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與海的對話,你和我的對話《聽~海的呢喃》
12月
14
2020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93次瀏覽
顧哲誠(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教授兼藝術學院院長)

臺東藝文中心演藝廳十一月二十三日搬演了由高淑娟(Panay阿美族)團長帶領的杵音文化藝術團《聽~海的呢喃》,有別於過去慣常的生活歌舞呈現,此作逃出傳統的框臼,改以極簡劇場的形式呈現,改變的關鍵是邀請了年僅二十三歲的年輕布農族編舞家邱瑋耀(Dahu)擔任駐團導演,我認為這是開啟杵音文化藝術團展演製作上新的一頁。

「山林文化」的當代布農族青年,在執行面對著「海洋文化」的阿美族長輩們,在先天歌舞文化底蘊與禁忌上,都有文化環節的不解與差異。面對曾獲台新藝術獎光環的杵音文化藝術團,邱瑋耀自然有著一股無形的壓力,在新製作的推動上,以歌帶舞的手法,描述被招募遠洋的船員,對長年離鄉至異地之思親之情,以及期盼歸來的感傷作為主軸,創作了一齣跨音樂、舞蹈、戲劇及跨年代,分四幕的《聽~海的呢喃》,這個作品不僅是呈現新世代對傳統的觀點,亦是山與海文化的共融激盪與話題傳響。

畢業於舞蹈系的導演邱瑋耀是布農族青年,常以極簡風格的劇場創作,他面對著不同工作背景的演員,如公務員、採荖葉、工地上班、裝潢業等素人,這次演出中這些皆幾乎未受過表演訓練的人,是基於對文化熱愛,與對於傳承有使命感而加入杵音。縱然族群文化能明確呈現自我特色,但也是需要突破的限制與框架與窠臼,然而當導演給予表演者不同於以往的要求,欲使身體長期處於傳統樂舞而產生的表演慣性,和劇場式肢體與情緒交織互用,是可能在表演者身上產生難以掌握的強大束縛,所以,導演如何演員在慌亂無章的情形下,以新認知讓表演者捨棄傳統盔甲,建構出演出所需的身體,絕對是一項高難度的課題。

邱瑋耀在舞台上運用了「椅子」及「盆子」敘述自我的存在;「魚燈」造型有如遠眺海洋的思念;表演者手持「傘鈴」以跳點步穿梭舞台,有如表達一種期盼與歸來。那反覆來回的「滾地」、對老人折磨的「折返跑」、一氣呵成由笑轉哭的內心壓抑與苦痛、一桌「棉花糖」吃到懷疑人生,都猶如對早期人生經歷的寫照。

良好的溝通說服及長輩演員貫徹去做,都已印證出導演的執導能力。使我感動的是,劇中多次運用女演員於男演員前「蹲」下的場景,那一畫面的剎那如此背離阿美族女性主義及挑戰傳統意識,還有內心的撞擊與衝突煎熬,這些都是對傳統文化尊嚴的挑戰。於我來說,如此動作將長久認知的文化徹底拆解——身體瞬間卸下多年傳統束縛及框架,在舞台上有了更自在的時空,走出新的開始。一個小小的動作,「蹲」下去,一切都隨著改變了。

藝術人才回鄉,新銳注入活水,滾動傳統,解讀出文化差異下的新能量,跨世代傳承也灌溉著當代原民文化思維,跨域中有了共鳴,也激盪出當代原民藝術新現象。而樂舞文化,是臺東很重要的文化資產,當代年輕導演能從傳統文化認知累積,運用純樸生活的心境,透過廣納不同看法,以舊創新的態度延續文化的發展,挑戰自我文化尊嚴的勇氣,確實令人刮目相看。創作無須復刻傳統,因它的足跡已深刻存在,《聽~海的呢喃》的創作態度有著實驗精神,目的不在推翻樂舞的表演形式,而是創作者正在追求的可能性與自我神秘心靈的探析,如此大膽的藝術創作也可說是寫下當地可喜的新契機。

《聽~海的呢喃》

演出|杵音文化藝術團
時間|2020/11/23 19:30
地點|臺東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