獨特且多樣,能拉近小觀眾們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在拉近同時也試著想要打破一些刻板印象。如戲中的豬探長以聰明的頭腦進行推理及運用靈敏的反應讓自己逃過殺機,這就打破我們對於我們豬的既定印象:愚笨、緩慢。

這也默默地跟編劇所要傳達的意念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劇以「眼睛所看見的,並不一定是真相」貫穿全劇,從戲始藉由投影播報新聞的方式強力播送紅狐狸行竊公告,到最後被揪出的犯人從豹改頭換面到狐獴的風雨。從戲中也可以看見紅狐狸多次幫助豬探長,能知道她並不是為偷竊而偷竊的人,而是一名義賊。編劇想告訴大家對於新聞報導,在未徹底了解事情來龍去脈時,不能只聽片面之詞。同樣地,也讓觀眾們去思考,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並不是聽由他人描述的說詞去認識這個人,而是要去接觸之後以自己的感受去評判此人的為人。

戲中角色多少可以看見各國的特色,如日本作家貍─江戶川跑步、印度或東南亞數學科技奇才加里滿多錢、英國的柴契道爾夫人、少數民族會超能的香格里花等。從她的名字以及能力都可以看到出國家或民族的特色,編劇不僅在名字上融入外,也在他們的性格上以及台詞方面加以著墨。當江戶川跑步知道柴契道爾病況之後,便對自己所做的事,以九十度鞠躬向夫人道歉,形式上就如同日本人。但如此一來,小觀眾們可能會對其所呈現出的民族或國家有了既定印象,在他們行為舉止中無意識地也傳達出某些訊息。劇中加里滿多錢一度想趁著停電的瞬間將復活奇蛋偷走,這樣的動作是否可能會聯想到他所代表的國家或民族常有偷竊的行為呢?這值得再去商討。

此劇打破兒童劇只適合兒童的窠臼,創作出闔家觀賞好戲,所提供的不僅拉近小孩與大人間的距離,也增進親子互動機會,劇中簡單化的意念更能讓人深思其中奧妙。

《豬探長的祕密檔案III─棋逢敵手》

演出|如果兒童劇團
時間|2015/05/02 14:30
地點|台中中山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