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國如何超越陳勝國——《東海鍾離》
7月
19
2022
東海鍾離(明華園總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890次瀏覽

紀慧玲(駐站評論人)


明華園總編導陳勝國駕馭內外台歌仔戲舞台逾五十年,為明華園總團編寫的「八仙系列」從1987年第一部《蓬萊大仙—李鐵拐》,到2011年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寫了《蓬萊仙島—漢鍾離》,八仙齊會,本以為總導演心滿意足矣。豈料,今年陳勝國決定重寫漢鍾離,讓「一個漢鍾離,各自表述」。平平都是漢鍾離,能長出新故事?事實證明,陳勝國可以超越陳勝國,新作《東海鍾離》不僅總結了八仙系列精髓,還拉高至一個譏儒諷仕,嘲罵人類與政客的的政治高度。長達三十五年的「八仙」創作功力,陳勝國編導心境臻於化外,喜悲冶於一爐。不論資歷與功力,他已然創造了一個世代難以超越的「陳勝國障礙」。

陳勝國擅寫連台本戲,更擅寫歷史演義、神仙戲,明華園總團「八仙」系列與為明華園黃字團寫的《隋唐英雄傳》(十集),已成公演劇目雙招牌。「八仙」系列風格類似,都有一個欲意點化的旁人(神祇),主人翁也必經歷煉。本係「八仙」完結篇的《蓬萊仙島—漢鍾離》,雖也描述鍾離權(漢鍾離的俗世姓字)這號人物,寫著寫著,卻成了黃帝蚩尤大戰、蓬島屬於中原或獨立之情節。時值「建國百年」,陳勝國曾不諱言指出,他因島嶼命運深有感觸,「寄寓著我對於島嶼的深層關懷」,島嶼變成焦點,「一座島嶼,各自表述」。如此敏銳的覺察,在當時沒被媒體發現,船過水無痕。如今,《蓬萊仙島—漢鍾離》被列為「八仙」番外篇,屬於蓬萊島本身故事,他決定重寫鍾離權成仙故事。但是,觀者若細細比較,《東海鍾離》還是寄寓了陳勝國少有的批判態度,他讓鍾離權在戲裡斬了眾政客、剝了皇帝高帽,把政治寫成一場荒唐。如此辛辣刺激,與舊作《蓬萊仙島—漢鍾離》其實也有若干精神連結。


東海鍾離(明華園總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然而,陳勝國寫戲,重劇情,少埋伏,寫人物用劇情推動人物造像,並不特別勾掘內心,這就非常仰賴成熟演員加以「加工」,或者,有時也會因應演員默契、功力加戲,讓公演戲其實也有著外台風格,亦即,活戲感與偶像感。新作《東海鍾離》回歸「八仙」度化傳說,鍾離權身為東漢大將,必須「歷劫」;傳說裡度化鍾離權的東華帝君(後轉世為呂洞賓)必須不斷創造「成凡或成仙的衝突/選擇」;與神仙對照的凡人/物種組也總有至少一個會跟主角牽絆,在這戲裡是「白鹿鳴」,從而得出「凡仙平等或甚至仙不如人」理悟。這些核心命題。在上半場六十分鐘,主要作為鋪陳與敘述,總團第三代陳昭賢飾上半場鍾離權,與飾白鹿鳴的陳昭婷,及青年團成員飾東華帝君的李郁真,飾孔子的張閔鈞,飾漢靈帝之子的吳米娜,一出台即顯示年輕化。李郁真與張閔鈞像「搞笑二人組」,帶起上半場推動劇情推力。白鹿鳴與鍾離權的曖昧情愫有點不明所以,但鹿群幫助鍾離權軍隊找回儲君一場,如果畫面再有離幻感,人與動物相棲相倚的情感應該可以更濃烈,同時具預言力。

 

東海鍾離(明華園總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東海鍾離(明華園總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下半場九十分鐘,同飾鍾離權的孫翠鳳上場,登時戲劇節奏與氛圍丕變,整個澎湃熱絡了起來。顯然,陳勝國為孫翠鳳鋪設的劇情轉折、情感衝突、行為模式,曲畸撓變許多,孫翠鳳演來也駕輕就熟。甚至,她也偶用活戲技巧,即興加料,讓「粉絲」非常滿足。上半場鍾離權與白鹿鳴的愛情到了下半場一再被東華帝君點破,鍾離權效忠的漢靈帝(陳子豪飾)也為了戰爭勝利與長生不老之說,屠殺生靈,烹煮鹿肉。白鹿鳴與父親鹿王居住的「跳鹿澗」是為鋪造生旦愛情的「純屬虛構」,這群無憂的非人族類為了救人類,反成鼎中物,貪噬鹿肉的漢室眾臣子與漢皇父子,滿朝嘴臉,與一塊塊肉片道具相襯,霎時腥風血雨,哀樂齊慟,舞台畫面讓人不忍卒睹。陳子豪是明華園家族第三代優秀粗角,到了下半場,也火力全開,更有展現。

民間傳說裡,東華帝君贈鍾離權青龍劍,度化他為蓬萊第二位神仙,東華帝君則轉世為呂洞賓,為第五位神仙,因此有「是五是二君自選,師度徒來徒度師」說法。但《東海鍾離》下半場戲劇張力太強,師徒相渡的命題相對弱化,鍾離權與鹿群之間是戲劇線其一,度化是另一線,兩股敘事交織進行,本也是陳勝國擅長的內台手法,因人物眾多,情節龐大,加上明華園一向擅長的快節奏,真的必須靠人物駕馭劇情,才能生氣靈動。事實上,除了鍾離權與鹿王、白鹿鳴,《東海鍾離》其餘眾角色均帶著跳梁小丑般的荒誕或乖張,因而整齣戲也有一股輕快與諷喻鬧意。一大票人類與權貴,忘恩負義,「不如畜牲」才是《東海鍾離》最大諷刺。最後鍾離權不願食鹿肉,選擇自投油鍋,孫翠鳳先有掙扎身段,繼之哀嚎慘叫,浸入油鍋,此時舞台紅燄漫漲,宛若末日寫照,驚悚與刺激達於最高點。這番「灑狗血」劇情,配上明華園一向擅長的機關布景,畫面駭人地「驚艷」,成功展現了明華園高度戲劇性。

 

東海鍾離(明華園總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在「八仙」系列裡,如同台灣民間信仰與傳統神仙戲特性,陳勝國也透顯著釋儒道精神,並不忘賦與寬憫、報恩等情節,甚至,提示凡仙無異,人道比成仙更值得歷練等等。《東海鍾離》肉身澆油一幕極其驚悚,浮顯的犧牲與選擇勇氣,比歷來「度脫」力道更大。陳勝國為「八仙」造像都相當精彩,此次改編詮釋鍾離權,堪與李鐵拐從俊男成為瘸腳大仙的高反差媲美。舞台機關勝景更勝一籌,也展露少有的批判態度,頗有超越之感。音樂設計莊家煜、呂冠儀為全劇選用了不錯的旋律,明華園家族戲班近年在唱腔表現一律加強,讓聲色齊美。 《東海鍾離》尾場重重提起,輕輕放下,鍾離權旋被東華帝君救起,賜與青龍劍,揮斬眾奸佞。師徒相度很快收束,鍾離權與白鹿鳴相約來世,情節又舒朗了起來。

陳勝國舉重若輕,此次《東海鍾離》劇情澎湃,不雜不蕪,為「八仙」系列抵達真的傳說終點。總計三十五年,完成「八仙」加一部「蓬萊仙島」,活戲般的說戲、寫戲風格,駕馭情節場面,陳勝國位列班首,實至名歸。

《東海鍾離》

演出|明華園戲劇總團
時間|2022/7/3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
《前方有三岔路口》不是一齣把所有問題都說清楚的戲,它更像顯微鏡,放大身體、物體、聲音與時間之間的摩擦,是一場關於黑暗、物質與舞台邏輯的「思辨練習」實驗。
9月
19
2025
《英雄製造》更進一步推進,將這些形式突破賦予更切題之意義:如以特定手勢為象徵,可以接手、換手的「真手」文物,既暗示英雄神話的背後操作,卻也是代代相傳的技藝傳承
9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