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語布袋戲《老頭擺的秤砣》取材自賴和小說《一桿稱仔》,故事描述:一介小民秦得參到市場賣菜,遭日本巡警折斷新秤在前,被問罪監禁在後,妻子雖贖他回家過年,但抱著「活得人不像人,畜生誰願意做」的覺悟,他終於殺警於道上,而後自殺。
這類以「官逼民反」為題旨的戲碼,戲曲包袱裡多的是,但借重「台灣新文學之父」的代表作,《老頭擺的秤砣》下的功夫,可不只讓戲偶改換日治時期的服裝而已。畢竟,賴和以白話文寫作小說,雖同樣訴求童叟易解的故事,知識份子意欲突出的,仍是有思想深度的啟蒙話語,不像〈水滸〉一類戲文,有許多歷經書場、戲場千錘百煉、寓教於樂的語言結晶和「玩意兒」,可直取賣弄,難怪主演黃武山直覺「小說太『文』了」。
因此,《老頭擺的秤砣》有了如下的創作:起鼓前,兩位後場樂師坐到台前,彈唱月琴開場,彩樓上的店小二戲偶接話,來一段〈武松打虎〉,突然有個穿汗衫木屐的人衝上台,搶下戲偶,拖出演師,惡狠狠地訓斥要演日本戲;隨後,某男子著唐衫上,落寞吟出賴氏名句「莽莽乾坤舉目非,此身拚與世相違」,哦,原來此人是「賴和」。忽人忽偶鋪陳多時後,才有一名身穿客家藍衫的婦女戲偶出現,推動搖籃,佐以鋼琴加美聲,演唱美濃〈搖兒歌〉,這時做書生打扮的秦得參上,與她夫妻相稱——至此,正戲才算開始。
從〈一〉到《老》,看得到戲曲「戲耍」之必然,看得到布袋戲「靜不如動」之需要,但過度拚貼表演套式的結果,稀釋了「無力者秦得參竟義憤殺警」的來龍去脈。搬請賴和,走街頭容易,上戲台真的很難。筆者不免好奇,山宛然為什麼要挑戰賴和?又是如何設想這齣戲的目標觀眾?
創作者若真的打心底被題材、人物激動,就不會(那麼)在乎所選擇的語言、題材是不是太邊緣了,因為想做出人物活過死去的尊嚴,渴望與人物融為一體的熱情,足以化解語言、題材的隔閡。就近取譬,魏德聖之於《賽德克‧巴萊》是極致的例子。反觀《老》,從開演前,反覆播放賴和簡介,演出中大多數時候沒有字幕,主演以客、台、國三語交互使用,不時費口舌在翻譯客語,很顯然地,劇團雖以此劇標榜「『賴和』說客語」,對於賴和的知名度、賴和小說的戲劇感染力,恐怕和客語布袋戲究竟有多少觀眾,一樣缺乏信心吧。
《老頭擺的秤砣》
演出|山宛然劇團
時間|2011/10/23 14:00
地點|新北市淡水圖書館演藝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