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與海的對話,你和我的對話《聽~海的呢喃》
12月
14
2020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2次瀏覽
顧哲誠(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教授兼藝術學院院長)

臺東藝文中心演藝廳十一月二十三日搬演了由高淑娟(Panay阿美族)團長帶領的杵音文化藝術團《聽~海的呢喃》,有別於過去慣常的生活歌舞呈現,此作逃出傳統的框臼,改以極簡劇場的形式呈現,改變的關鍵是邀請了年僅二十三歲的年輕布農族編舞家邱瑋耀(Dahu)擔任駐團導演,我認為這是開啟杵音文化藝術團展演製作上新的一頁。

「山林文化」的當代布農族青年,在執行面對著「海洋文化」的阿美族長輩們,在先天歌舞文化底蘊與禁忌上,都有文化環節的不解與差異。面對曾獲台新藝術獎光環的杵音文化藝術團,邱瑋耀自然有著一股無形的壓力,在新製作的推動上,以歌帶舞的手法,描述被招募遠洋的船員,對長年離鄉至異地之思親之情,以及期盼歸來的感傷作為主軸,創作了一齣跨音樂、舞蹈、戲劇及跨年代,分四幕的《聽~海的呢喃》,這個作品不僅是呈現新世代對傳統的觀點,亦是山與海文化的共融激盪與話題傳響。

畢業於舞蹈系的導演邱瑋耀是布農族青年,常以極簡風格的劇場創作,他面對著不同工作背景的演員,如公務員、採荖葉、工地上班、裝潢業等素人,這次演出中這些皆幾乎未受過表演訓練的人,是基於對文化熱愛,與對於傳承有使命感而加入杵音。縱然族群文化能明確呈現自我特色,但也是需要突破的限制與框架與窠臼,然而當導演給予表演者不同於以往的要求,欲使身體長期處於傳統樂舞而產生的表演慣性,和劇場式肢體與情緒交織互用,是可能在表演者身上產生難以掌握的強大束縛,所以,導演如何演員在慌亂無章的情形下,以新認知讓表演者捨棄傳統盔甲,建構出演出所需的身體,絕對是一項高難度的課題。

邱瑋耀在舞台上運用了「椅子」及「盆子」敘述自我的存在;「魚燈」造型有如遠眺海洋的思念;表演者手持「傘鈴」以跳點步穿梭舞台,有如表達一種期盼與歸來。那反覆來回的「滾地」、對老人折磨的「折返跑」、一氣呵成由笑轉哭的內心壓抑與苦痛、一桌「棉花糖」吃到懷疑人生,都猶如對早期人生經歷的寫照。

良好的溝通說服及長輩演員貫徹去做,都已印證出導演的執導能力。使我感動的是,劇中多次運用女演員於男演員前「蹲」下的場景,那一畫面的剎那如此背離阿美族女性主義及挑戰傳統意識,還有內心的撞擊與衝突煎熬,這些都是對傳統文化尊嚴的挑戰。於我來說,如此動作將長久認知的文化徹底拆解——身體瞬間卸下多年傳統束縛及框架,在舞台上有了更自在的時空,走出新的開始。一個小小的動作,「蹲」下去,一切都隨著改變了。

藝術人才回鄉,新銳注入活水,滾動傳統,解讀出文化差異下的新能量,跨世代傳承也灌溉著當代原民文化思維,跨域中有了共鳴,也激盪出當代原民藝術新現象。而樂舞文化,是臺東很重要的文化資產,當代年輕導演能從傳統文化認知累積,運用純樸生活的心境,透過廣納不同看法,以舊創新的態度延續文化的發展,挑戰自我文化尊嚴的勇氣,確實令人刮目相看。創作無須復刻傳統,因它的足跡已深刻存在,《聽~海的呢喃》的創作態度有著實驗精神,目的不在推翻樂舞的表演形式,而是創作者正在追求的可能性與自我神秘心靈的探析,如此大膽的藝術創作也可說是寫下當地可喜的新契機。

《聽~海的呢喃》

演出|杵音文化藝術團
時間|2020/11/23 19:30
地點|臺東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