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扮演,只有荒謬是真的《椅子》
8月
06
2012
椅子(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18次瀏覽

鴻鴻

荒謬劇場擅長以寓言手法注目永恆的人性困局,往往不需要加入時代性的元素,勉強加入可能吃力不討好。Luc Bondy和他長期合作的舞台/燈光設計Karl-Ernst Herrmann,卻從尤涅斯柯的構想出發,將空間非寫實化、強調演出的劇場性和扮演性、並和當代文化互文,打造了一部全新的《椅子》。

原劇的設定幾乎完整得密不透風:一對九十多歲的老夫婦接待看不見的各色賓客,直到房間佔滿椅子,展現了「擁擠的空洞」。然而Bondy的製作先是把窗外的水景放到室內,滿台是一大灘水窪,並把所有的門壓低,製造更強烈的封閉感。這水,當是來自劇中首尾「止水必腐」和「我們將在孤獨的水中腐化」的文字意象。兩根繩圈高高垂下,強調了死亡的如影隨形。然而這對老夫婦又不斷玩水、玩繩圈,彷彿與痛苦、不堪的長期共處,已經找到苦中作樂的方式。嬉鬧表象和悲涼內在的巨大差距,形成動人的疏離效果。

Bondy採用尤涅斯柯所反對的布萊希特美學來詮釋此劇,不只一端。老夫婦與看不見的賓客連聲應答,本來就是一場扮演遊戲;導演用兩位年輕演員扮演老人,他們以肢體反應、面部表情、聲調變化精彩地演繹(而不只是「模擬」)老態,更將這個劇本潛在的「扮演」元素提到主軸。此外,舞台根本是由三面黑紗幕圍起,不見寫實的牆面,也構築了鮮明的劇場氛圍。當最後燈光亮起,顯現出紗幕後一座傳統紅幕舞台,滿台的椅子,頓時成了觀眾席的延伸,將原本的台上台下關係,複製到了台上。我們在看老夫婦演戲,老夫婦又布設一個舞台,讓演說家登場,彷彿嘲諷著我們要來劇場尋求生命的意義,聽劇作家演說。是觀眾(和老夫婦一樣)坐在那些空椅子上,而劇作家卻說,他說不出所以然來。

演說家的造型,又是一個神來之筆。Bondy將劇本描述十九世紀藝術家的可笑造型,改成一個穿閃亮禮服的藝人,他張口吐出的是類似饒舌的節拍,卻了無意義。這個不稱職的發言者,彷彿又喻指演藝界掌握了發言權與媒體的現況,讓這齣戲從永恆的意義(或無意義)拉回了當前的現實,延伸出批判的意味。從另一個向度,把這個劇本拉到今天的現場。

Bondy的技法溫柔細膩,觀點卻絕不妥協。老夫婦在劇中少有身體交集,僅有的幾次,權力強弱關係都非常明顯。雖然口口聲聲互稱「寶貝」,他們卻幾乎都是在各說各話,各自對著不同的對象調情。然而老人不斷脫褲露出紙尿布、老婦不斷露腿脫衣搔首弄姿,在在強調了性與慾的不滿。無須演說家張口結舌,一路下來我們早知他們生命的嚴重匱乏、了無意義。

精簡的燈光、彷彿來自遠方的甜美香頌和歌謠,為整齣戲添加蒼涼意味。雖然仍有語言隔閡(字幕翻不出尤涅斯柯多處的文字遊戲),但這個演出幫我們讀懂了原作的關鍵意涵,並超越了60年前的劇場觀念,以精彩的「現場性」凸顯了當代劇場的魅力。

《椅子》

演出|瑞士洛桑劇院
時間|2012/8/4 19:30
地點|台北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老先生抱怨著人生的處處與他作對時,他背著妻子走入觀眾席,幾步路,一舉將整個劇場納入了那個巨大的霓虹燈箱。我們都是賓客,正襟危坐,然而觀眾的存在與不存在已然不重要,我們都是椅子,空的或實的,觀看或扮演,已無差別。(黃心怡)
8月
29
2012
導演深入鑽進劇本所想表達生命裡龐巨的「疏離」,直接赤裸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當老先生脫下褲子,露出胯間的尿布,整個身體捲曲在老太太的胸前,像個孩子般號啕大哭,他是真的入戲,真的進入到角色之中,引發觀眾的共鳴,這和「疏離」效果所要求保持距離、讓觀眾冷靜思索是非常不同。(葉根泉)
8月
09
2012
最精彩的是「扮演」年邁夫婦的兩位年輕演員,他們在刻意設計的肢體形式中,像小丑默劇般、既自然又精確地不斷忙著進行各種生活瑣事,但在扮演的過程中,又時時遊走邊緣,暴露扮演這件事。(謝東寧)
8月
06
2012
編導並未安排更流暢且有意義的換場,彷彿唱完一首歌,然後再下另一首的前奏,這齣戲就可以準備開始進入下一段,於是《織男・彼赫巫》大概就是十一首MV的歌單播放,不需要準確連結,也無法有效縫合、或是構成「一個」完整的敘事。
10月
04
2024
《夜燈》不僅僅作品本身小而精巧,連觀眾人數也是不到五十人,因為空間有限,在小小的坐墊上互相緊挨著,形成一種親密的觀賞經驗。
9月
25
2024
假如不深入戲曲,而把焦點放在「如何跟沒經歷過當年的觀眾談一段歷史」,千禧世代演員詮釋九〇年代小劇場的嘗試,反而成了隔代迴響的亮點……
9月
24
2024
綜觀三齣作品,「尋死」命題的有效,基本建立在對於勞動現狀莫可奈何的絕對信任上。然而從勞動狀態、精神缺失到尋死展演,真正具有推演關係的僅有末二者,也就是各種精神狀態的缺失才是促成死亡的動機。
9月
24
2024
一小時上下的泰國廣播電台擷取引出了討論「媒體會如何形塑國族認同?」媒體甚至含括戲劇,劇中我們像在凝視整個泰國社會,然而追根究柢我們還是在觀看導演和編劇提供的虛構的真實,這樣的思考上的錯落感好像帶出一種後設的態度又或來回辯證的關係,令人不由驚喜 。
9月
18
2024
而在日復一日中,他們彷彿接受了這樣的荒謬,讓廣播裡的那些政策宣導、那些無理事蹟和振奮人心的言語,都納入自我的意識裡,將之整合。因此,當他們開始說話時,戲劇的主題便自然地被帶出──關於底層人民那些對於生命、性、宗教、權力與死亡的感悟與無力。
9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