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戲重製,戲曲的線上演出——《八仙傳奇—張果老與藍采和》
6月
14
2022
八仙傳奇―張果老與藍采和(明華園總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282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線上演出究竟是打開了新的創作型態,或是疫情期間不得已的過渡期?此議題已有不少討論,然而關於戲曲線上演出的討論相對較少,相較於其他型態的劇場作品有較多創新或嘗試,戲曲的線上作品往往以演出重播為主,少部份利用線上演出新製的作品,如尚和歌仔戲劇團的《棲地木蓮・劫獄―線上讀劇音樂會》,讀劇演出版本之後曾推出劇場演出,惜因疫情取消,未能見版本差異;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推出的「陳禹安單人秀《許仙》」,則是利用鏡頭語言與後製,重新講述《白蛇傳》的故事,頗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此次明華園在文化部紓困補助計畫之下重製1998年演出的《八仙傳奇―張果老與藍采和》,看似是老戲再演,卻也利用線上演出的特點創造新意。《八仙傳奇》系列為明華園經典戲齣,從1987年首部《蓬萊大仙—李鐵拐》,到2022年甫推出的《東海鍾離》,歷時三十餘年寫下終章。《張果老與藍采和》一劇屬八仙系列早期作品,藍采和一角以娃娃生應工,近年傳承予鄭雅升,此次線上重製版本由孫翠鳳再次擔綱演出,或有透過影像保留經典的意味。

主要角色塑造立體

藍采和原為賣花郎,因於白雲嶺中救治張果老,張果老感念其恩報答藍采和,聽聞藍本為宜成國三王之子,因十多年前一場政變流落民間,便協助藍回宮認母。奈何假皇帝李伯武不願讓位,一心追殺藍采和,張果老為藍犧牲,藍也最終自撞「不殺碑」而亡。


八仙傳奇―張果老與藍采和(明華園總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張果老一角以其成仙前原為白蝙蝠精之傳說為本,透過此妖精講述人與神之無情,李伯武為討母后歡心前往捕捉白蝙蝠進獻,天神亦想抓白蝙蝠為王母慶壽,以妖的有情,對應著人間的無情。藍采和與張果老相互犧牲以成全對方的兄弟情誼,最終在人間雖落得雙亡的悲劇,卻也為列仙班,登上蓬萊仙島。

整體情節推展頗為迅速,無拖沓之感,藍采和與張果老的角色塑造也頗為立體,張果老面對是否放棄千年道行以救活藍采和時,也經歷一番內心掙扎,而孫翠鳳也將藍采和這個「有皇帝名無皇帝命」的悲劇角色帶出一種純真善良的樣態。

然而其他角色相對較扁平,藍采和養父與假皇帝陳伯武父子兩人相認情節過於理所當然,養父原為三王管家,義氣易子以延續三王香火,令人聯想《趙氏孤兒》的程嬰,然而此角色前後落差頗大,前為忠心家僕,扶養藍采和後卻頻頻虐之,甚至陳伯武前來認生父時,也立刻答應進宮享福、棄藍采和不顧,這樣巨大的轉變似乎難以用育子辛勞磨掉耐心來解釋。

框景的選擇與剪接特效

以戲曲表演而言,線上演出難以避免的問題是導演的鏡頭取代了觀眾的視線選擇,鏡頭可以近景聚焦在演員的身段或表情,卻無法知曉鏡頭以外的情景。

例如孫翠鳳飾演的藍采和上場時,鏡頭便特寫她以腳平衡花擔的動作,這樣的鏡頭語言,正面而言能協助觀眾注意演員某些表演細節;然反面而言,無論導演有意或無意篩選掉某些畫面,觀眾無法自行選擇觀看焦點。這也是線上演出的普遍性問題,或許也因為如此,對多數戲曲劇團而言,線上演出是過渡期的選擇,終歸要回到劇場。


八仙傳奇―張果老與藍采和(明華園總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可喜的是,此劇也利用預錄的優點,進行場面的剪接與特效的安排,例如人物回想起過往的片段時,場景迅速切換到當年的景象,對演員而言也不會受限於換裝等時間問題,能更有彈性的安排角色。

如第四場〈身世之謎〉,孫翠鳳飾演藍采和的身世被揭曉,下一場〈血染宮廷〉回憶場景同樣由孫翠鳳飾演藍采和的父親三王,能迅速地一趕二;又或第九場〈真假分明〉為呈現張果老的法術,利用鏡頭切換製造人物的消失與現身,增添了神怪劇的氛圍,其他後製的聲光特效或呈現神功的金光閃閃,或表現角色的變化,亦頗有畫龍點睛之效。

這齣《張果老與藍采和》雖是老戲重製,卻讓人看見劇團的誠意,並非原封不動地攝錄舞台上演出,而是有意識地利用預錄的特點,在原有戲劇作品上調整細節,不僅更切合神怪劇的特色,也能充分發揮角色的特質。或許這是一齣疫情下不得已的重製作品,但也看見戲曲線上演出的另一種可能。

《八仙傳奇―張果老與藍采和》

演出|明華園戲劇總團
時間|opentix 線上演出
地點|2022/05/29 14:00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