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劇場的多元與共感——《啞侍改了一改再改》
6月
20
2022
啞侍改了一改再改(嚎哮排演提供/攝影劉璧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6次瀏覽

楊禮榕(專案評論人)

先劇場後線上的新模式

《啞侍改了一改再改》(以下簡稱《啞》)是嚎哮排演創團十週年,於2021年11月在水源劇場演出的「嚎哮嘉年華三戲連演」的第三彈。《啞》(2022)嚎哮嘉年華劇場版則是在OPENTIX Live,於2022年5月20至22日間,以線上劇場播映。先在劇場售票演出,後在線上售票播映,是後疫情時代逐漸摸索出的表演藝術製作模式。

疫情雖然迫使大量的製作停演、產業人才流失,也促使產業結構、工作合約等整體性檢討,更激發了劇場作品附加經濟產值的新想像。經過疫情對產業的洗禮,即使劇場的現場性仍無可取代,線上劇場已經成為普遍被認可的觀演模式。

目前的線上劇場,除了行之有年的《公視表演廳》之外,亦有會員制的「雲劇場」,另外,許多團隊陸續在自有Facebook粉專或YouTube頻道公開過往的作品。最值得觀察的是,因防疫機制而產生的OPENTIX Live平台,售票模式近似於劇場演出,有指定場次、可單場售票。

對團隊來說,既能在疫情壓力下維繫原有觀眾,也能以相對優惠票價吸引新觀眾;捨棄初期的劇場直播方式,改以錄像為主,減少技術問題、保障播映品質。此外,限定的播映期間【1】,觀眾可以保有線上觀看的自由,可暫停或重播片段,又必須即時看完。先劇場、後線上的新模式,以及數位票房的開展,或許能為劇場產業帶來新的經濟價值,與多元觀看的可能性。

把失敗化為笑點的創作路徑

《啞》(2022)是嚎哮排演自2011年創團作品《啞》改編而來的新作品,延伸殺手的主題,增加了十年間追求藝術創作的各種心路歷程。融合了相聲、脫口秀,除了諧擬、戲謔的笑點之外,最富含韻味的題材,是關於以表演藝術為志業的人生問題。

例如,職業殺手的志向其實是當演員,可是殺人比表演更擅長該怎麼辦?成功的企業家想成為舞者、藝術家,登上雜誌專訪,卻因此被家人帶去看心理醫生和驅魔。追求藝術或許其實是著魔,「著了一種名為藝術的魔」,因為,「藝術就是異端的少數」、「藝術讓父母不能活」,追求藝術跟惡魔附身的確有異曲同工的惡趣味。


啞侍改了一改再改(嚎哮排演提供/攝影劉璧慈)

這些令人莞爾的困頓或失敗,其實也是當代臺灣有志以表演藝術為業的青年,甚至是喜歡表演藝術的觀眾,普遍共有的困頓。十年間的創作心路歷程,暨好笑又令人心酸。藝術是天分,還是可以後天彌補?到處上表演工作坊,是精進,還是浪費?表演藝術只影響少數人,跟大眾無關?這場以殺手與演員,惡魔與藝術家為題的演出,以藝術家的自我質疑,解嘲藝術創作之路的辛酸、解嘲藝術家的身份,同時又能看見創作者對於藝術追求的堅持,相當符合嚎哮排演,把失敗化為笑點的創作路徑。

嚎哮陪你看嚎哮

《啞》(2022)除了先劇場、後線上的模式之外,創作團隊還以直播陪觀眾線上看戲。嚎哮排演在5月21日23:10,隨著線上劇場的場次時間,在YouTube平台上直播《嚎哮硬要看》,由《啞》(2022)的演員黃建豪、蕭東意、編劇王建任等六名團員,在線上陪觀眾看戲。

這場直播的內容,就是六名成員邊聊天、邊看戲、邊吃玉米片和泡麵的畫面;觀眾須預先在OPENTIX Live購買《啞》(2022)線上演出票券,才能看到演出畫面。【2】總之,嚎哮排演透過直播,陪觀眾看線上嚎哮排演,形成了創作者陪觀眾看表演的有趣狀態。

這場陪觀眾看戲的直播,剛開始團隊還有主辦方的意識。聊天打屁不忘招呼觀眾、回答提問,循循善誘觀眾去買票。原本預計陪看三十分鐘,卻越看越認真,乾脆整齣戲看完。有趣的是,團隊逐漸沉浸在情節中,還把演出音量調大。

從蕭東意的電腦輾轉收錄而來的音量,從剛開場的微小背景聲,變成清晰的演出音量。團隊的狀態逐漸從主持人變成觀眾,各自認真的看著自己的螢幕,隨性的吃玉米片、打哈欠、跑廁所和吃泡麵。至此,團隊表達或許已經忘記意圖誘使觀眾買票的目的,認真與觀眾同樂,從線上推票變成結夥看戲。

這場深夜直播陪看體驗,從剛開始的置入行銷感,逐漸變成三五好友,各自宅在家、共同追劇的防疫聚會。黃建豪和蕭東意陪著觀眾,看黃建豪、蕭東意在舞台上汗水淋漓、腎上腺素大爆發。創作者和觀眾同時沉浸在劇情中,同時大笑出聲,共同感受笑點失敗的尷尬,實在是相當魔幻的觀演關係。


啞侍改了一改再改(嚎哮排演提供/攝影劉璧慈)

線上共感的多元觀演關係

《啞》(2022)的劇場、線上加直播,出現了四種觀演關係。觀眾可以進劇場體驗現場性,在家線上防疫看戲,和創作者共同追劇,把直播當成《啞》(2022)Podcast。線上有兩種觀演關係,線上觀看嚎哮排演,線上聽嚎哮團隊看嚎哮排演,相異於劇場現場性,而是線上劇場的多重觀演關係。這場嚎哮陪你看嚎哮的觀演經驗,對筆者來說,是全新的觀演經驗。不僅有線上劇場,原來也可以有線上觀眾,看線上劇場原來可以不是孤單一人了啊。而且,表演者本人以一種日常的狀態,陪我看舞台上的他們。

除了友伴感、群眾感,同時有種近似多重宇宙的錯亂感。這是線上劇場才可能形成的觀演經驗——線上共感。這場直播因為團隊過份認真的態度,變得既魔幻又好笑了,創造出一種線上獨有的,觀眾與作品、創作者與觀眾、觀眾與觀眾的,多重關係下的共感。

註解:

  1. 線上劇場的播映時間,通常比演出長度多半小時至一小時,觀眾可以中途暫停,上廁所、拿食物、接電話或摸貓,又必須在時限內看完。
  2. 筆者沒有看過《啞侍》現場演出,是在家用電腦觀看OPENTIX Live。隔週意外發現直播影片,因此筆者是在兩個獨立的時空,分別看完OPENTIX Live《啞侍》與「嚎哮硬要看」《啞侍》。

《啞侍改了一改再改》

演出|嚎哮排演
時間|2022/05/22 15:00
地點|OPENTIX Live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