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與海的對話,你和我的對話《聽~海的呢喃》
12月
14
2020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1次瀏覽
顧哲誠(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教授兼藝術學院院長)

臺東藝文中心演藝廳十一月二十三日搬演了由高淑娟(Panay阿美族)團長帶領的杵音文化藝術團《聽~海的呢喃》,有別於過去慣常的生活歌舞呈現,此作逃出傳統的框臼,改以極簡劇場的形式呈現,改變的關鍵是邀請了年僅二十三歲的年輕布農族編舞家邱瑋耀(Dahu)擔任駐團導演,我認為這是開啟杵音文化藝術團展演製作上新的一頁。

「山林文化」的當代布農族青年,在執行面對著「海洋文化」的阿美族長輩們,在先天歌舞文化底蘊與禁忌上,都有文化環節的不解與差異。面對曾獲台新藝術獎光環的杵音文化藝術團,邱瑋耀自然有著一股無形的壓力,在新製作的推動上,以歌帶舞的手法,描述被招募遠洋的船員,對長年離鄉至異地之思親之情,以及期盼歸來的感傷作為主軸,創作了一齣跨音樂、舞蹈、戲劇及跨年代,分四幕的《聽~海的呢喃》,這個作品不僅是呈現新世代對傳統的觀點,亦是山與海文化的共融激盪與話題傳響。

畢業於舞蹈系的導演邱瑋耀是布農族青年,常以極簡風格的劇場創作,他面對著不同工作背景的演員,如公務員、採荖葉、工地上班、裝潢業等素人,這次演出中這些皆幾乎未受過表演訓練的人,是基於對文化熱愛,與對於傳承有使命感而加入杵音。縱然族群文化能明確呈現自我特色,但也是需要突破的限制與框架與窠臼,然而當導演給予表演者不同於以往的要求,欲使身體長期處於傳統樂舞而產生的表演慣性,和劇場式肢體與情緒交織互用,是可能在表演者身上產生難以掌握的強大束縛,所以,導演如何演員在慌亂無章的情形下,以新認知讓表演者捨棄傳統盔甲,建構出演出所需的身體,絕對是一項高難度的課題。

邱瑋耀在舞台上運用了「椅子」及「盆子」敘述自我的存在;「魚燈」造型有如遠眺海洋的思念;表演者手持「傘鈴」以跳點步穿梭舞台,有如表達一種期盼與歸來。那反覆來回的「滾地」、對老人折磨的「折返跑」、一氣呵成由笑轉哭的內心壓抑與苦痛、一桌「棉花糖」吃到懷疑人生,都猶如對早期人生經歷的寫照。

良好的溝通說服及長輩演員貫徹去做,都已印證出導演的執導能力。使我感動的是,劇中多次運用女演員於男演員前「蹲」下的場景,那一畫面的剎那如此背離阿美族女性主義及挑戰傳統意識,還有內心的撞擊與衝突煎熬,這些都是對傳統文化尊嚴的挑戰。於我來說,如此動作將長久認知的文化徹底拆解——身體瞬間卸下多年傳統束縛及框架,在舞台上有了更自在的時空,走出新的開始。一個小小的動作,「蹲」下去,一切都隨著改變了。

藝術人才回鄉,新銳注入活水,滾動傳統,解讀出文化差異下的新能量,跨世代傳承也灌溉著當代原民文化思維,跨域中有了共鳴,也激盪出當代原民藝術新現象。而樂舞文化,是臺東很重要的文化資產,當代年輕導演能從傳統文化認知累積,運用純樸生活的心境,透過廣納不同看法,以舊創新的態度延續文化的發展,挑戰自我文化尊嚴的勇氣,確實令人刮目相看。創作無須復刻傳統,因它的足跡已深刻存在,《聽~海的呢喃》的創作態度有著實驗精神,目的不在推翻樂舞的表演形式,而是創作者正在追求的可能性與自我神秘心靈的探析,如此大膽的藝術創作也可說是寫下當地可喜的新契機。

《聽~海的呢喃》

演出|杵音文化藝術團
時間|2020/11/23 19:30
地點|臺東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