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無非一場扮演而已《椅子》
8月
06
2012
椅子(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7次瀏覽

演出日期:2012/08/05 14:30

演出地點:臺北城市舞台

文 謝東寧

像呂克‧邦迪這種歐陸當代劇場一線導演,執導荒謬劇場大師,尤涅斯科經典劇本《椅子》,他要面對的不光只是劇本,還有這半個多世紀以來,各種不同導演版本的詮釋,以及,如何與當代劇場所強調的,跟「當下」的時空產生連結。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多虧了臺北藝術節的重金邀請,讓我們見識到呂克‧邦迪,游刃有餘地同時完美處理以上三點,帶領觀眾再一次深深走進,當代的荒謬劇場世界。

最精彩的是「扮演」年邁夫婦的兩位年輕演員,他們在刻意設計的肢體形式中,像小丑默劇般、既自然又精確地不斷忙著進行各種生活瑣事,但在扮演的過程中,又時時遊走邊緣,暴露扮演這件事。譬如不斷地穿脫衣服,露出年輕的身體(還露出現代的紙尿布),或者把(假的)假牙拿下、及故意在繩索、椅子、水池中滑稽地做高難度肢體動作(對於角色來說),特別是女演員,在演出中還時常走出角色,彷彿笑場般露出演員自己。最精彩的是當演說家的舞台出現,男演員滑稽地玩劇場舞台前緣,讓擺滿椅子的原舞台,延伸至整個城市舞台觀眾席。

尤涅斯科特別將《椅子》稱為「悲喜劇」,但劇本本質卻是對人類存在的絕對「失望」,那麼這種演員(老人)肢體的設計,假戲真作般的遊戲狀態,相當能夠展現這種,既滑稽又悲哀的劇本語言情境。

舞台設計並沒有遵循原劇本的指示,但戲走到後來,我們便明白導演結合舞台型式的詮釋觀點。導演將原來劇本設定的地點--海中孤島小屋,改為在積水的劇場舞台現場,觀眾可以輕易透過黑色透明布幕,隱約看見劇場本身。舞台上從天而降的兩條(上吊)繩索,簡單暗示了這對老夫婦的死亡意象。而當訪客鈴響(原劇),改為畫出整個舞台黑盒子空間的霓紅燈管亮起,更是將劇場外的城市街景,也拼貼進了舞台。

當賓客陸續抵達,椅子越來越多,看似進入劇情的高潮,此時突然出現,在舞台背面的另一個舞台正面鏡框,上面擺上一張紅色單人沙發,而「戲中戲」的主角,在原劇本是最重要的賓客--皇帝,但此時的空沙發卻配上教堂聖樂,及巴布‧狄倫「敲天堂之門」Knockin' on Heaven's Door,接下來的老夫婦對話,便像是在對上帝做死亡前的懺悔,同時還走下觀眾席,將觀眾也拉入懺悔的行列。而最後老夫婦走上舞台,發表了最後一長段的話,然後大幕便關上,人生之戲也跟著落幕。

除了原劇本要談的,生命無止境的重複及無意義,無聊且滑稽之外,呂克‧邦迪更進一步將劇場本身,以及演出之當下,當成詮釋生命的場域縮影。當觀眾走進劇院,在一幕幕劇場演出大幕的開闔之間,多少生命故事的起起落落,而我們,又在這個時間中,真正體悟到「存在」本身嗎?這齣戲才剛落幕,而「荒謬劇場」式的人生思考,也跟著開始。

《椅子》

演出|瑞士洛桑劇院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老先生抱怨著人生的處處與他作對時,他背著妻子走入觀眾席,幾步路,一舉將整個劇場納入了那個巨大的霓虹燈箱。我們都是賓客,正襟危坐,然而觀眾的存在與不存在已然不重要,我們都是椅子,空的或實的,觀看或扮演,已無差別。(黃心怡)
8月
29
2012
導演深入鑽進劇本所想表達生命裡龐巨的「疏離」,直接赤裸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當老先生脫下褲子,露出胯間的尿布,整個身體捲曲在老太太的胸前,像個孩子般號啕大哭,他是真的入戲,真的進入到角色之中,引發觀眾的共鳴,這和「疏離」效果所要求保持距離、讓觀眾冷靜思索是非常不同。(葉根泉)
8月
09
2012
鴻鴻  
精簡的燈光、彷彿來自遠方的甜美香頌和歌謠,為整齣戲添加蒼涼意味。雖然仍有語言隔閡,但這個演出幫我們讀懂了原作的關鍵意涵,並超越了60年前的劇場觀念,以精彩的「現場性」凸顯了當代劇場的魅力。(鴻鴻)
8月
06
2012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