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洋溢的古典《德式經典》
11月
30
2016
德式經典(中信文教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2次瀏覽
羅文秀(高雄大學講師)

布萊梅德意志室內愛樂管弦樂團(Deutsche Kammerphilharmonie Bremen)有別於近期音樂會常聽見的大型管弦樂團,在編制上屬兩管制,小提琴聲部八把、中大提琴聲部各六把,成員多由獨奏家組合而成,成立於1980年的法蘭克福,後轉移陣地搬至布萊梅,帕佛•賈維(Paavo Järvi,1962~)於2004年接任藝術總監,至今合作已十年以上,彼此建立起非常良好的默契──這是音樂會給人最直接的第一印象。

鋼琴家艾馬爾(Pierre-Laurent Aimard,1957~),與樂團合作演出貝多芬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開頭的鋼琴導奏一出即能令人豎起耳朵傾聽,加上樂團的輕巧靈活特性,與獨奏家隨即展開默契的對話,指揮精準細膩地掌控音量與均衡的伴奏,精神昂揚的進行曲風與帶著似星空般的第二主題,整樂章以流暢舒適取代華麗莊嚴之氣氛,與聽眾更有親近之感。慢板的第二樂章,獨奏家選擇自然卻充滿生氣的氛圍下進入浩瀚星空,不似傳統追求的深邃莊嚴風格。終樂章在混亂與正規拍間的交替下,有衝突有協和,充滿著熱情與戲劇性,有種使人沉醉在廣大空間的自在感,沒有深遠的包袱卻多了真實性。

下半場的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是作曲家四十三歲的中年之作,展現此時期的艱澀、沉重與孤寂的個性。開頭以非常沉重的五十二響定音鼓帶出序幕,強烈悲劇性的第一樂章,千辛萬苦艱澀地向前行的感覺,在指揮帕佛•賈維(Paavo Järvi)的棒下,以他對樂曲的高度理解,帶出一種強烈主觀的清新風格,揮灑掉些許的苦澀、阻礙不順暢的傳統印象,減輕了布拉姆斯音樂中奮力抗爭的「重量」感。稍快的慢板樂章訴說期待的夢幻意境,那來自心靈深處的號角聲與夜曲風的雙簧管迷幻樂段是最深具魅力的關鍵要素,藉由流暢抒情的語氣表達,於稍快的速度裡,沖淡了布拉姆斯那特有的深情流洩的美感。

第三、四樂章之間沒有休止選擇直接進入,第四樂章前奏樂段的阿爾卑斯山號角旋律,在一段恐怖氣氛營造下唱出,銅管展現如讚美詩般的樂句,長號悠揚的音色倒是比法國號來的更吸引人。接著最重要的主題現身,渾厚的弦樂群如洪流般傾洩而出,配合低音撥弦的伴奏,展現洋溢著歡喜與勝利的頌歌樂句。此時真令人意外,指揮以充滿熱情的舞曲風來歌唱,如同洋溢夢想充滿希望的少年情懷,擺脫中年內斂的壓抑性格,解放的情感,內心複雜的拉扯。樂團把大家帶回到年輕的布拉姆斯;如同年少二十歲的創作曲:鋼琴三重奏Op.8的詼諧曲樂章。

指揮與樂團間的極佳默契,舉凡樂句中的線條、聲部間的對話都這麼順暢、和諧,語氣裡的呼吸換氣,像遊戲也像傳球。特別是弦樂群顯得生猛有力,常有加強的重音語法,不刻意塑造優雅細緻的弦樂音色,但團員們賣力的大動作,反讓視覺充滿熱情與活力的效果,使古典音樂頓覺添加了豐富的年輕因子。指揮帕佛•賈維以鮮明風格、明快流暢的速度、豐富細膩的音色與戲劇張力來詮釋經典曲目,音符在他的手勢下,充滿絕對的自信與精確的要求,在其奔放熱情底下有如經典新傳的傳述,喜歡與否只能端視個人的選擇了。

《德式經典》

演出|帕佛.賈維x艾馬爾x布萊梅德意志室內愛樂管弦樂團
時間|2016/11/20 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