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折射的身體敘事《光.源氏的房間》
3月
29
2012
光.源氏的房間(體相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3次瀏覽
林乃文

即使不曾看過《源氏物語》,不識其主角光源氏為何人,走進「光.源氏的房間」,還是為那穿梭千年、變身無數次的奇男子目眩神馳。一開始他一身和式華袍,金扇子在手上宛如飛燕停當,然後他層層脫下留下一裹軀殼離開房間,再回來時已成為東京街頭一名浮夸浪子,繼續徘徊於不在場的鶯眸燕笑裡……。

匯川藝術節的帳篷基本依照上一齣《光行者》而設計,滿場鐵杆是給飛天用的,中間挑高的篷可以讓天光洩下,而觀眾席環繞,視線四面穿透,中間空台並不大,對很多表演者來說這並不是個好用的的空間,但李名正讓每根柱子都有了立在那裡的意義,他帶有投射的表演是輻射式,肢體熱度穿透每根柱與柱的空隙,甚至可以折射。當一名表演者完美地控制身體語言時,連背面都有富於表情,也令每一寸空間都彷彿為折射其表演而存在。

一個單人演出,對象往往特別重要:衣服、扇子、傘、行李箱……,每樣隨身物件都成為這個表演者最佳的搭檔,熟極而流麗,巧妙的對位和象徵紛紛不絕。女子適時穿插而入,既是欲望的對象,更是冷靜而清醒的旁觀者,旁觀著男子生生世世的執迷、喪失、追尋。一支二胡伴奏肢體表演,有種古代伶人孤絕豔極的自信。

從天幕下投的影像和光暈,全景式地擴散,讓男子穿梭於一個又一個異質時空,有時盛開如花,有時清冷如月,有如喧嘩如市。音樂似暗示著無所不在的現代心靈,從某一道輪迴返照一切。最終段的音樂跟最初段一樣,呼應著主角濃烈熱情而寂寞的身影。

雖然節目單上寫著「李名正:舞蹈」,但我其實一直未意識到這是一場「舞蹈」,因為舞蹈家幾乎卸除了可辨的舞蹈形式,讓人只看到了是身體,身體滔滔不絕盡情傾訴熱烈揮灑,與空間、物件、音樂、光線,做了一場配合無間、細膩而深刻的合鳴。雖然抽象,這五十分鐘的單人表演卻叫人屏息凝眸,一瞬不敢稍歇。

《光.源氏的房間》

演出|體相舞蹈劇場
時間|2012/03/25 20:0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 華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