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寫實,荒謬更逼真《椅子》
8月
09
2012
椅子(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076次瀏覽
葉根泉

首先必須釐清一件事:所謂的「荒謬劇場」(the Theare of the Absurd),大多沿用馬丁.艾斯林(Matrin Esslin)1961出版的《荒謬劇場》一書內,以「荒謬」這個概念來涵蓋劇作家貝克特(Samuel Beckett)、尤涅斯科(Eugène Ionesco)、惹內(Jean Genet)等劇作的特質。因此,劇作者本人並未框定自己的劇本就是荒謬劇場,也並非有一套固定的形式,去創作、去搬演才叫荒謬劇場。此次,瑞士洛桑劇院(Théâtre Vidy-Lausanne)導演呂克.邦迪(Luc Bondy)重新詮釋尤涅斯科的《椅子》,打破一般人刻板印象,謬以為無意義的空洞語言與非寫實性的表演方法即是「荒謬劇場」,而是以寫實為基底,透過挖掘劇本的深義,呈現出生命的荒謬,再創舞台上另一種湧動的活水源泉。

尤涅斯科說過:「荒謬就是沒有目的荒謬的存在……人一旦跟他宗教的、形上學的和先驗的根源切斷關係,他就失落了;他所有的行動變得無意義、荒謬、無用。」在《椅子》裡,深具隱喻且鋪陳最久的皇帝蒞臨與發表演說,最後從口中吐出卻是支離破碎、隻字片語不成語言的聲音!這樣的失語,亦如椅子上空無的缺席,如同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論述亞陶(Artuard)的戲劇時,提到亞陶正是想被逐出上帝的樂園,想從被竊取的身體中奪回自己的主體:「聲音不但不再命令,……與授意自由和被提醒的言語了結關係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在非語音文字系統中創造出一種對呼吸的絕對控制。」德希達認為亞陶所嚮往的非語言劇場是直接截斷與上帝聯結的臍帶,是對於權力、制約的反動,亦是導演抓住了尤涅斯科對於生命之所以淪為荒謬的識見,係因為人斷絕了信仰、哲學、先驗,過於相信理性,因而墜於荒蕪。因此,至高的皇帝、智者的缺席與失語,在這齣戲裡是最重要的結論,也是導演突出的重點。語言的缺席反而像是天鵝輓歌般的結尾中,如探照燈般點亮人類自由的希望。

呂克.邦迪通透地詮釋劇本中的深義與內涵,有人看完戲後,恍然大悟說這時才讀懂這齣戲在說什麼!雖然舞台上演員打破第四道牆,將表演空間延伸到觀眾席,可視為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疏離」效果,但導演並非全然拷貝這樣的技法,反而是更深入鑽進劇本所想表達生命裡龐巨的「疏離」,直接赤裸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當老先生脫下褲子,露出胯間的尿布,整個身體捲曲在老太太的胸前,像個孩子般號啕大哭,他是真的入戲,真的進入到角色之中,引發觀眾的共鳴,這和「疏離」效果所要求保持距離、讓觀眾冷靜思索是非常不同。演員精煉地篩選出老人的動作、神情、姿態,即使他們在頭套下、肢體上是個年輕人,無不賣力地去說服觀眾他們其實就是老人!這樣寫實的描摹功力亦是翻轉劇本裡對於生命裡各種層次「扮演」的再詮釋。生命的階段中有時是熱情的少年、有時可能是顯赫的要人,下一分鐘即發覺自己已是耄耋瀕死的老人,角色身份時序上的多重疊累轉換,延伸出層次的意涵不單止於表面上認為的是年輕人「扮演」老人,事實上反過來可能才是真實老人入住在這年輕的軀殼內,在這濃縮的舞台時間裡去呈現一生的景況。

唯有如此爬梳劇本內層的意義,尤涅斯科才能借屍還魂地活了起來!而不是一般人誤認為所謂的「荒謬劇場」只在處理人類的空洞、無意義,連帶表現形式亦要僵化、滯塞,進而造成觀眾的無感與疲憊。呂克.邦迪在一步步小心經營劇本的意象同時,又不忘在表演、舞台設計、燈光的處理中,加入自己的詮釋觀點,讓整個劇本「亮」了起來,這樣的表現為經典再現做了最佳的示範

《椅子》

演出|瑞士洛桑劇院
時間|2012/08/04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老先生抱怨著人生的處處與他作對時,他背著妻子走入觀眾席,幾步路,一舉將整個劇場納入了那個巨大的霓虹燈箱。我們都是賓客,正襟危坐,然而觀眾的存在與不存在已然不重要,我們都是椅子,空的或實的,觀看或扮演,已無差別。(黃心怡)
8月
29
2012
最精彩的是「扮演」年邁夫婦的兩位年輕演員,他們在刻意設計的肢體形式中,像小丑默劇般、既自然又精確地不斷忙著進行各種生活瑣事,但在扮演的過程中,又時時遊走邊緣,暴露扮演這件事。(謝東寧)
8月
06
2012
鴻鴻  
精簡的燈光、彷彿來自遠方的甜美香頌和歌謠,為整齣戲添加蒼涼意味。雖然仍有語言隔閡,但這個演出幫我們讀懂了原作的關鍵意涵,並超越了60年前的劇場觀念,以精彩的「現場性」凸顯了當代劇場的魅力。(鴻鴻)
8月
06
2012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