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從救贖的體制牢籠《十歲》
5月
09
2012
十歲(曉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7次瀏覽
林立雄

2007年由鍾伯淵所編導的《十歲》,曉劇場將它帶入世界巡迴了七個都市,從國內到國外,而到了2012年,轉回到南台灣的嘉義演出。

就整齣戲而言,這齣戲用中國文化報的報導:「劇情的寫實、銳利和演員的投入表演,讓觀眾感覺到了一種對比現實的刺痛感。」基本上這齣戲的故事性並不高,在這齣戲,我們所能看到的較多是編導的意念,不斷的在這整齣戲裡衝撞。「十年之中,為誰而活,又該怎麼活下去?」這樣嚴肅且巨大的命題,將故事拉進了一個活不過十歲的世界。而這世界的情緒反應是如此的制式,悲傷、痛苦、開懷大笑,充滿著一股濃烈的苦痛。這一切都是由政府規定的,十歲必須歸天,以求世界的穩定成長。這樣的命題,是一個對於人類制式的生活,而渴望突破重圍。對於我們這些早已活過十歲的觀眾們,看待十歲歸天,遑論十歲、二十歲,甚至是三十歲,對於人生的批判,豈不就是對於那荒腔走板、約定成俗的社會體制下的吶喊嗎?

《十歲》中在找尋救贖。故事裡頭用了救世主彌賽亞、背叛者猶大、瑪麗亞等基督教的意象。猶大在找尋突破十歲歸天的可能,帶著彌賽亞,與她的前世瑪麗亞,開始一連串的逃亡。感受生命變成一種浪費與虛擲,主觀情感不過是一種駭人的傳染病。瑪麗亞的片段揭示著,作者對於結婚生子的懷疑,對於那結婚徒具形式如「交配」一般,而生兒育女甚至是一個已入教條的律定,不遵守者甚至被叛亂時攻擊致死,而這樣血肉模糊的揭示,不僅是對自主的一種渴望,也是對於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不遵照結婚生子的律令而行的一種呼聲。

而這些故事情節終將以悲劇結尾。鍾伯淵表示,對於《十歲》的故事而言,其實是開心的、喜悅的。他以《詩學》的角度與觀點去解釋,去面對悲劇,渴求獲得一種希望,認為《十歲》帶有喜劇的成分。但,從瑪麗亞遭亂石攻擊致死,就瑪麗亞的反叛而言,是一種渴求,一種渴望衝破的情緒,但最後遭亂石攻擊致死,是不是一種對於社會看待結婚生子這件事情,抱持著一種無奈,甚至無法獲得認同的悲哀呢?

故事的結尾,猶大為了換得母親的自由,因而出賣了彌賽亞。猶大為了自己的想法而努力試圖衝破一切,極盡所能的逃亡,甚至前世的猶大也陪著他一起逃亡,想盡辦法擺脫這世界。但彌賽亞終究遭到背叛,猶大最後和母親也歸天了,這樣的故事結尾不免讓人感到沉重、悲傷,何來的救贖?何來的喜悅之感?最後的最後只是淪於常人,仍舊是一樣的世界,一樣的制式,衝不破,找不到任何的救贖。

猶大和他的母親歸天後,才被發現,原來他們早已超過十歲。而證明了這個世界只不過是因為體制的存在,不過是因為一個強制的約法,使大家必須尊崇這樣的體制,真實的是,這個世界是存在著改變的,但仍終究無法更動的是這可怕的制度。在嘻嘻鬧鬧、不斷奔跑、吶喊、嘶吼裡,卻使觀眾無不感受到了一股深刻的悲傷,一個衝不破的結局。

《十歲》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12/04/28 14:30
地點|嘉義表演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