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無非一場扮演而已《椅子》
8月
06
2012
椅子(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6次瀏覽

演出日期:2012/08/05 14:30

演出地點:臺北城市舞台

文 謝東寧

像呂克‧邦迪這種歐陸當代劇場一線導演,執導荒謬劇場大師,尤涅斯科經典劇本《椅子》,他要面對的不光只是劇本,還有這半個多世紀以來,各種不同導演版本的詮釋,以及,如何與當代劇場所強調的,跟「當下」的時空產生連結。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多虧了臺北藝術節的重金邀請,讓我們見識到呂克‧邦迪,游刃有餘地同時完美處理以上三點,帶領觀眾再一次深深走進,當代的荒謬劇場世界。

最精彩的是「扮演」年邁夫婦的兩位年輕演員,他們在刻意設計的肢體形式中,像小丑默劇般、既自然又精確地不斷忙著進行各種生活瑣事,但在扮演的過程中,又時時遊走邊緣,暴露扮演這件事。譬如不斷地穿脫衣服,露出年輕的身體(還露出現代的紙尿布),或者把(假的)假牙拿下、及故意在繩索、椅子、水池中滑稽地做高難度肢體動作(對於角色來說),特別是女演員,在演出中還時常走出角色,彷彿笑場般露出演員自己。最精彩的是當演說家的舞台出現,男演員滑稽地玩劇場舞台前緣,讓擺滿椅子的原舞台,延伸至整個城市舞台觀眾席。

尤涅斯科特別將《椅子》稱為「悲喜劇」,但劇本本質卻是對人類存在的絕對「失望」,那麼這種演員(老人)肢體的設計,假戲真作般的遊戲狀態,相當能夠展現這種,既滑稽又悲哀的劇本語言情境。

舞台設計並沒有遵循原劇本的指示,但戲走到後來,我們便明白導演結合舞台型式的詮釋觀點。導演將原來劇本設定的地點--海中孤島小屋,改為在積水的劇場舞台現場,觀眾可以輕易透過黑色透明布幕,隱約看見劇場本身。舞台上從天而降的兩條(上吊)繩索,簡單暗示了這對老夫婦的死亡意象。而當訪客鈴響(原劇),改為畫出整個舞台黑盒子空間的霓紅燈管亮起,更是將劇場外的城市街景,也拼貼進了舞台。

當賓客陸續抵達,椅子越來越多,看似進入劇情的高潮,此時突然出現,在舞台背面的另一個舞台正面鏡框,上面擺上一張紅色單人沙發,而「戲中戲」的主角,在原劇本是最重要的賓客--皇帝,但此時的空沙發卻配上教堂聖樂,及巴布‧狄倫「敲天堂之門」Knockin' on Heaven's Door,接下來的老夫婦對話,便像是在對上帝做死亡前的懺悔,同時還走下觀眾席,將觀眾也拉入懺悔的行列。而最後老夫婦走上舞台,發表了最後一長段的話,然後大幕便關上,人生之戲也跟著落幕。

除了原劇本要談的,生命無止境的重複及無意義,無聊且滑稽之外,呂克‧邦迪更進一步將劇場本身,以及演出之當下,當成詮釋生命的場域縮影。當觀眾走進劇院,在一幕幕劇場演出大幕的開闔之間,多少生命故事的起起落落,而我們,又在這個時間中,真正體悟到「存在」本身嗎?這齣戲才剛落幕,而「荒謬劇場」式的人生思考,也跟著開始。

《椅子》

演出|瑞士洛桑劇院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老先生抱怨著人生的處處與他作對時,他背著妻子走入觀眾席,幾步路,一舉將整個劇場納入了那個巨大的霓虹燈箱。我們都是賓客,正襟危坐,然而觀眾的存在與不存在已然不重要,我們都是椅子,空的或實的,觀看或扮演,已無差別。(黃心怡)
8月
29
2012
導演深入鑽進劇本所想表達生命裡龐巨的「疏離」,直接赤裸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當老先生脫下褲子,露出胯間的尿布,整個身體捲曲在老太太的胸前,像個孩子般號啕大哭,他是真的入戲,真的進入到角色之中,引發觀眾的共鳴,這和「疏離」效果所要求保持距離、讓觀眾冷靜思索是非常不同。(葉根泉)
8月
09
2012
鴻鴻  
精簡的燈光、彷彿來自遠方的甜美香頌和歌謠,為整齣戲添加蒼涼意味。雖然仍有語言隔閡,但這個演出幫我們讀懂了原作的關鍵意涵,並超越了60年前的劇場觀念,以精彩的「現場性」凸顯了當代劇場的魅力。(鴻鴻)
8月
06
2012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