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東海岸藝文生活的儀式感——2021「海歌山和」月光.海線上音樂會
11月
05
2021
2021「海歌山和」月光.海線上音樂會(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8次瀏覽

施靜沂(專案評論人)


近年來每逢夏秋,台東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TEC Land Arts Festival)總匯聚喜愛原住民文化、藝術、大自然的旅人、職人前來。作為藝術節重要環節、亮點的月光海音樂節,往年都在月圓之際,搭配月亮照耀在海上的月光海奇景,舉行數場戶外音樂演出;多年來累積不少口碑與回憶,因而日漸形成花東地區自然地景結合藝術節的著名盛會。

即使2020年全球COVID-19疫情打擊許多國家,致使多數實體藝文活動停擺,但月光海音樂節仍在防疫規範下順利完成,且每場參與人次逾千;今年八月中旬,全國三級警戒降二級,但主辦單位為避免人們為了與會而前往台東,增添疫情爆發的風險,因而即使七場音樂會的宣傳海報均已釋出,最後仍做出全數取消的決定。但到了八、九月之交,卻又釋出舉辦一場月光.海線上音樂會的消息,並搭配販售周邊的抽獎活動,選出八十名幸運觀眾得以實地與會。由於歷經上述波折,讓今年唯一一場月光.海音樂會呈現與往年歡樂、分享氛圍不同的調性。

象徵性、儀式感濃厚的線上演出,主持人/DJ亦是音樂會的重要環節

由於音樂會從七場化約為一場,從實體音樂文化分享變為象徵意味濃厚的演出,因此如何取捨出具說服力的組合,大概讓人傷透腦筋。後來萬中選一的演出者則看不出遺落誰,又選擇了誰的偏愛。雖然乍看下,阿美族的舒米恩、卑南族的桑布伊及主持人Ponay都是男性,卻因其在花東原住民表演場域的代表性,【1】及多年來跟這個藝術節的連結,不太給人性別或族群失衡之感。再加上隨同舒米恩演出的歌手也有女性,也邀請部落的叔叔、阿姨上台演出,因此反倒讓人覺得,如此安排傳遞出「台東永遠都在,別讓疫情爆發比較重要」的訊息。這僅僅一場演出,則恍若為了圓滿「若沒舉辦,彷彿少了什麼」的東海岸藝文生活儀式感。

由於演出歌手的知名度與代表性無需贅言,主持人反倒值得一說。筆者印象中,往年的主持人亦為策展人,今年則在策展人李韻儀快速開場後將麥克風轉交經營「Ponay的原式cover」Youtube頻道的Ponay(曾志浩)。Ponay說他每年都有來月光海;早年在台下跳舞,後來隨著BDC布拉瑞揚舞團上台表演。雖然沒參與到舞團之前在月光海表演的場次,但去年八月,台東森林公園的Taiwan PASIWALI Festival(原住民族國際音樂節)及11月BDC在淡水雲門舞集劇場演出的《拉歌.是否》,都可見Ponay以紅髮、高跟鞋的「老闆娘」角色與「標配」電子琴一同出場,站在主持或DJ的位置;這場音樂會則以在「Ponay的原式cover」中反戴鴨舌帽的清新男孩裝束出場;如此新角色/形象雖日愈常見於音樂演出場合,但未正式出現在布拉瑞揚舞團的舞作,因而給人更加靈活與自由的感覺。

看過幾集「Ponay的原式cover」便知,這個節目擅與當今的華語音樂場域及原住民部落的音樂現象進行趣味略帶反思的對話,尤以DJ的姿態、「原住民咬字的華語」【2】、「部落素人」【3】的節奏翻唱各大華語歌手的名作最為人所知。如此獨特的節奏感與人物設定,也被巧妙運用到此次的音樂會。比如開場曲就是在其頻道有35萬點閱人次的〈鴨鴨〉【4】;此曲翻唱自五月天的〈派對動物〉。翻唱後的作品與原曲呈現截然不同的意涵,即使「不願被當寵物,寧願變成怪物」的歌詞詞眼仍被凸顯,但反抗對象約莫已經不同。

首先,歌名的「派對動物」到了Ponay這裡,變成歌詞中的「排隊動物」,歌名則變成「鴨鴨」。「鴨鴨」應由歌詞中多次出現的「oh oh oh」轉變而來:先是在Ponay的版本被轉變成「ya ya ya」,然後變為中文的「鴨鴨鴨」。這樣的疊字乍看下有種可愛的感覺;從畫面上來想,會想到很多鴨子,或也隱微反映了創作者的社會觀察──排隊動物、鴨鴨合起來,像在比喻台灣人愛排隊、凡事必須排隊、守規矩「進場」的狀態。另一方面,由於筆者在網路上看過用音樂趕鴨的影片【5】(影片中,鴨子們聽到音樂便循規蹈矩地排隊回家),因而便聯想到,重編後的歌曲是否隱隱在對應「歌星與歌迷」的關係,或思索音樂的魔力如何牽引到許多聽眾?然而,這首重編的歌沒有更進一步的推演,而是循著「排隊」的思路,延展出「只有一種,不用排隊,就是Bar!」【6】的新詞。

副歌方面,則在間奏加入「不管怎樣,就是要慶祝」的詞,並把原曲中的「噢噢oh oh oh」改成阿美族歌謠常有的虛詞「吼咿 娜魯灣」等等,並加入「防疫距離」四字,呼應時事,帶出音樂會線上舉辦的主因。由上述語言的細節可見,主持的DJ善用身體語言與華語,用「原式」的表演、翻唱,帶出區隔於華語流行音樂的族群文化、世代立場,並透過一首很多人都聽過的流行歌,與更多族群開起更深入心坎的對話。

在這個五月天仍象徵華語歌壇主流位置的年代,如此的月光.海音樂會開場有一種驚喜感,雖然不乏操弄語言政治的味道,卻也是點到後又靈活、專業地以大家熟悉的節奏感,回歸阿美族氛圍的、唱歌帶來歡樂本身。似乎,語言、族群、音樂怎麼結合並引人反思,已被這位從Youtube發跡的新角色玩出不同的新風格。

疫情時代,從「古典」的編曲思索阿美族音樂文化的返本開新

接下來,舒米恩的演出相較過往,給人跳脫流行音樂,藉由回到阿美族音樂「傳統」尋求突破之感。【7】除了帶著成功鎮和平里的族人演唱〈PASIWALI〉(日出東方)與〈馬蘭姑娘〉的組曲,襯托族人、素人聲音不同於專業歌手的純粹之美,其演唱之未發表的新歌〈出去〉、〈頂樓〉,阿美族族群音樂的辨識度頗高;在雙雙運用阿美族「古典」元素編曲下,低沉鼓聲、男女齊唱呈現海浪般強烈的層次與節奏感,及不同於前張專輯大量運用電子音樂、流行音樂的編曲邏輯。這樣的轉變或反映了歌者介紹〈頂樓〉一曲時所言,疫情時代,因寫歌而在頂樓待了很久,或許因而與自身文化重新連結,才發展出如此作品的嶄新面貌。

2021「海歌山和」月光.海線上音樂會(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提供)

以音樂傳遞正能量,祈求疫情退散與土地正義的實現

今年音樂會壓軸的卑南族歌手桑布伊當天才從蘭嶼回來,但卻未露疲態,反而有心地將部落的事情鑲嵌到節目中,展現部落青年以文化發聲的立場。首先,〈一天的生活〉提到多個知本溼地地名——Takelekeled放牛的地方、Surhilraw捕魚的地方等等,歌者藉此說明,知本部落傳統領域面臨「知本光電」開發案的爭議,正在行政法庭的訴訟程序中。演唱此曲是希望台灣的土地正義能在每個地方被實現。

下一首獲得金曲獎肯定的〈擁抱〉則藉由一首軟性的歌,拉出歌者與布拉瑞揚舞團的長久淵源,並認為編舞家布拉瑞揚帶著年輕人一起跳舞,是件很有大愛的事。這也讓人想起,2018年桑布伊在淡水雲門劇場的演唱會時,仍是桑布伊合音歌手的Ponay其當時的模樣。到了接下來,群眾站起來跳舞的〈快樂搖擺〉,以及最後的安可曲〈搖擺NaLuWan〉時,Ponay、舒米恩都有一起合唱;這些微小、溫馨互動的片段,整體上給人一種疫情時代,大家攜手同度的溫馨感。

最後,安可的〈求祢垂憐〉應是此次讓人感受最深的歌,彷彿唱歌的人正與宇宙、自然展開真正、真誠的對話。一開始,細微、如泣如訴的鼻笛搭配吉他,組成了長長的前奏;後來的整首歌則呈現出空靈、深沉的氛圍,既呼應月光海舞台後面深邃、神秘的大海,或也為許多人當下的心境。

如同歌手所言,人們唯有反省才能有所提升,人類在自然面前是如此微小。今年的月光.海音樂會僅此一場,從中看到音樂人除了關心自己的創作生涯,也關心土地正義、族人、文化發展等大小事,顯見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不只為了觀光發展或振興經濟,也與部落文化、在地族人的生活願景有著深刻而長遠的連繫。

註釋

1、舒米恩在都蘭部落舉辦多屆阿米斯音樂節,桑布伊獲得多次金曲獎肯定;阿美族、卑南族的二人持續活躍於各類音樂場合。

2、意指運用諧音,或將族語安插到歌詞中,或用「不標準」的中文表達意見;有時也改寫歌詞。

3、泛指部落族人運用卡拉ok伴唱機,在自己的部落自娛娛人、唱出自己歌路的自由表現方式。

4、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0nQTty5jkg(Youtube版本與音樂會的版本相去不遠)。

5、https://www.facebook.com/duckfieldrice/videos/557088768962116/ (用音樂趕鴨子的影片)。

6、頗受年輕人歡迎的啤酒品牌名稱。

7、筆者近期在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TIEFF)觀看了蔡政良導演早年的紀錄片《阿美嘻哈》,片中沈太木老頭目提到,都蘭部落有年輕人唱歌讓老人家開心的傳統;耆老也希望年輕人在傳統樂舞中加入新的元素。顯見其應有「返本開新」的音樂傳統。

《2021「海歌山和」月光.海線上音樂會》

演出|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主辦
時間|2021/09/22 19:00
地點|線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