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佘太君掛帥》,隨著台上人物與唱腔心情湧動的同時,不禁想到古典希臘悲劇《特洛伊女人》與希臘舊喜劇《利西翠妲》,大概因為這些戲都以女人為主角、也都蘊含反戰思想。《特洛伊女人》不寫勝利者的意態昂揚,而是從戰敗方看戰爭之後的燒殺擄掠,有姿色與地位的女性被分給幾個大將做妾。其中最令人難忘的特洛伊王后赫邱芭,生育十九名子女,卻在戰爭中目睹自己的丈夫、兒女與孫子的死亡與流離。喜劇《利西翠妲》乃希臘城邦女性厭倦了曠日廢時的戰爭,於是姐姐妹妹站起來,聯手以性罷工為手段,逼迫男人止戰求和。故事異想天開,凸顯戰爭之荒謬可笑。
傳統戲曲不像西方古典戲劇那般悲喜劇種涇渭分明;戲曲故事有著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往往悲中有喜。《佘太君掛帥》也是以女性為出發,寫一群在戰爭中失去至親的女人,(楊門女將都是寡婦或活寡婦),其中佘太君更是失去了丈夫與眾愛子,在《佘太君掛帥》故事序曲,她的愛孫楊宗保又死於葫蘆谷。第一幕,眾人忙著為她祝壽,全紅喜慶的佈景與服裝,卻有說不出口的死亡訊息縈繞其間。媳婦柴郡主與孫媳穆桂英忍悲隱瞞宗保的死訊,卻被睿智的老人查覺蹊蹺,下一幕的場景由紅轉白,靈堂「奠」字取代了喜慶的「壽」。年老的佘太君不像後輩所擔心的那麼脆弱,她沒有被悲傷擊倒,甚至展現超凡的堅毅,決心掛帥出征,而她說服動員媳婦們的理由,不是復仇,而是希望可以為邊界帶來和平:從母親的角度悲憫戰爭死傷,沙場上的無名屍骸也有可能是我們的孩子。這種不分敵我的人溺己溺精神,使得整齣戲的思想更形提昇。不過,「以戰止戰」為何可以帶來和平?(為何一定要我軍獲勝才有可能和平?) 在劇中並沒有交代,使得和平的呼籲有點矛盾。
雖然有這一點點bug,還是難掩全劇的精彩。楊家將的故事,觀眾多少有所耳聞,因此聽著【雜唸仔】「數郎」:佘太君在金殿上一一細數夫君楊令公、七名兒郎如何為國犧牲的下場,不免跟著血脈賁張。接著,眾位楊門女將身著靠旗亮相,英姿颯爽,顧盼生風,一字排開,煞是好看。而我最喜歡的段落,是編劇陳健星善用了歌仔戲的「生旦定情」傳統,緩解了陽剛肅殺悲壯的氣氛。其中一段是穆桂英與兒子楊文廣在校場上比試,如果文廣功夫勝過母親,就可以跟著上戰場。穆桂英的身手非凡,年幼的文廣怎是對手?但是桂英在與兒子交手之間,一霎時仿若回到當初,看到那名風姿俊逸的少年英雄楊宗保,不禁心醉神馳,失神落馬。另一段是「探谷」,穆桂英在葫蘆谷探查棧道,這是楊宗保絕命之所,編劇安排宗保的亡靈在此守護,暗助桂英找到棧道。上一段從穆桂英的角度回憶兩人的初相逢,(所以有一度是宗保上場與桂英對打),而這一段是從宗保的角度再看妻子一眼、也想起兩人一見鍾情的當初。兩段皆柔情蜜意,所不同者,兩人所演繹的都已成過去式,如今陰陽兩隔,讓這樣的生旦愛情戲另添惆悵哀傷,多了一層戲劇張力。
凝聚楊門女將的佘太君(唐美雲飾),也以她的氣度威鎮全場。許秀年飾演的柴郡主戲分不多,但是出入於婆婆/媳婦的雙重身分間,表現慟子、疼孫的情感,十分細膩。小咪飾演的楊宗保展現了英雄愛家的柔情面。新秀鄭芷芸(飾穆桂英)、吳宜臻(飾楊文廣)、張名荏(飾楊金花),唱作俱佳,扮相甜美討喜,幾位娘子軍也各有特色。此戲因為是傳統戲,所以也以傳統曲調為主,編腔編曲亦佳,令人聽得十分過癮,在回家的路上忍不住又唱起了歌仔調。
佘太君/唐美雲掛帥,戲裡戲外的使命感相互映照。歌仔戲確實需要明星,唐美雲、許秀年、小咪仍是全戲的最大亮點。但成就歌仔戲明星的條件,今天的台灣社會還有嗎?我想到自己的學生輩,很多都不太會講台語了,對於歌仔戲的未來總不免憂心。看著《佘太君掛帥》,也想著歌仔戲當年的金戈鐵馬,以及屬於這些名伶的氣吞萬里如虎。明星也需要戰場磨練、需要舞台曝光。因此,唐美雲歌仔戲團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帶領年輕一輩打這場充滿艱險的長仗,其用心令人感佩不已。
《佘太君掛帥》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
時間|2017/09/22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