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裡屋外,出逃或者返家?《公主的十面相》
4月
02
2019
公主的十面相(張雅為提供/攝影楊宸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1次瀏覽
奚昊晨(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士班)

早春二月,社子島的天氣總是比臺北市其他地方更加淒風冷雨。一眾觀眾聚集在鐵皮屋改建的長弓舞蹈劇場門外,對著半截轎車屁股等待演出開始。這輛白色轎車停在鐵皮屋捲簾門的正下方,車頭的一半扎進屋內,剩下的一半如上所述留在屋外。

演出前半小時,觀眾得以魚貫進入劇場。這個由工廠鐵皮屋改建的劇場誠然談不上精緻,甚至在這樣的天氣里也不夠溫暖,不過至少可以躲避風雨的侵襲。不少觀眾進場後舒了一口氣,整頓好濕答答的雨具,總算是逃離了外面糟糕的天氣,緩步朝觀眾席走去。

劇場原本矩形的排練空間被斜著分割成梯形的舞台與觀眾席,原本劇場放置雜物的區域也延伸成為了舞台的一部分,從而使舞台空間更為開放。這部分延伸出來的舞台被佈置成了家庭庭院的環境,與其原本的空間功能有所呼應。當觀眾從門口走向觀眾席,總會先經過這一段寫實的舞台空間,接著隨著自己移動的腳步被緩緩抽離現實,進入相對空曠、抽象,也是舞作主要發生的區域。

這種空間抽離可以視為舞作溝通模式的具象化體現。藝術創作者常常以自身的生命經驗作為創作的源泉,卻容易失去與觀眾對話的機會。編舞家不能奢求觀眾全然理解完全脫胎於自身經驗的作品,這時具有溝通性的文本便成為了二者的橋樑。如同Joseph Campbell從世界神話中提煉的原型英雄,童話也被榮格的追隨者們認為是現實世界中個人際遇的集中反映和象徵,因此成為絕佳的溝通文本。當身著白雪公主服裝的舞者出現在舞台上,編舞家的意圖便已展現得十分明顯。

與常見的對於《白雪公主》解讀不同,《公主的十面相》沒有將重心聚焦於厄勒克特拉式的戀父情節(Electra Complex)與性暗示,而是聚焦于原生家庭關係中溝通障礙所衍生的諸多問題。但這種問題並沒有被完全的以負面形象呈現,在舞作中仍然可以嗅出其中絲絲縷縷些微的愛意。只是雙方溝通的障礙,使得其在家庭中以一種近乎病態的對抗中被表達。

母后的角色作為原始文本中的主要矛盾來源,變為了一個由男性舞者表現的家庭統一體。這個角色不再具有明顯的性別意涵,而是作為「家庭」的符號用以構建舞作的所有情緒來源和動因。作為家庭權利的核心,控制和規馴成為其表現的主題,肢體、表情作為表達媒介被即時影像加以放大,增強了施壓的力度。

舞作並非以線性的時間軸呈現不同年齡段公主對於家庭關係的回應,而是同時以兩個不同年齡的女舞者飾演不同階段的公主,形成時間的交疊,二者共同「經歷」家庭權力在不同面向帶來的影響。這種影響在《白雪公主》的原始文本中常常被解讀為負面的,以後母主導的謀害呈現。而公主出逃的歷程,則是追求個人正向發展的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樣一個歷程中,七個小矮人的形象在舞作中被呈現為女性舞群。這些穿插在情節中的舞者,有時用以表現公主內心的不同樣態,以及對來自家庭的控制和規馴的不同反饋。有時也兼具支撐舞作架構,呈現舞台空間的作用。這與原始文本中,七個小矮人在公主出逃過程中的幫助與陪伴,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來自家庭的影響,與公主內心世界數次交替表現之後,舞作以自己的方式給出了可能是答案的結局。燈暗,兩束溫暖的黃光從轎車射出「Good boy,Good bye」。或許向外的追尋與遠離,總是與對內的和解相輔相成。

屋外的雨仍然在下,打在鐵皮屋頂,發出滴滴答答的聲響,似乎使屋裡的舒適感分外明顯。觀眾們重新拾起雨具,重新走回屋外的冷雨中。

《公主的十面相》

演出|張雅為編舞
時間|2019/02/24 19:30
地點|長弓舞蹈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