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折射的身體敘事《光.源氏的房間》
3月
29
2012
光.源氏的房間(體相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5次瀏覽
林乃文

即使不曾看過《源氏物語》,不識其主角光源氏為何人,走進「光.源氏的房間」,還是為那穿梭千年、變身無數次的奇男子目眩神馳。一開始他一身和式華袍,金扇子在手上宛如飛燕停當,然後他層層脫下留下一裹軀殼離開房間,再回來時已成為東京街頭一名浮夸浪子,繼續徘徊於不在場的鶯眸燕笑裡……。

匯川藝術節的帳篷基本依照上一齣《光行者》而設計,滿場鐵杆是給飛天用的,中間挑高的篷可以讓天光洩下,而觀眾席環繞,視線四面穿透,中間空台並不大,對很多表演者來說這並不是個好用的的空間,但李名正讓每根柱子都有了立在那裡的意義,他帶有投射的表演是輻射式,肢體熱度穿透每根柱與柱的空隙,甚至可以折射。當一名表演者完美地控制身體語言時,連背面都有富於表情,也令每一寸空間都彷彿為折射其表演而存在。

一個單人演出,對象往往特別重要:衣服、扇子、傘、行李箱……,每樣隨身物件都成為這個表演者最佳的搭檔,熟極而流麗,巧妙的對位和象徵紛紛不絕。女子適時穿插而入,既是欲望的對象,更是冷靜而清醒的旁觀者,旁觀著男子生生世世的執迷、喪失、追尋。一支二胡伴奏肢體表演,有種古代伶人孤絕豔極的自信。

從天幕下投的影像和光暈,全景式地擴散,讓男子穿梭於一個又一個異質時空,有時盛開如花,有時清冷如月,有如喧嘩如市。音樂似暗示著無所不在的現代心靈,從某一道輪迴返照一切。最終段的音樂跟最初段一樣,呼應著主角濃烈熱情而寂寞的身影。

雖然節目單上寫著「李名正:舞蹈」,但我其實一直未意識到這是一場「舞蹈」,因為舞蹈家幾乎卸除了可辨的舞蹈形式,讓人只看到了是身體,身體滔滔不絕盡情傾訴熱烈揮灑,與空間、物件、音樂、光線,做了一場配合無間、細膩而深刻的合鳴。雖然抽象,這五十分鐘的單人表演卻叫人屏息凝眸,一瞬不敢稍歇。

《光.源氏的房間》

演出|體相舞蹈劇場
時間|2012/03/25 20:0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 華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