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搏大的策展型製作《MRT》
6月
30
2014
MRT(天作之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2次瀏覽
林采韻(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天作之合劇場2013年成立,去年以重製的中文原創音樂劇《天堂邊緣》打頭陣,今年在幾場小型演唱會之後,推出「天作范特西系列」音樂劇《MRT》。

《MRT》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演出,跨越兩個周末總計8場,以一場500人計算,共需銷售4千張票券。演出尚未結束,劇團在節目單上已預告《MRT》要在秋季「感動加演」,意指這8場口碑很重要,將影響「感動」的持續力。

為何第一輪還沒演完,就已經宣告加演?原因大都不是劇團自信有多高,而是大部份音樂劇製作,要演出第二輪之後才有機會回收成本。如果《MRT》平均票價以1200元計算,8場票券全部賣完,總門票收入還不到500萬台幣,所以加演是必要的預設。《MRT》沒有明星歌手的加持,編導作曲多是音樂劇「新人」,這樣的組合,以行銷角度而言像是自找麻煩,缺乏誘人的卡司,又是一個全新的創作,《MRT》的機會到底在那裡?

除非,它就是想嘗試一種「顛覆」。天作之合的核心成員──藝術總監冉天豪、執行長廖又臻、教學總監魏世芬等,十多年來為台灣音樂劇領域的中堅份子,要如何製作和創作音樂劇,他們應該比誰都更清楚,但從節目單上「關於華文音樂劇」的短文中,看來他們已自設不依循傳統路子,「我們的華文音樂劇理想,有別於典型百老匯美學標準,更異於一般的巨型製作邏輯,我們希望回歸華文作品的美學與深度,讓每一個創作與表演扎扎實實打動人心。」

先就形式方面來檢視《MRT》,首先我們看到的是「策展人」的身份,而這樣的角色鮮少在台灣音樂劇場出現。《MRT》的演出設計,包括三齣「微」音樂劇,每部作品編導、作曲和主要演員都不同,當每位導演、作曲家的風格和手法有所出入時,如何創造出三個聯篇,而不是三個片段,便是對團隊的考驗。

此次,代表性作品包括《四月望雨》、《隔壁親家》和《天堂邊緣》等音樂劇的作曲家冉天豪,轉而擔任策展人。他為三組創作團隊設定了「遊戲規則」,「同一節捷運車廂、兩位主要演員、40分鐘的車程(作品長度),可用別組演員當作乘客。」戲與戲間的過場,由他操刀配樂,巧妙且合宜的以舞蹈場景串接。

其次是劇團扮演「原創平台」的角色。天作之合去年成立時,因為成員幾乎是好友老搭檔,很容易被定位為「自玩型」的團隊,但從《MRT》編創組合的搭配,看來格局更大,甚至有點大膽。第一組〈好久不見〉編導王詩淳X作曲蕭賀碩、第二組〈交界〉凱爾X許哲珮、第三組〈末班車〉程伯仁X洪予彤,他們大都是音樂劇創作的新鮮人,甚至首次編劇或擔任導演角色,其中〈末班車〉的編導程伯仁雖然活躍於音樂劇場,但以前主要是演員身份。《MRT》頓時成為新血練功的舞台,天作給了機會,就看能夠「合」出什麼。

再者,音樂劇嘗試透過「異業結合」,開發更多跨界資源。既然《MRT》訴諸捷運車廂的故事,場景總要有說服力。旋轉舞台上,眾人熟悉的淺藍色捷運坐椅,以及在現場播放的捷運站名廣播等,得利於協辦單位台北捷運公司的授權與協助。音樂劇的劇情嘗試置入性手法,譬如劇中所採用的平板電腦品牌、女主角在電台工作的台呼、健康鞋的置入等等。可惜融入手法有時突兀了些,當女主角對男主角直接說出鞋子品牌名稱時,現場觀眾爆出笑聲。

從形式回到藝術層面,《MRT》120分鐘3齣戲,以人與人的情感為主軸,刻畫著三種不同的人際關係與際遇,包括〈好久不見〉舊情侶在捷運車廂的再度相見;〈交界〉在危難中遇見曾經認識卻遺忘的過去;〈末班車〉老太太陪伴著失憶的丈夫一同走向人生終點。捷運本就是現代人與人擦肩、相遇的所在,不陌生的場景投射,勾動心弦的劇情,讓現場不少觀眾頻頻拭淚。

由於《MRT》號稱音樂劇而非純粹舞台劇,因此就藝術評判基準來說,除劇情鋪陳和演員演技是否成功征服觀眾情感,音樂、歌曲與劇情搭配的節奏,演員的演唱水準和詮釋等不容隨便打發。《MRT》每齣音樂劇使用的歌曲介於四到五首之間,以40分鐘的劇情來看,在歌曲數量的安排上顯得保守。

例如〈好久不見〉曲目表上列了四首歌曲,其中兩首都是〈好久不見〉,只是不同編曲版本,而且這首歌曲並非原創,為流行歌手陳奕迅的口水歌,如此一來,就算〈好久不見〉符合情境使用需要(劇中男女分手時刻與陳奕迅演唱會相關),歌曲一不小心便成為劇情陪襯。綜觀此劇音樂原創能量不足,歌曲出現時機又相距甚遠,演員在對話與接唱間,感情自然無法凝聚,整齣戲只能說是「音樂+劇」而非「音樂劇」。

立足「原創平台」基礎上,三組主創人馬大都屬音樂劇創作領域的新鮮人,他們的專業仍在摸索階段,就創作的完成度而言,理當給予較寬鬆的衡量標準。但有了首次演出經驗,或許策展人可以開始加溫了,不妨把秋季「感動加演」當成升級的機會,使作品更上層樓,帶來更多驚喜。

《MRT》

演出|天作之合劇場
時間|2014/06/20 19: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第三部曲「末班車」不只是開往淡水的末班車,也是人生的末班車;飾演老先生、老太太的張洪誠與張擎佳兩位演員,在老年與少年之間轉換,不只身段及唱腔拿捏精準,情緒也相當到位,實在不容易。(梁羽淳)
6月
28
2014
角色認同充滿自我傷感,過程中急尋感動救贖,最後仍欲寄託於感動啟悟,不僅劇情受困於感動洪流之中而無以為繼,也因劇本基底單調、氛圍趨於一致,使得場景、聲調、樂曲失去了多層次發展的可能性。(吳政翰)
6月
27
2014
三位風格各異的作曲家為台灣音樂劇帶來久違的驚喜,但在聲音細節上卻未能有同樣水準之表現。演員在許多時候未將歌詞當作台詞,「把歌唱好」的慾望壓過了音樂劇歌曲所應包含的戲劇表演成分。此外,以MIDI取代樂手預錄更帶了點人工味。(白斐嵐)
6月
24
2014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