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發明輪子的必要性—— 三個人《催化效應-融・共感》
6月
10
2022
《催化效應—融·共感》演出以音樂為主題發展,融入影像與舞蹈共感創作。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12次瀏覽

英文中的俗語「重新發明輪子」(reinventing the wheel)大部分的時候帶有貶義,用以調侃那些浪費時間驗證、實驗、再造前人已實踐無數次的有效工具或方法的無用作為。【1】但有些時候,「重造輪子」的過程卻能讓我們更透徹地理解一樣事物的邏輯和因果,甚至在解構與重構之間獲得新的靈感。

而在藝術的領域裡,「重造輪子」似乎更是一件無謂對錯、不需避免的事,無論創造的結果(輪子)是方是圓還是三角形,在舞台上永遠都有自圓其說的空間 —— 而這也是欣賞完2022新點子實驗場《催化效應-融・共感》(下稱《催化效應》)之後,我腦海裡的第一個想法。

重塑傳統樂器的演奏樣貌

面對東方華人世界的古箏、中阮、笛子,和古典樂裡的提琴家族,場上的樂器無一不是歷史悠久且已建立獨立審美系統的樂器。《催化效應》無時不在解構這些樂器的演奏方式,並透過非常規的演奏工具、動作、甚至是直接加上各種零件來挖掘所有可能的聲響,重新形塑樂器的樣貌。

有意思的是,《催化效應》有許多樂器之間互相仿效的段落,譬如〈瓶中花〉最末,郭靖沐將古箏放直,如演奏低音提琴般以琴弓拉奏,任重則將笛子搭上肩膀,用演奏小提琴的姿勢發出琴弓摩擦笛身的聲響;又如〈众・㠭〉之中,小提琴以帶有螺旋刻紋的木棒代替琴弓,試圖打造如彈撥樂器的輪音一般,連綿不斷的連續顆粒。在這個樂器彼此之間相互模仿的過程中,所展現出個別演奏者的律動、彈性、甚至是扭捏而不自在的姿態,都為《催化效應》不時注入新穎的趣味和靈光。其中郭靖沐無疑是整部製作的啟動樞紐,其飽滿而豐沛的表演能量牽引著台上的所有表演者,進而為音樂的流動提供持續而穩定前進的動能。


催化效應-融・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催化效應-融・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讓當代音樂的實驗繼續輪轉

然而我所想要提問的是,在解構器樂的過程中,創作者對於這些「新的音色」的運用,究竟是建立在對於樂器性能的充分理解和驗證上;抑或是無目的、無標準的捕捉這些標新立異的演奏手法,而創造出來的奇特聲響?

以前述提到,在弦樂器上展現的輪音模仿為例:根據演出前,三個人在「郝聲音」podcast 節目中分享的,這個段落是為了讓弦樂器在不改變演奏動作的方式下,達到彈撥樂器以密集點狀音符呈現線狀聲響的效果。而就結果而言,其在聽覺上所呈現的卻只是另一種噪音,與我所理解的輪音基本無涉。問題並不在於作為實驗成果的噪音本身(畢竟現代音樂最鮮明的標誌之一,便是不畏懼也不排斥噪音的使用),而是這樣的音色效果是否成功接住了創作者的脈絡和邏輯?或者不客氣的說,創作者是基於作品和藝術的目的在舞台放上一個方的輪子;抑或是現階段,他只做出了方的輪子?


催化效應-融・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即便我對於本作在音樂上的創作邏輯和實踐脈絡仍抱有疑問,卻也必須強調《催化效應》絕對是一檔優秀的實驗型音樂展演。演奏家所展現的舞台魅力和豐沛能量,對於當代音樂特有的嚴肅性格起了很好的調和作用。而其解構器樂的再造過程,更是讓藝術意義上的「重造輪子」顯得如此浪漫不羈、綺想連篇。終究在表演的舞台上,實驗本身就充滿了積極意味,至於成功與否雖可論斷,但也無須緊抓不放。而這些不同藝術概念彼此撞擊所迸發的靈光與想像,便是「重造輪子」之必要。


註釋

  1.   至於衍生語「重造方的輪子」(reinventing the square wheel),則是指重造方法的成果比原有的還要更糟的情況。
  2.   郝聲音 podcast: https://hao-voice.firstory.io/episodes/cl2yf8iar033501ykd0nx4nwj,約25秒處。

《催化效應-融・共感》

演出|古箏/郭靖沐、笛簫/任重、阮/潘宜彤、小提琴/張家倫、曾敏青、中提琴/江婉婷、大提琴/張智惠、合作舞蹈藝術家/小得
時間|2022/06/05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