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史詩?《1624》對下一場大型製作的啟發
4月
08
2024
1624(文化部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47次瀏覽

文 連子彬(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專案研究人員)

《1624》歌仔音樂劇選擇於春節連假後、二二八和平紀念日前的周末,在臺南高鐵站旁的臺南燈會展區舉行演出。臺南作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城市,近年來更以慶祝建城四百年進行城市宣傳,這樣的活動籌備與《1624》的演出選址形成了政治性的呼應。

本齣《1624》由文化部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劃,集結了二十一位主演演員和十三個表演團體,以及導演、編劇和幕後團隊的努力。該劇以「歌仔音樂劇」的形式,試圖呈現1624年前後的臺灣歷史,描述當時臺灣所面臨的內外挑戰。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

劇情中以「遊戲男孩」角色,試圖拼接史料故事中具有「關鍵性」片段。「遊戲男孩」透過「回主選單」的方式,不斷的轉跳在各個匆促的故事間,縫合不同年份與地點的時空情境。此外,「回主選單」的跳脫性質,也代表現代觀眾與玩家,可以用技術與現代作為隔閡,從極度後設的方式,理解歷史故事中的「關鍵性」。似乎正暗示著,只要有了技術與現代作為隔離,就可以看透歷史的機會與暗示。

同時間,各個關鍵場景中,主演演員也以「海洋是阻絕,還是連結世界」或是「獵人還是獵物」等方式說教於觀眾,稍嫌破壞整體敘事美感。例如在獵鹿的段落中,即有以西拉雅族群的打獵之「體」為該段之核心,並以歌仔之唱與演作為「用」的形式,感嘆獵人與獵物之關係,具有相當精煉的情緒價值,並且也是一個成功的非漢人視角的嘗試。但後續又融入了濃厚的說教橋段,闡述弱肉強食生物觀點與國際政治的擬和,使原本的感嘆與稱頌的美感表達中,瞬間跳脫到後設喊話的成分。其中宣揚具後設意義的「島嶼性」、「海洋性」、與「愛與和平」,對劇情本身難稱加分。

此外,這樣的說教可能具有觀點上的錯置,更需要細思。劇中看似是透過故事中歷史的權力及貿易爭奪,省思現今(可說是中美兩大勢力競爭)的國際政治現實考量。但或許更多是以現今的國際政治現實考量,去過度擬和的看待歷史中不同時空中的海權爭奪、貿易據點的陸域經營、或是各族群在這個過程中的征戰與競合。例如像是「太平洋島鏈占整排、海域開闊無邊界」具有當代中美勢力競爭下的觀察。對於這樣的時間與觀點的拼接,或許需要再思考如何編排歷史故事與後設觀點詮釋的衡量。


1624(文化部提供)

表演形式的拼接

另一個形式上的拼接,是演出形式的拼接。總體來說,本齣戲透過大舞台、現代聲光動態效果、交響式的國樂團、以及音樂劇獨唱及齊唱等表演形式,在某些部分建立了適宜的搭配。但是在中場嘻哈段落的呈現形式,或許讓觀戲過程中,難以找到適當的理由與必要性,進而感到演出形式上的突兀。

此外,劇中亦有許多奇怪的語言拼接。劇中對於多元文化想像與多元語言言共榮的期待,並試圖創造出了一個喧嘩的時代觀,是對該時代合理的詮釋。但是部分的外籍腔調與聲道,似乎無助於故事呈現的美感提升,反而有些尷尬。如果能在歌仔戲表演形式的嘗試中,繼續與大型音樂劇的舞台,將可以翻譯或難以翻譯的文化背景、語句、以及其脈絡進行磨合,或許能精煉出更多當代可接受的語言拼接的形式。不過,對於喧嘩時代觀的理解,或許是某種政治詮釋的任務。若要賦予單一齣戲處理這樣的「翻譯」挑戰,或許有些太過苛刻。

此外,由於「遊戲男孩」緊湊的轉跳於關鍵性的歷史故事片段,因此在人物互動和故事結構上,都顯得有些破碎。然而「拚接敘事」並非代表破碎的敘事。反而或許可以期待,能否透過拼接,講述一個故事的多角度,進而使其完整。比較可惜的是,本齣戲跳耀式的章節,雖然都是重要的歷史場景,但卻無法充分地透過故事,深化到表演中的角色動機,達成一個拼接故事該有的敘事美感。導致觀劇體驗,更像是在看幾個斷裂的故事系列。

因此,我猜想或許本齣戲可以有另一種拼接的可能想像。由於這些章節所表達之故事,對台灣歷史演進的歷程都具有相當程度的意義,如果組合起來作為「系列」觀賞,更能夠將拼接性更充實的發揮,進而形成觀眾對於歷史故事的理解。也正因如此,我認為這齣戲深具商業化的發展潛力。例如,透過歌仔音樂劇這樣的表演形式,以及更長的演出時間與集數,除了在歌仔戲面向,導入其表演的娛樂性前提,也加入了音樂劇的表現形式的彈性。因此在我看來,本齣戲的「拼接」本身並不是問題,而是拼接中還需要將故事動力與人物互動調整的更為飽滿,才能進一步兼顧歷史的故事性、商業的娛樂性、與戲劇的美學價值。


1624(文化部提供)

巨大美感

本劇仍有幾個成功的要素。例如交響式國樂使用的音樂句式與變奏利用,達成深刻的聲音印象。或者在日本與荷蘭軍隊的武場打鬥片段,以歌仔戲精煉的打鬥場面與意象,配合模擬大砲的聲光動態達到磅礡的效果,具有相互加持的效果。

本次演出搭建的三維的眼睛形狀舞台與立體的睫毛背景,透過高空視角攝影機,也帶來「巨大感」的觀影體驗,更符合「遊戲男孩」使用的「全景模式」,將大尺度的地點與歷史場合收進戲劇中。此外在這樣的舞台安排下,其換場走位更式精巧,將前後、高低、上下安排的淋漓盡致。場景跟著動演員的走位布局,流動出了有趣的空間性利用,有以上為陸以下為海,或者分隔前後景之空間彈性。

然而故事中的人物,因為各章的時間長度過短,沒有時間完整的表達人物與對話的飽滿度。這些英雄人物,均有著好比「漫威」或是「DC」爽片般的娛樂性潛力,並配合搭配適合大型舞台的豪華且高彩度的服裝呈現。但總體而言,人物的對話與情緒,似乎因為時間的限制,顯得相當扁平。對比起其大製作陣仗相比,實在非常可惜。如果參照歌仔戲素來有的民間娛樂性的角度,「歌仔音樂劇」這樣的體裁,配合高度娛樂敘事的編劇,或許是值得思考與發展的製作方向。

也試想,這些內容如果更長的片段,例如「鄭氏父子」片段或者「諾一知蒲嚕蝦嫁娶」片段等,予以故事流更長的時間建構各自的敘事,並在各個故事中,保留部分類似歌仔戲的人物結構,以及現有的巨大美感的部分條件,或許會更能夠體現本劇原先希望達成的「史詩級」的意圖與體用。

未完成的史詩?想像下一場大型製作

在這個創作自由的時代,官方投入創造國族意識論說的「史詩級」作品,有其資源分配或是國族敘事之問題,但非本篇試圖思考的範疇。既然已經從大型製作的角度出發,將歌仔戲的表演形式從野台與表演廳,搬到連假前後的燈會現場用更通俗的體裁邀請民眾觀賞。那麼,或許可以再思考的是,這個作品到底能不能從歷史再現、美感、與敘事等角度,充分的支撐起這個「史詩級」任務。

回頭審視這次的《1624》的嘗試,恐有過度擬和數個原本可以各自表達的系列故事,成為單一齣章節破碎的戲。同時,將各個英雄化的角色,在一齣戲的時間內難以完整刻劃人物動機與表現的飽滿度。過多的英雄,反而更像是新春煙火秀,難以讓各個重量級演員有完整的機會深化角色動機。未來有機會再大型製作上,亦應繼續深化與調整。

我們也應正面思考,本齣戲有試圖使用歌仔音樂劇的創新要素,呈現並翻(轉)譯了部分當時跨文化衝突或競合的詮釋,其實是部分成功的表現方式。下一場大型製作,也應在這個面向上應該持續精進。另外,在舞台硬體與創造空間性、走位、聲光效果的搭配,也是未來大型戶外製作可以參考的標竿。

《1624》

演出|財團法人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
時間|2024/2/25 19:30-21:30
地點|大臺南會展中心前空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除此之外,《劈棺驚夢》本質上也有「頭重腳輕」的問題。京崑的演法,大致上切成前半思春、重逢、假死,後半試妻、劈棺、自刎,且融入紙紮人的演出,強化驚悚氛圍。但《劈棺驚夢》將群戲與多數看點集中於上半場,下半場則留予主演進行內心敘事,無論是視覺畫面或情節調度,都有明確的不均衡感。
7月
26
2024
本齣戲看似按演義故事時間軸啟幕,卻無過多三國人物出場,一些重要事件,甚至是赤壁之戰,都僅用荀彧唱段或幕後合唱轉場,虛寫歷史,去脈絡化明顯。如此濃縮主題核心,觀眾視域下的時空感會稍顯模糊,也較無法先入為主。對此,編劇在唱詞上大量打破傳統歌仔戲七字正格,擴大情感空間,潛入角色幽微,跳脫傳統三國戲框架,卻也成功襯托出曹操得意與懷疑自身之對比。
7月
25
2024
劇作原型《徐庶下山》出自外台民戲劇碼。搬進室內劇場後,選擇將演義故事轉換為武俠類型。武俠風格釋出較為寬闊的抒懷空間,民弱官強的亂世無奈、剷奸除惡的情義雙股糾纏,武俠本身混合感官刺激及抒情浪漫,淡化了演義戲碼的歷史色彩,趨近大眾娛樂形式。
7月
24
2024
劇團準確地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關鍵的人才培育,而非華麗服裝、炫目特效或龐大道具。舞台設計雖無絢麗變景,卻見巧妙心思。小型劇場拉近了觀演距離,簡單的順敘法則降低了理解故事的門檻,發揮古冊戲適合全家共賞的優勢。相對於一些僅演一次便難以為繼的巨型演出,深耕這樣的中小型製作,當更能健全歌仔戲的生態。
7月
16
2024
歌仔戲是流動的,素無定相;由展演場所和劇團風格共同形塑作品樣貌。這齣《打金枝》款款展示歌、舞、樂一體的古典形式;即使如此,當代非暴力觀點可以成為古路戲和解的下台階,古路陳套歡快逆轉後,沾染胡撇氣息,不見胡亂。為何一秒轉中文的無厘頭橋段可以全無違和?語言切換的合理性,承載著時空及意念盤根錯節構成的文化混雜實景。
7月
15
2024
《巧縣官》在節目宣傳上標舉的是一齣「詼諧喜劇」,於現代高壓的工作環境下,若能在週末輕鬆時刻進入劇院觀賞一場高水準的表演,絕對是紓壓娛樂的最佳選擇,也是引領觀眾接觸京劇表演藝術的入門佳作。
7月
12
2024
當然,《凱撒大帝》依然有當代傳奇劇場多年來的戲曲與聲樂、歌劇等表演形式結合的部分。吳興國演出賈修斯、凱撒、安東尼,各自使用了老生(末)、淨、武生、丑的行當,以聲腔與表演技巧詮釋三個角色,恰如其分,也維持《李爾在此》、《蛻變》的角色聲腔多重變化的設計。
7月
09
2024
從歌仔戲連結到西方劇本、德國文學、波蘭電影導演或法國文學批評,《兩生花劫》的故事起於江南恩怨,卻在台灣釋放和解。我們當然可以從《兩生花劫》關注且重探本土戲劇的本質,但也不妨將它置於世界文學的脈絡下思考。傳統必須走向世界,而傳統也永遠在當代重生
7月
03
2024
或許老戲新編不若以往跨文化的豫莎劇、取材本土小說系列、或實驗性質系列等劇目的開創與新意,現今的傳承與復刻路線讓豫劇團近幾年的劇目走向較為保守,但在經典劇目不斷重演的過程中,新一代的觀眾看見豫劇團在演員與劇目傳承中的成果亦是打磨功夫的必經過程。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