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如同歌手所言,人們唯有反省才能有所提升,人類在自然面前是如此微小。今年的月光.海音樂會僅此一場,從中看到音樂人除了關心自己的創作生涯,也關心土地正義、族人、文化發展等大小事,顯見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不只為了觀光發展或振興經濟,也與部落文化、在地族人的生活願景有著深刻而長遠的連繫。(施靜沂)
11月
05
2021
691
《許生的夜》在2020年以一個環境劇場展演演示了一種回首人生的繽紛心象,帶領觀眾踏入2021已經拆除的廢棄泳池,一同揮別、悼念,也化入了和解與感謝。《Tama—和我聽說的不同》則是以戲劇和文學的跨域創作,實踐原民重返部落、再創自我生命定位的追求。(楊美英)
10月
28
2021
876
綜言之,此場音樂會表面上看似佳節前夕,隨興自然、輕鬆愉悅的演唱,實則蘊含縝密、熟稔的採編,把台灣不同族群、文化關於月亮的歌都納入其中,並以自己及自己族群文化的角度呈現出來。(施靜沂)
9月
30
2021
916
在連串上綱的提問之下,實有著對未來台東藝穗節的期許,也承認確實是一種借題發揮、對於自己也還無法回答的生悶──當有越來越多地方藝術節之際,作為政策推動者、創作者以及觀看參與者,我們到底想要怎麽樣的「地方」與「藝術」?這或許是下一個二十年我們得面對的課題吧。(黃馨儀)
12月
15
2020
1266
因而即使歌者在演出時不斷散播歡笑的種子,但表象下,關乎原住民文化/主體長年來被主流漢語社會不了解的無奈仍隱隱可見;只是這樣的不滿,在都市原住民數十載以來,集體習慣面對,進而常以自我解嘲來回應的奇妙族群互動中,竟也幻化成身上難以抹除的「戲胞」了。(施靜沂)
10月
26
2020
741
值得一提的是,編舞者在將原住民轉型正義的課題嵌入舞作時,手跡堪稱靈巧,並沒有讓議題凌駕創作而減損舞作的藝術性。尤其整齣舞碼在呈現狩獵文化在當代遭遇的文化衝突/衝擊時,是精確聚焦後點到為止,並如同著重字質與結構的當代小說文本,於偌大轉折後戛然而止,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另一方面,以布農族狩獵歌謠為主旋律的整齣舞碼,則使人心領神會布農族的傳統音樂之美。(施靜沂)
10月
08
2020
1053
以今年八月的首場音樂會為例,除了開場與壓軸的都歷、都蘭阿美族地主隊,中場邀請了獨立歌手芳怡(Fann)及體現台客文化的拍謝少年前來演出。一方面藉由閩南、客家與原住民並置的演出陣容體現多元文化在東海岸遍地開花,也可說在原住民與國家共同守護的土地與海岸線,思索民族界線的虛實與重構/共構。(施靜沂)
8月
26
2020
1067
除了以民謠吉他和華語抒情歌為橋梁,將文化傳統融入音樂,旮亙樂團團長少多宜及歌手舒米恩都擅長藉著採編不同音樂元素,增添音樂作品的豐富度與層次感,彷彿將過往族人採集野菜的邏輯,轉化、應用到音樂的製作上。(施靜沂)
8月
25
2020
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