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回歸與延展《佘太君掛帥》
9月
27
2017
佘太君掛帥(唐美雲歌仔戲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115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范鈞宏的京劇作品《楊門女將》改寫自揚劇《百歲掛帥》,編劇陳健星則以《楊門女將》為底本改編為《佘太君掛帥》。從原本到改編,又從改編再改編,不免會受到觀眾們的比較,特別是「楊家戲」並不少見於各劇種。陳健星試圖在《楊門女將》中找到新的切入點,打造一齣具有歌仔特色的劇目。聞此,無不令人期待,但又讓人擔心是否可能過於保守或差強人意。不過,將重點歸置於青年喪夫、中年喪子、老年喪孫的佘太君身上,並關注柴郡主、穆桂英及楊家一眾孤寡的反應,道出楊家女人的心境轉變,也深化了作為主要關照對象的「女人」。

陳健星的改編基本結構仍不脫范鈞宏《楊門女將》之鋪排。不過,細節而言卻有很多不同且更進一步的部分。一是得知噩耗後,靈堂前孤寡們與佘太君(唐美雲飾)等決定征戰與否的矛盾;二是將宋仁宗求兵天波府,改為佘太君上金殿親求掛帥出征;三則是刪去了指路的採藥老人,增加夜祭一場,並讓楊宗保靈魂(小咪飾)於冥冥中成為棧道之引導等等。就本劇而言,此等改編手法將焦點更聚焦於佘太君,如佘太君將情感投射於媳婦們、思量是否出征,甚至是說服家中諸位女將決定掛帥出征等,種種反應與因應更立體了佘太君的形象,與為人母親、祖母的堅毅與勇敢。

又柴郡主(許秀年飾)與穆桂英(鄭芷芸飾)接連泣訴一場,將燈光聚焦於佘太君與兩代未亡人身上,除了能夠從中細審女性心理外,強化了佘太君個人的抒情性,更讓人能夠深入地理解兵荒馬亂宋朝的女人們,面對夫婿、兒子、孫子等家中男子因戰亡故的複雜情感。雖在劇中埋藏「反戰思維」,但,陳健星並無落入後設的圈套。對當時的楊家女人,又或是時人來說,止息戰火最有用的方式,或許除了戰爭,還是戰爭,正如劇中所提及,只要一邊得勝,戰爭會暫時止息。儘管「以戰止戰」換得和平仍看似問題重重,然而無論為了國仇或是家仇,對受到忠君、愛國思想影響的楊家將,坐以待斃並不符合時情,求和、放棄征戰原諒敵國等更不符合楊家戲的精神與風格。

在這部作品中,的確無法解決當代人的「反戰思維」。不過,延續楊家戲的「熱血」與「忠義」,並深化「以女人作為關照」的觀點或許才是此劇的亮點。此外,劇中接近生活的語言與互動,如結尾處佘太君對臺上、臺下說著戰後可以回家了、可以躺在舒服的眠床、吃母親煮的燒燙燙的飯菜等,拉近了「楊家戲」與觀眾的距離。談到演員,不能不提鐵三角:唐美雲、許秀年、小咪。劇中,許秀年雖戲份不多,但其飾演之柴郡主慟子、憐孫之情無不讓人動容。唐美雲飾演老旦唱腔韻味十足,將人物的歷盡滄桑與堅忍不拔掌握得相當好,更重要的是,在佘太君「數郎」一段唱中,掌握相當好的節奏,時而緊湊、時而舒展、時而沉鬱,一氣呵成讓人屏息。小咪所飾演的楊宗保靈魂,亦頗有可觀之處,「夜祭」一場的陰調與耍弄長水袖,無不令人驚嘆。

不過,就楊宗保靈魂這一角色來說,完全可以看出因人設戲的痕跡。即便小咪在表現上仍特別出彩,但此一人物的形象與功能,稍嫌削弱了從上半場一直鋪疊的緊張與悲憤,特別是「探谷」一場,穆桂英在不知如何是好時,一直喊著楊宗保,期望楊宗保能夠指引她一條明路,然後楊宗保的鬼魂就真的出現引路,不免讓人覺得有些滑稽、詫異。不過,或說此一部份的滑稽為整體氣氛中增添了一些笑料或輕鬆也未嘗不可,畢竟,這個段落確實也逗樂了很多的觀眾。除了鐵三角外,亦值得一提的是唐美雲歌仔戲團一路拉拔的青年演員們,如戲份吃重的穆桂英(鄭芷芸飾)、楊金花(張名荏飾)、楊文廣(吳宜臻飾),以及眾位娘子,在演唱、身段,以及人物的詮釋都頗有亮點。

談到這部戲的身段,亦不能不談特邀的身段指導楊蓮英。在《佘太君掛帥》中,諸位娘子的腳步平穩、靠工扎實除了在劇校的訓練外,經過身段指導後,有了架子也更添英氣。因為這部作品特別講求「傳統」,除了身段的演示外,劇中「鑼鼓」合宜地傍著對白製造氛圍的鬆緊,還有編腔陳歆翰在劇中設計了許多經典的傳統唱段,演員們能依著唱腔,揮灑個人特色,如開場楊宗保演唱一段「星月黯淡霧迷茫」,又佘太君快慢有致的「數郎」,都有力地推動著人物的心緒,並凸顯演員的個人特色。此外,甚至使用京劇武戲的牌子、模擬京劇唱腔等,得見其巧思,又不失歌仔戲之特色。

不過,「數郎」一段有個相當大的問題──影像的搭配。激昂的唱段搭配著佘太君夫君及其孩兒們各種遭遇的模擬演出影像,不免讓人覺得太過飽滿。會讓我有此感受的重要原因,或許是佘太君的情感在此段演唱、唱詞中已被飽滿地表現,以至於影像在這段演唱的呈現中,將唱詞中的想像空間具體,便頓失唱腔的韻味與意境,更分散了唱段所表現之情感。如果在「數郎」的段落中,只是以單純、中性的人物群像作為呈現,或許能夠做到更好的襯托與表現。

觀畢唐美雲歌仔戲團《佘太君掛帥》,至寫完評論的當下,我仍能在書寫中感受到當天觀劇時的熱度。從舊作延伸出新觀點,甚至從京劇「傳統」的「程式」中找到歌仔戲的「新詮釋」。《佘太君掛帥》一劇,幾乎全面地照顧到了一部「戲曲作品」該有的各個部分。除此之外,資深演員與青年演員們的表現更是令人動容。當然,正如謝筱玫於評論中所言:「歌仔戲確實需要明星」【1】,鐵三角固然是這部戲的大看點。雖然,如今已無過去的環境,能夠藉由電視讓更多觀眾見歌仔戲並塑造出明星,但唐美雲歌仔戲團不遺餘力的找尋新題材、新觀點,鞏固老戲迷亦將許多新的觀眾帶進了劇場,不免讓人欽佩。或許,我(們)可以樂觀地想著,唐美雲歌仔戲團在其堅持「傳承」、「創新」的歷程中,或許會帶著「歌仔戲」走向一條與過去不同的、可能的道路也未可知?

註釋

1、謝筱玫,〈女人的力量〉,刊載於「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6182(瀏覽日期:2017.9.27)。

《佘太君掛帥》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
時間|2017/09/21 19:30
地點|台北市立社教館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佘太君‭/‬唐美雲掛帥,戲裡戲外的使命感相互映照。歌仔戲確實需要明星,明星也需要戰場磨練、需要舞台曝光。唐美雲歌仔戲團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帶領年輕一輩打這場充滿艱險的長仗,其用心令人感佩不已。(謝筱玫)
9月
26
2017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