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牆的幾種解釋《The Wall》
11月
14
2017
The Wall(關渡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65次瀏覽

演出:北京師範大學BNU實驗舞團

時間:2017/10/21 19:3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舞蹈廳

  賴郁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

《The Wall》為關渡藝術節《三國志》中的一首作品,而《三國志》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北京師範大學BNU實驗舞團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帕契斯分校舞蹈學院,三校的跨校舞蹈聯演。《The Wall》是聯結,是依靠,是阻礙,是安全,是城郭,是囚籠,是歷史,是未來,開始得轟轟烈烈,結束的一如塵土。

大幕拉起,印入眼簾的是一面與成人同高的牆,牆的結構扎實無縫隙,唯獨有一道磚塊在幕起後就被搬下了舞台。舞者踏著整齊的步伐從左下舞台走出,小心翼翼的進入那只有一條縫的牆內,看似井然有序的隊伍,時不時會有後方的舞者衝出搶先進入牆內,像是暗喻著現代的社會中權利關係,居高位者靠著擁有的權勢使自己得到所需的利益,在隊伍上的其他人也只能默默的後退讓出空間。那道牆緩慢地被往旁推到左下舞台,讓觀眾開始看到牆的後方到底代表的是什麼,音樂的節奏細碎快速加上強而有力的鼓聲,舞者踩著一致緊湊的步伐在舞台上集體移動,許多突然的重心掉落以及左右移動,使緊張的氛圍佈滿於劇場中。

音樂漸收從緊張的氛圍漸漸轉為寧靜,一位舞者安靜地定位停於一個低水平動作,其他舞者朝著這位舞者走去並以他為中心,搭成了一個人形圍牆,另一位舞者靠近了著個人形圍牆,撥動第一位舞者支撐在地上的手,這手也像就是整個圍牆的主要結構,一被撥動後整個人形圍牆隨而倒塌在地上,然而倒塌後,擔任主要結構的舞者另尋找了一個位置重新組成新的人形圍牆,再被撥動再次倒塌。政府許多政策的規劃推動過於草率,看似有著完備的方案、規劃、組織,開始推動實施後才發現其中有許多不完善的機制,草率地進行檢討、改進再次推出後,依舊無法得到有效的執行,政策就像那人形圍牆的主要結構,而依附在上的人民也就成了失敗政策下的受害者。

舞者們捲起了袖子,以一人為中心手搭肩形成了一個小群體,唯獨一名舞者不在這群體內,他不斷地與群舞者做拉扯與對抗,猶如社會中的群體效應並衍伸出群體的從眾效應。所謂群體效應是指個體形成群體之後,通過群體對個體約束和指導,群體中個體之間的作用,使群體中的一群人,在心理和行為上發生一系列的變化,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希(S.E.Asch)在1951年進行的實驗,進行一個簡單的測驗,結果有百分之三十五的被試者順從其他成員的意見,作出錯誤的判斷。舞者不斷的以瞬間展開的動作想掙脫那無形束縛,然而從上舞台走出的卻是猶如軍式般的步伐及訓練,舞者們已失去靈魂的身體軀殼,隨著帶領者者清楚的口令「前進、後退、向左、向右」跟著移動。

一位男舞者將磚塊丟成一直線,讓另一位男舞者利用磚塊當作支撐點往前爬行,從左舞台慢慢的爬向右舞台後靜止不動,群舞者排成一排,機械式地將磚塊一一傳向右舞台,以靜止不動的舞者為中心,將磚塊排列成一面有縫隙的磚牆,舞者將手從磚牆的縫隙中伸出,想求助,想掙脫,接著那位在磚牆下的男舞者爬了出來,但磚牆因有後方的舞者支撐並未直接倒塌,而是等到男舞者走出舞台後才倒塌。男舞者就像在社會中受到不平等對待的中下階級,在群體中被迫改變的個體,他們的抗爭,他們的想法被視為微不足道,直到他們的離開...才開始意識到團體的結構已不再穩固,但也為時已晚,最終造成整個社會的倒塌,而這圍牆有可能小到只是一個群體,也可能大到是一個國家。人不能離群獨居,一個現實的人總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該如何在群體的管理約束中與個體的空間想法做出平衡,使群體的發展不過於極端化,是身為領導者以及身處於社會環境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去省思的。

《The Wall》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