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獸」:當代社會的兩種提問《雞雞好吃》x《籠子裡的白狐》
11月
20
2024
雞雞好吃(金枝演社提供/攝影陳少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59次瀏覽

文 周依彣(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如何做一隻好吃的雞?反烏托邦式的動物寓言:《雞雞好吃》

《雞雞好吃》從劇名開始就充滿濃厚的戲謔效果,藉由兩隻雞:阿萬與阿澎在養殖場的反覆對談,討論作為一隻「雞」的人生與自由的意義,反諷當代人爭取功名,如同機械一般生活,渴望自由與成功,最終卻失去自我,被社會徹底同化與湮滅。

這是一齣可愛卻殘酷,甚至相當獵奇的作品【1】。戲劇從開始就不斷藉廣播和音樂播報,告訴阿萬、阿澎要做一隻有用的「Champion」(冠軍)雞,介紹著成為Champion需要養成的規律習慣。阿澎就如同我們身邊都會出現的典範,熱情、勤奮、充滿理想,急切地成為下一代的「Champion」;然而阿萬卻自始至終不斷地疑惑、糾結,不願意日夜重複著相同的事情,反覆提問做這些事情的意義。

劇情在雞兄弟兩人不斷地爭辯與廣播的催眠中一天又一天過去。機械式的健康快樂生活讓阿萬想要逃離,卻迷失在了如同迷宮幻境的養殖場內。最終阿澎成為了夢寐以求的新一代Champion,阿萬也被徹底同化。

雞雞好吃(金枝演社提供/攝影陳少維)

戲劇結束在阿萬滿口鮮血地吃著那最優質的雞肉,Champion雞。

金枝演社利用非常成熟的語言刻劃《雞雞好吃》的寓意,台語「咯咯、砵咯」(ko̍k ko̍k)的仿雞叫聲都相當真實,整體的結構與轉場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養雞場裡的競技鬥爭,雞隻內心的矛盾轉換,用精巧歡愉的布景形象切入了社會的殘酷與陰暗。

究竟為何要成為Champion?當代社會陷入相似的泥沼之中,人們如同阿澎一樣充滿熱情地進入這個社會,所有的資訊都在教導如何「成功」,我們急切地照做、迫切地期許自己走向終極的目標。但若有人如阿萬一樣問出:這樣有用嗎?駁斥與教育的聲音便會出現,因為成功只有如同既定模板的Champion一樣才有意義。隨著時間與重複動作的洗腦,人們不再有批判與思辯性的思考,只是無條件接受由上而下傳入的所有訊息,呆滯、機械、單一與無感變成了常態,這是一種集體性的悲劇。自由是每個時代都在追求的宗旨與目標,然而我們卻都被社會給同化,失去了熱情與初衷,最終如同在熔爐中徹底消失。

廣播依舊播報著快樂的音樂,放送著成為Champion雞的驕傲,但卻隱藏了那些所謂最優質的冠軍最終的結局,讓養殖場的所有雞隻永遠失去時間觀與質疑的能力。

董悟還是動物?現代聊齋:《籠子裡的白狐》

相較於魔幻寫實的《雞雞好吃》,下半場的《籠子裡的白狐》是一齣現代版的聊齋志怪獨腳戲,由施冬麟一人完成說書、吟唱、肢體、操偶與多角色扮演的工作。戲劇不僅融入了諸多的劇場元素,更帶入了動物時事馬來貘「英雄」的意外死亡事件,為這齣戲增添了一絲風采。

這是一齣怪談,看似在談動物園管理員董悟與白狐間的人獸情感,但本質上卻抽絲剝繭董悟作為「人」的內心複雜世界,以及在失去作為人的價值以後,他剩下的存在意義為何?

籠子裡的白狐(金枝演社提供/攝影陳少維)

作為動物園管理員的董悟,具有能夠聽到動物心聲的特殊能力,因此幫助動物園完成許多的任務。然而董悟卻是一個具有社交障礙的人,無法自然地和他人進行交流,他唯一能夠傾訴的對象是一隻白狐,而白狐也彷彿能夠理解,聆聽與回應他的話語。白狐表示自己是一隻修練的狐妖,與董悟有著三世情感,兩人本就是相愛的戀人。隨著劇情發展,董悟越來越逃避現實,著迷並且渴望與白狐有更多的親密接觸,最後甚至全身心與白狐交合,一起陷入瘋癲的幻境中。

動物園裡的千奇百怪,以人為媒介穿梭在生靈之間,這齣獨幕劇,施冬麟用京劇唱腔的變化,講述白狐與主角的累世感情,轉化人狐之間的複雜情愫。節目介紹用「逃避」、「著迷」、「渴望」、「入神」四個引號來描繪董悟的轉變,更進一步地說,董悟對於白狐的著迷與渴望入神是源自於逃避,他真正想逃離的就是自己的內心世界。

董悟的父親,是造成他內心瓦解的元兇。董悟之所以與動物擁有奇妙的連結,需追溯至他的孩提時代──他親眼目睹了父親在他面前支解了自己視為朋友的黑狗,每個殘忍的動作、每分冷冽的眼神,和那一句彷若鬼魅般的提問:「欲食無?」(要吃嗎?),父親親切的微笑,卻徹底擊碎了董悟幼小的內心。他聽著黑狗掙扎地呼救,卻只能無能為力地佇立,靜靜看著一切發生。一直到董悟親手埋葬了黑狗,那可怕如同夢魘的聲音才完全消逝,然而董悟彷彿也將完整的自己也給埋葬,隨著黑狗一同進入到那無盡的黑暗之中,成為支離破碎的肉塊,不見天日,再也無從修復。

與其說這是聊齋志怪,我更傾向將這部作品放置在當代的情感與個人問題來討論:董悟之所以陷入近乎瘋癲的狀態,源自於他與女友變質的關係。女方認為董悟花了太多時間在動物園的工作上,最終提出分開,面對心靈寄託離自己而去,不擅長表達自己情感與想法的董悟,不知該如何面對與處理這突如其來的狀況。因此,最終在女友歸還戒指的時刻,董悟極其殘忍的將心愛的她殺害、分解,甚至將這些人肉餵給了白狐,對董悟而言,這一切都發生在無意識中,他只能更加瘋癲,只能陷得更深──只能繼續與白狐糾纏在一起。

籠子裡的白狐(金枝演社提供/攝影陳少維)

為何有人如此殘暴?這是我們看待社會新聞時常問的首要問題,但我們卻很少提問,為何瘋狂?

《籠子裡的白狐》必然是一齣關心社會的戲劇,從劇情開始便花了相當長的篇幅暗諷人為失誤導致動物死亡的悲劇,又如後期提及董悟精神狀況殺害女友的憾事等,這些都是現實生活裡真實存在的事件。所謂的聊齋志怪,反映的其實就是社會現況,「怪」是指異常的事情,白狐是否與董悟有三世情感我們無從得知,但董悟的精神狀況異常卻顯而易見。當他帶著便當躲躲藏藏時,無人真正關切他是否有異;當董悟在園區內與白狐做著荒謬不可言喻之事時,發現者第一時間卻是上傳網路,大眾的攻擊讓董悟越發癲狂,更加深陷於與白狐的依戀關係。《籠子裡的白狐》巧妙地安排了說書人這個角色,以局外人的角色講述這個荒誕的故事,然而說書人就如同每一個觀眾,我們都在說董悟「怪」,都在看他與白狐在籠子裡的荒誕,但卻都忘記了董悟作為一個人,他為何會走到今日的處境。他失去了生而為人的目標,也在失落感情裡徹底失去了自我,無止盡的孤獨日常中,董悟成為了可怕的加害者、可悲的失語者。

劇末董悟為了與白狐廝守,將白狐也吃進自己的身體中,兩者合而為一,董悟彷若成為了「動物」,不再是一個人,而成為了徹底的獸。

從表面層次來說,《籠子裡的白狐》是一齣現代版的聊齋誌異,是一段人獸戀的寓言故事,但實則他講述了人在經歷某種衝擊後,精神上可能出現的異常狀態。進而點出了當代的社會議題,「獸化」的概念,董悟的殘忍如同一隻動物一樣,殘暴地撕咬了一條鮮活的生命,將生命只視作了一盤食物。然而,戲裡那些恥笑著董悟的大眾,或許也有作為觀眾的我們,似乎也一樣嗜血,並不比猛獸好上多少。

雞雞好吃(金枝演社提供/攝影陳少維)

人獸思辨,解讀現代社會的隱喻之美

《雞雞好吃》與《籠子裡的白狐》兩齣戲劇都以動物作為媒介,用黑色魔幻的特色來象徵當代社會人的型態與狀態。金枝演社相當細膩地將兩齣戲用完全迥異的風格展演,前者如同暗黑童話,以暗喻的方式點出了機械時代下人們逐漸失去主體的恐怖,指出社會下人們所接收到的資訊似乎都是一層既定的樣板,目的就是為了對大眾進行集體性的思想改革,若不具備主體的思辨能力,最終也將淪為「好吃的雞」;後者則是警世寓言的怪談,藉由人妖的故事點出了當代社會的「動物」和「精神」相關議題,獨腳戲的演出方式更增添了「扮演」的特性,每一個體都在負責不同的角色,是生而為人最本真的狀態,歌唱、說書、肢體甚至京劇的展演,體現的不僅是演員出色的演繹,更象徵了每個敘事者、聆聽者與旁觀者。


注解

1、劇團在進場前,甚至發給每位觀眾一塊雞塊。

《雞雞好吃》x《籠子裡的白狐》

演出|金枝演社劇團
時間|2024/11/08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