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與多,其選擇及呈現《大宅門,月光光》
7月
25
2013
大宅門,月光光(三缺一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70次瀏覽
紀慧玲(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三缺一劇團從《男孩》(2010)、《耳背上的印記》(2011、2012)、《LAB壹號:實驗啟動》(2012)三部作品發表以來,探索路徑愈發明顯:持續開發身體本身的能力,以身體/肢體作為文本,開展獨立敘事的可能,以及,同樣以肢體性作為概念借用的偶件或物品,將看似無生命的元素賦與傳情達意的動作、符號,拓展劇場空間裡多重敘事的可能。在國光劇團策畫的「小劇場大夢想」聯演裡,所推出的《大宅門.月光光》,準確的呈現了上述兩個路徑的實踐,而且,加上了或許在策展命題「京劇元素X現代劇場」下選擇的京劇身段的學習與運用成果。

〈大宅門〉是齣獨角戲,演員(楊雯涵)一人分飾四角,從三弦及鑼鼓樂聲裡一現身,楊雯涵就以戲曲工架亮相,並且清楚地讓觀眾看見了學習的痕跡──初學乍練,還不太入味,不論是奶奶、爸爸、媽媽、女兒,我們無法準確地與老旦、老生、青衣、小旦對號入座;程式化動作不多,較多的是拉山膀、提腿、坐跨、蓮花指、劍指等中國肢體基本語彙的融入。更多的是類近於章回小說說書人可能出現的表演,隨著敘事的進行,或文或武,說學逗唱,把一家四口坑坑巴巴、貌合神離的情狀,以自嘲、詼諧,甚至帶著一絲怪僻的荒誕(因為明明是現代家庭,卻改裝為古代情味),展現出來。

一人多角往往考驗演員的表演切換能力,〈大宅門〉因為有戲曲身段摻用,人物差異多了幾分可辨性,但主要仍是演員自身創造的身段造型,清新、誇張,喜感十足──陰險的壞婆婆有著可怖的尖聲與毐針功、小氣的爸爸有著視而不見的本領、台傭型的媽媽有著「珍珠淚」的甩淚功,逃避家庭的女兒練就獨門的「唱反調」歌唱法──定型化之後,楊雯涵的表演節奏也幾乎沒有喘息空間,然而可惜的是,這四人的故事卻沒什麼開展。編導說這是一齣「家庭倫理大悲劇」,意思應該是諷刺性的諧擬,因為,除了告白這一家哭鬧不休情狀外,大宅裡發生的,正與所謂「家庭倫理大悲劇」通俗劇無出二致。戲的情致無法使人同悲或同喜, 演員在有限條件下的努力斑斑可尋。

相對〈大宅門〉的過門而不入,〈月光光〉說了完整的故事:先從三個小朋友找鬼的冒險遊歷說起,繼之敷演這段流傳於馬來西亞,有關一個女鬼總在滿月時出沒,向家戶叩門詢問有沒有奶水分給她的小孩,而其人其事傳說是一個鄉下女孩遭富少遺棄的真實故事。《月光光》的企圖明顯是物件的使用,透光的大張塑膠布、六支竹(木)棍,忽而是滿月下的大地、披身的華袍、上吊的白綾、懷孕的大肚、涼亭、樹洞、顫抖的聲音、遊戲的道具…等等。物件精簡卻繁複可變,充滿巧思與韻味,可想見發展過程一路驚奇不已。

然而,上下段劇情全然切割,孩童的眼與成人的世界,並置為兩個獨立言說的段落,缺少有機的連繫,〈月光光〉或許太專注於物件語言的開發,就作品的完整性來說,仍少了貫穿全劇的軸心。如何將孩子的異想世界再更豐富的渲染開來?如何讓這段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下的悲劇,經過時間淘瀝,得以流傳的意義與精神性,再提升些(否則,又是一場家庭倫理大悲劇)?也就是說,傳說、鬼故事、愛情悲劇、小孩歷險,這四種「體裁」大有不同,如何互融?編導最終仍相當依賴語言,在演述與代敘之間,觀視的視角、演員的位置並不一致,內外的統合為何?此外,演員的裝扮讓人產生困惑,分不清古今中外。物件本為演員役用,最高境界是忘了它的存在,白袍轉為孕肚再轉為白綾那幕,令人拍案叫好,但竹棍搭成了涼亭,演員還要開口說「這就是涼亭啊」,有點多此一語。兩段故事的時間、空間邏輯,與舞台關係,同樣有待釐清。

追求減法的戲劇,追求劇場元素的純粹與提煉,是三缺一立定目標之所向。從京劇習練的肢體戲法,從道具變化的物件魔術,是《大宅門.月光光》可見成果。簡約原則下,《大宅門.月光光》語言成分仍高,這說明三缺一仍然看重文本,難捨「說」故事(尤其情感深重的故事)方式,因此,如何發展肢體,並兼顧故事文本,在有限篇幅內,少與多的拿捏,成了劇團未來可以繼續研發的功課。最後,這兩齣戲恰好說的都是女人悲歌,媽媽用哭泣收場,女性化為厲鬼陰魂不散,戲說到此戛然而止,女人看了微微不滿,男性觀眾大概也不樂見。這應該不是編導結論,卻可迴向回到創作動機,除了肢體與物件的實驗,最終,戲要說的結論是什麼?不論反芻傳統或破立出發,與當代對話的立場仍有待進一步深思與重建──即使是階段性的實驗小品,也要小小苛求一下。

《大宅門,月光光》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13/07/20 19:30
地點|臺灣戲曲學院演藝中心 國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