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 《 白 II》
8月
11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0次瀏覽

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有一種作品,是以舞者為養分長出來的果實,依著舞者本身的特色,果實會呈現不同的風味;另一種作品,則是舞者讓自己去符合作品的要求,這類作品輸出的品質穩定、一致。《白Ⅱ》的七首作品,大部分屬於前者。編舞者捕捉青少年舞者生活的顆粒,磨碎、重組,舞者沒有過多的賣弄,將身體目前能做到的事情好好的完成,同時也有「我知道我正在表演」的反覆琢磨,如實呈現了青少年身體裡所累積的一切。

《自由步選粹》中黃筱筑的獨舞猶如一騎絕塵,將觀眾拋擲於滾滾黃煙之中。從末梢開始蔓延,僅僅能從上方落下的光束中窺見身體的某一部份,肩、肘、或肋骨,或側臉,少少幾塊拼圖,反而挑起了觀看的渴望,盤旋往復,百轉千迴,手速快到來不及看清楚動作的全貌,舞者擺盪於忘我與清醒的邊界,令觀者心馳神往。限制,也帶來自由,那些日常之中身體鮮少到達的角度,必須建立在某些條件之下,才有機會被觸發。暗處由四位舞者勾手形成的圓圈,看似圈制了腿部的活動,其實是成就了黃筱筑如此自由的重要基石。

舞台上舖排開來的物件,粗略的拼湊出黃凱帷的過去,攤在地上的蓬蓬裙,縫滿亮片的戲服,互相推擠出皺褶的時裝們,還有兀自延伸出來的彩帶,安靜地展示了舞蹈之於黃凱帷的重量。那些過去的碎片,有些閃耀,有些扎心,有些因為汗水而緊貼,我無法清楚的知曉那些手勢背後的意義,光是從她身上散發出來的渲染力已經證明了不懂也無妨,感受不會說謊。她在某一個跌倒之後抬頭望向遠處,那個眼神好複雜,複雜的令人揪心。有些傷,會結痂成疤,變成盾牌,化作面對世界的本事;有些傷則變成了黑洞,直接把一個人拽入深深的深淵,每一個大人,其實也都只是個傷痕累累的孩子。《凱帷16.5》結尾那一針,戳在很多人的心上。

放眼所見,劇場裡充滿了人造物,《自由步─造山運動》裡紙張的聲音,則偏向人造物的自然事件,無法預測,無法設計。巨大的紙張帶來視覺上的壓迫感,張芯語以纖瘦的身軀扛起這一座沉甸甸的「山」,而紙張擠壓與舒展的聲音,卻是輕盈微小的火光,是山林深處的蛙鳴,充滿驚喜,與作品本身的重量感形成有趣的衝突。

如果我們可以從過去的吉光片羽了解一個人背後的故事,明白她是如何成為今天的她,那麼,我們可以從現在的樣子去推測未來的可能嗎?可是,未來的事誰知道呢?就像現在洗手戴口罩、用酒精消毒,就能預見明天不會染疫嗎?好像無法。我從《白Ⅱ》的青春提取自己的青春,再折射成大人的外衣,有不甘有無助有悲傷也有自得其樂。無論哪一條路,都躲不過成長的疼痛與快樂。 

街燈下的車流,長途或短程,都有著各自的節奏,即使同樣的年歲,也有著不同的時區。開竅只是一瞬間的事,但大多數的時候,也只能在自己的時區裡兜兜轉轉,在這些漫長的時光中,安靜認真的神情,無論年歲,都會令人閃閃發光。《白Ⅱ》將青少年的專注,編織成碼,呈現在舞台上。

《白 II》

演出|純白舍 Dance Lab
時間|2022/07/23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