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沒有陽光沙灘的青春《新生命》
7月
10
2019
新生命(慾望劇團提供/攝影李宜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62次瀏覽
張峰瑋(劇場工作者)

十五年前十五年後,從高中職學生聯展到基隆青少年戲劇節,當年參與聯展的學生們愛上了劇場,凝聚孕育出基隆在地深耕的慾望劇團,如今劇團扮演起指導的角色與學生共製演出,作品《新生命》講述四名青少年在死後先後來到一處「收容機構」,透過日復一日的「修行」,等待離開的一天;他們的青春停留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既是終止,同時也讓他們的一生永遠停留在青春的模樣;村上春樹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中開玩笑地寫道:「要到死都十八歲,只能在十八歲就死去」,在此引用無疑是一個地獄梗,不過死在青春年華的痛與美、殘酷與浪漫,亦是以強烈矛盾的狀態存在著的,於是似乎再怎樣的荒謬也都可以被接受了;至於《新生命》作品之外亦與作品發生了巧妙呼應,人的一生無可復返,十五年前的青少年「已經不再是少年,還是一樣的熱烈」,透過與新一代共製,在同一個實驗劇場場域內又像是時間停駐了一般;烏龜在跑,我不能睡,日子在走,永保青春的心態要有,李國修曾多次提到「小劇場是大劇場的上游」,透過一代代的青春輪迴,筆者期許基隆青劇節能夠為青少年戲劇與表演藝術教育持續書寫更多有趣精彩的故事。

本劇的編導、燈光設計、校長兼撞鐘葉禹廷a.k.a.頹廢在演後座談時提及本屆青劇節的主題是「青春」,在構思劇本之初的聯想是陽光沙灘等元素,但後來受到申昌源及林奕含的事件影響,轉而關注「那些沒有陽光沙灘的青春」,做出黑暗沉重卻曖藏光輝的《新生命》,四名角色(李岳翰、吳信翰、黃毓婷、李沛湘)的服裝(服裝設計葉巧雯)與座椅(道具設計陳彥竹、林俊龍)皆對應各自的生命故事來作設計,甚具巧思,從頭到尾懸在空中的靜止的時鐘除了暗示時間不走之外,時針與分針皆直直向下指,隱隱更顯絕望;舞台設計(吳玟慧)置中一個大大的兩階白色平台,像是祭壇又像刑場,四名角色平時在下舞台一字排開對話,「修行」或獨白時則搭配燈光、平台及兩位幻象演員的表演,來表現心理層次的複雜,多段獨白且皆相當精彩,表演者在多種情緒快速切換上可稱精準,然而有時切換的動機較弱(例如吳信翰飾演的阿源,在其中一次聽到「模範生」時突然大怒,或許因為前面幾次聽見時情緒並未堆疊,這個炸裂顯得非常突兀),多場獨白時加入幻象演員的表演顯現角色心境,唯其中有一段,幻象演員在角色獨白時以類似現代舞的身體來表現,使人感到突兀,除此之外的大多時候,幻象演員對於提升畫面張力及加深情緒力道上皆奏效。

就劇情結構而言,四名角色在整齣戲之中,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從不願意說出自己的故事直到一一說出。身為觀眾一路看著劇情發展趨勢,就覺得最終大家都會說出來,因此過程中角色間的言語推拉顯得有點無力,此外在較大的劇情轉折處例如大家都離開了只留下婉真(黃毓婷飾演)時張力略顯不足,或許製作有所限制,期待有一天這個作品能以更大的規模重製;燈光(燈光設計葉禹廷)及音樂(音樂設計葉智凱)表現可圈可點,在氣氛營造上相當成功,最後的投影更是一舉將情緒拉高,最後的一句再見,像是在告別整個世界,像是在許來生,像是在說夢裡見,像是在說我們要醒了;這齣戲像是一幅圖,他們將各自走到此時十多年的苦難與愛竭力揮灑釋放,成就了一張到此為止而永不褪色的圖。花開花謝終有時,你在最美的時候戛然止步,卻似已經承受了百歲的苦痛,或也已經經歷過了百歲的幸福。

《新生命》裡早逝的生命受盡折磨,劇場作為擁有如此渲染力的場域,自是提醒我們更細緻地去關懷現實周遭的人們;而明明是凋零卻說是新生的劇名,亦如在提示,歲月一刀砍過來我們沒死,有機會就去跟後生說一下怎樣吃牛才好吃;「青春就像一盒衛生紙,看起來很多,抽著抽著就沒了」,不要管抽了拿去做什麼,重點是要讓我們心中的衛生紙,怎麼抽也抽不完。

《新生命》

演出|慾望劇團與青少年合演
時間|2019/07/07 14:30
地點|基隆文化中心島嶼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