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閱讀莫札特《莫札特與魏德曼1》
10月
08
2018
莫札特與魏德曼1(國家交響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3次瀏覽
陳彥儒(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剛開始2018-2019樂季的國家交響樂團(NSO)在開季音樂會後緊接著帶出駐團音樂家,同時也是國際知名單簧管演奏家與作曲家約格.魏德曼(Jörg Widmann, 1973~),音樂會並連結了二百六十年前同樣是演奏家與作曲家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指揮呂紹嘉以莫札特與「當代莫札特」魏德曼為主軸,演出莫札特《第二十五號交響曲》、魏德曼《悲歌-為單簧管與管弦樂》,以及莫札特最後的作品《安魂曲》。近幾年《安魂曲》的演出紀錄,分別是2017年由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合唱團演出,及2016年舉辦的臺北國際合唱音樂節,當時所組成的節慶合唱團演唱,匈牙利指揮嘉保.豪勒隆(Gábor Hollerung, 1954~)的指揮雖精彩,令人印象深刻,但節慶合唱團的組成性質也難免讓作品細節難以呈現。而本次國家交響樂團攜手臺北愛樂合唱團演出這一經典,對筆者來說相當難得。

上半場的莫札特《第二十五號交響曲》演出流暢,呂紹嘉與樂團展現高度默契。旋即而來的魏德曼《悲歌-為單簧管與管弦樂》,卻是完全不同的當代作品。魏德曼的單簧管演奏音色豐富且控制力驚人,諸多技巧信手拈來,尤其幾處泛音與雙音的呈現也和樂團有巧妙的搭配,展現出不同的色彩,逐步堆疊出魏德曼所想表達的意境與戲劇張力。不過,也許是文化差異,雖名為「悲歌」,筆者卻只能透過幾處細節隱約感覺,直到最後一顆音符才得以喘息並思索作品悲從何來?

下半場的《安魂曲》,演出的是由蘇斯邁爾(Franz Xaver Süßmayr, 1766~1803)所補寫的版本。除卻進堂詠開頭的不流暢,大體而言國家交響樂團的演出可說穩健完整。也許出於音樂學或音樂史的考量,樂團使用了Schnellar定音鼓與巴洛克小號(Baroque trumpet),卻也讓筆者對於整體的表現產生疑問。在筆者的認知中,臺灣雖然沒有如同國外那樣有標準的巴洛克定音鼓,卻也有由師大音樂系教授廖嘉弘購入的尺寸較小定音鼓。既然選擇了蘇斯邁爾的補筆版本又使用了巴洛克小號,就必須在樂器與將呈現的音量和音色上琢磨。但不論如何,至少國家交響樂團本次所呈現的,無疑是一個好的開始,讓國內的樂迷能有多元的思考方向。

在次日「NSO會客室」裡,魏德曼深入淺出的講談了莫札特以及其他作曲家,並透過鋼琴示範,讓聽眾能更容易了解明白他所談論的內容。身為作曲家與演奏家,魏德曼理解莫札特等作曲家的方式並不止於和絃、音符,而是建築在這之上更深層的內涵,並指出不同作品中如何透過不和諧音,來表達音樂的表情或戲劇性。同時,魏德曼對莫札特的理解也相當哲學,除了指出莫札特音樂中的幽默,也帶領聽者們了解在莫札特的音樂中幽默與歡快並不是唯一,快樂與悲傷如同光與影一般,在音樂中也存在隱藏的不和諧,這樣的不和諧雖然不多,對他卻有如暗示痛苦一般的情緒,只是並未停留太久。值得一提的是,魏德曼也從莫札特作為共濟會會員的角度出發,詮釋如數字三的使用。不同角度的切入證明了魏德曼之所以如此富感染力,並不只是因為演奏能力掌握與作曲技巧有多艱深,而是在對不同作曲家解讀與消化後,再透過演奏來表達他的觀點。即使作為一位當代的作曲家,魏德曼也未曾捨棄對於前人的好奇與探索,這也使得他擁有不凡的魅力。期待未來魏德曼在擔任NSO駐團音樂家期間,繼續以他富有哲思和深入的觀點啟發樂迷,探索古典音樂的內涵與可能。

《莫札特與魏德曼1》

演出|國家交響樂團  指揮/呂紹嘉  單簧管獨奏/約格.魏德曼(Jörg Widmann) 、台北愛樂合唱團
時間|2018/09/22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