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從救贖的體制牢籠《十歲》
5月
09
2012
十歲(曉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1次瀏覽
林立雄

2007年由鍾伯淵所編導的《十歲》,曉劇場將它帶入世界巡迴了七個都市,從國內到國外,而到了2012年,轉回到南台灣的嘉義演出。

就整齣戲而言,這齣戲用中國文化報的報導:「劇情的寫實、銳利和演員的投入表演,讓觀眾感覺到了一種對比現實的刺痛感。」基本上這齣戲的故事性並不高,在這齣戲,我們所能看到的較多是編導的意念,不斷的在這整齣戲裡衝撞。「十年之中,為誰而活,又該怎麼活下去?」這樣嚴肅且巨大的命題,將故事拉進了一個活不過十歲的世界。而這世界的情緒反應是如此的制式,悲傷、痛苦、開懷大笑,充滿著一股濃烈的苦痛。這一切都是由政府規定的,十歲必須歸天,以求世界的穩定成長。這樣的命題,是一個對於人類制式的生活,而渴望突破重圍。對於我們這些早已活過十歲的觀眾們,看待十歲歸天,遑論十歲、二十歲,甚至是三十歲,對於人生的批判,豈不就是對於那荒腔走板、約定成俗的社會體制下的吶喊嗎?

《十歲》中在找尋救贖。故事裡頭用了救世主彌賽亞、背叛者猶大、瑪麗亞等基督教的意象。猶大在找尋突破十歲歸天的可能,帶著彌賽亞,與她的前世瑪麗亞,開始一連串的逃亡。感受生命變成一種浪費與虛擲,主觀情感不過是一種駭人的傳染病。瑪麗亞的片段揭示著,作者對於結婚生子的懷疑,對於那結婚徒具形式如「交配」一般,而生兒育女甚至是一個已入教條的律定,不遵守者甚至被叛亂時攻擊致死,而這樣血肉模糊的揭示,不僅是對自主的一種渴望,也是對於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不遵照結婚生子的律令而行的一種呼聲。

而這些故事情節終將以悲劇結尾。鍾伯淵表示,對於《十歲》的故事而言,其實是開心的、喜悅的。他以《詩學》的角度與觀點去解釋,去面對悲劇,渴求獲得一種希望,認為《十歲》帶有喜劇的成分。但,從瑪麗亞遭亂石攻擊致死,就瑪麗亞的反叛而言,是一種渴求,一種渴望衝破的情緒,但最後遭亂石攻擊致死,是不是一種對於社會看待結婚生子這件事情,抱持著一種無奈,甚至無法獲得認同的悲哀呢?

故事的結尾,猶大為了換得母親的自由,因而出賣了彌賽亞。猶大為了自己的想法而努力試圖衝破一切,極盡所能的逃亡,甚至前世的猶大也陪著他一起逃亡,想盡辦法擺脫這世界。但彌賽亞終究遭到背叛,猶大最後和母親也歸天了,這樣的故事結尾不免讓人感到沉重、悲傷,何來的救贖?何來的喜悅之感?最後的最後只是淪於常人,仍舊是一樣的世界,一樣的制式,衝不破,找不到任何的救贖。

猶大和他的母親歸天後,才被發現,原來他們早已超過十歲。而證明了這個世界只不過是因為體制的存在,不過是因為一個強制的約法,使大家必須尊崇這樣的體制,真實的是,這個世界是存在著改變的,但仍終究無法更動的是這可怕的制度。在嘻嘻鬧鬧、不斷奔跑、吶喊、嘶吼裡,卻使觀眾無不感受到了一股深刻的悲傷,一個衝不破的結局。

《十歲》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12/04/28 14:30
地點|嘉義表演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馬修.伯恩的創作不僅是對古典作品的尊重,更是對現代社會議題的深刻反思。他為《羅密歐與茱麗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深度,讓這個經典故事在新的語境下煥發出不同以往的魅力。通過舞蹈編排、角色塑造與情節改編,他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的家庭、社會壓力與年輕人的困惑,並讓觀眾在觀賞中反思現實世界的複雜性。
9月
10
2024
如果我們問:「一齣戲能說明什麼,改變什麼,創造什麼」,答案或許不是「什麼都沒有」,但也確實有不少讓人不解之處。
9月
07
2024
《最後一個星期天》宛如一部公路電影,隨著車子行經雪地、颶風、海嘯,經歷死亡、分離,就連歌曲的音量也會因著車窗的開關變大變小
9月
04
2024
然而整體來說《西來庵》仍是一齣好看的戲,主要由於演員們的身體氣質,結合太極、武術、民俗藝陣的身體訓練基底,原本就溯源自民間傳統,使得劇中欲重現的百年前臺灣農民社會,顯得真實可信。
9月
04
2024
⋯⋯就演出本身而論,卻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其實就是作品標題:主角念念腦內的那些iTunes旋律,究竟對她的生命境遇有什麼影響。
9月
03
2024
《從這裡到那裡》藉由肢體表演與科技動畫的媒介,以肢體為語彙,以遊戲為方法、共享為核心,用「ok」、「no」和「why」等三種自我意識之性格為角色,以「點點、線線、面面星球」為路徑,展開一場關於幼兒的自我探索與人際關係探討的宇宙冒險旅程。
9月
02
2024
《西來庵》做為一個歷史創作,以成果來檢視,可謂完成度極高的作品,既能完整傳遞編導的概念、製作各方面均細緻精良,演員表現稱職出色。
8月
30
2024
然而,本應使「土匪」複雜化,讓歷史透過劇場展現出各種閱讀可能性的意圖,在《西來庵》中卻失速般地墜入「自由」的迷障之中。春來、余清芳和江燐三個角色最終都因為被納入「廣泛的自由」框架而顯得平板。
8月
30
2024
現代也好、進步也好,都是迂迴地在離開過去的旅途中抵達。克里奧社會並不會被諾克斯社會所根絕,諾克斯社會也仰賴克里奧社會才得以運作。於是,描繪未來也是在描繪現在:為社會性質漫長的轉型進行切片,這是一部關於過渡(transition)的作品。
8月
2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