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戲到「聽」戲的趣味《滾地球》
7月
15
2020
滾地球(自然而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0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當我們說:「我看了一齣戲。」「看」意謂主體接受事物之後的客觀表述,但觀看的同時,身體其他感官也有認知感覺,為何它們卻被語言表意時忽略了?欣賞《滾地球》這齣戲冒出這想法絕對是有原因的,因為這齣戲也適合用聽的,用聽覺去感知。

有趣的是,這齣戲是無語言的,趕上了當代歐美兒童劇的主流。兒童劇沒有語言,演員不用敘說台詞、演情節,純任肢體去演繹故事,有時能使觀眾投射出更寬廣的想像視野。或者如這齣戲,只讓演員發出彷彿一歲前嬰兒「前語言期」(prelinguistic period)般的語音,讓各種聲音打破語意的象徵指涉,例如在還無法完整說出「蜘蛛」之前,只用單一元音或輔音發聲,比方用「ㄓㄓ」代替,同時配合雙手的動作模擬出蜘蛛的樣子,生命依然可以立體栩然,當這隻有生命的蜘蛛跑到孩子身邊,也能把投入的孩子嚇得尖叫逃竄。元音和輔音結合,則例如「ㄇ一ㄠ」形成的喵喵聲,演員跟著模仿貓翻滾、舔毛、伸展等動作,觀者輕易可理解看到了什麼。簡單自然中,演出創造第一層「聽」戲的趣味,讓人舒心喜悅。所以,一齣兒童劇有沒有語言,根本是不需憂慮的問題,即使全然無聲的默劇,也並非兒童不宜。重要的是演員以身體為媒介,其展現的表演技藝,將用什麼樣的姿態呈現與我們進行對話交流。我在欣賞兒童劇演出,習慣同時觀看兒童的反應,這場演出不乏約莫三歲左右的孩子,從他們的笑聲、歡呼、尖叫等反應來看,無語言根本不會阻礙孩子理解一齣戲,說穿了,只是大人被自己的觀念誤解綑綁住了。

也因為無語言,一切顯得更乾淨純粹,不管是表演的本質、形式的本質、思想的本質,都更無所遁形的裸裎。那是一種接近於禪的初心、自由、空無與純真,所以最接近禪之本體的兒童最能了然領悟。《滾地球》這齣戲的舞台,標榜用二手物件及回收材質打造「零廢棄」劇場,乍看之下似雜亂物件拼湊,但只要想到兒童遊戲的就地取材和組合創造過程,不就是如此「自然而然」,絕對有巧匠難為的創意。這齣戲就連故事也摒棄了嚴謹的起承轉合結構,沒有特別的衝突或轉折,任四個沒有角色名字,甚至是人或非人都刻意模糊的演員,不斷遊戲式地在景觀如太古洪荒瘠地的三面舞台,操作身體與物件的連結,幻化出多樣的形體,有時寫實具體,有時寫意抽象,但漸漸地都可明白看透。如果我們再轉個視角來想像比喻,他們就像四個地球上渺小的微生物,活活潑潑地存在著,可以寄生在任何事物之上,也可以天真地把花椰菜拿來當成一棵樹玩耍,躍動的生命力在地球上滾動著,等待讓荒蕪瘠地長出美麗盎然綠意,充滿更多熱情生息。


滾地球(自然而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第二層「聽」戲之源,除了風聲、雷聲……這些理所當然與自然相關的樂音,還可以注意人的介入,現「聲」而不現「身」。噠噠噠的電鑽震動,叩叩叩的腳步聲……帶來一陣恐慌、驅離、躲藏,直到聲音遠去,復歸平靜。不言可喻,人類為地球帶來建設同時,也帶來無止盡的破壞,劊子手的身影被隱去,似乎也寄託著創作者的一種冀望,是深情的期盼,願人類破壞自然的形跡就此消失無蹤吧!

到了最後,四個演員再變成種子那一瞬間,在燈光顯映下,有如太陽溫暖拂照,等待綠芽微微冒出,等待新生,此時此刻,當我們心裡響起第三層「聽」見的聲音─—蟲鳴鳥語,就是移情與感動滋生的共鳴,一切皆安恬美好,有夢相隨。還有還有,希望在滾動的聲音,你聽見了嗎?

《滾地球》

演出|自然而然劇團
時間|2020/7/10 15: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