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賴和?如何賴和?《老頭擺的秤砣》
10月
25
2011
老頭擺的秤砣(山宛然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0次瀏覽
施如芳

客語布袋戲《老頭擺的秤砣》取材自賴和小說《一桿稱仔》,故事描述:一介小民秦得參到市場賣菜,遭日本巡警折斷新秤在前,被問罪監禁在後,妻子雖贖他回家過年,但抱著「活得人不像人,畜生誰願意做」的覺悟,他終於殺警於道上,而後自殺。

這類以「官逼民反」為題旨的戲碼,戲曲包袱裡多的是,但借重「台灣新文學之父」的代表作,《老頭擺的秤砣》下的功夫,可不只讓戲偶改換日治時期的服裝而已。畢竟,賴和以白話文寫作小說,雖同樣訴求童叟易解的故事,知識份子意欲突出的,仍是有思想深度的啟蒙話語,不像〈水滸〉一類戲文,有許多歷經書場、戲場千錘百煉、寓教於樂的語言結晶和「玩意兒」,可直取賣弄,難怪主演黃武山直覺「小說太『文』了」。

因此,《老頭擺的秤砣》有了如下的創作:起鼓前,兩位後場樂師坐到台前,彈唱月琴開場,彩樓上的店小二戲偶接話,來一段〈武松打虎〉,突然有個穿汗衫木屐的人衝上台,搶下戲偶,拖出演師,惡狠狠地訓斥要演日本戲;隨後,某男子著唐衫上,落寞吟出賴氏名句「莽莽乾坤舉目非,此身拚與世相違」,哦,原來此人是「賴和」。忽人忽偶鋪陳多時後,才有一名身穿客家藍衫的婦女戲偶出現,推動搖籃,佐以鋼琴加美聲,演唱美濃〈搖兒歌〉,這時做書生打扮的秦得參上,與她夫妻相稱——至此,正戲才算開始。

從〈一〉到《老》,看得到戲曲「戲耍」之必然,看得到布袋戲「靜不如動」之需要,但過度拚貼表演套式的結果,稀釋了「無力者秦得參竟義憤殺警」的來龍去脈。搬請賴和,走街頭容易,上戲台真的很難。筆者不免好奇,山宛然為什麼要挑戰賴和?又是如何設想這齣戲的目標觀眾?

創作者若真的打心底被題材、人物激動,就不會(那麼)在乎所選擇的語言、題材是不是太邊緣了,因為想做出人物活過死去的尊嚴,渴望與人物融為一體的熱情,足以化解語言、題材的隔閡。就近取譬,魏德聖之於《賽德克‧巴萊》是極致的例子。反觀《老》,從開演前,反覆播放賴和簡介,演出中大多數時候沒有字幕,主演以客、台、國三語交互使用,不時費口舌在翻譯客語,很顯然地,劇團雖以此劇標榜「『賴和』說客語」,對於賴和的知名度、賴和小說的戲劇感染力,恐怕和客語布袋戲究竟有多少觀眾,一樣缺乏信心吧。

《老頭擺的秤砣》

演出|山宛然劇團
時間|2011/10/23 14:00
地點|新北市淡水圖書館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