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國如何超越陳勝國——《東海鍾離》
7月
19
2022
東海鍾離(明華園總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292次瀏覽

紀慧玲(駐站評論人)


明華園總編導陳勝國駕馭內外台歌仔戲舞台逾五十年,為明華園總團編寫的「八仙系列」從1987年第一部《蓬萊大仙—李鐵拐》,到2011年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寫了《蓬萊仙島—漢鍾離》,八仙齊會,本以為總導演心滿意足矣。豈料,今年陳勝國決定重寫漢鍾離,讓「一個漢鍾離,各自表述」。平平都是漢鍾離,能長出新故事?事實證明,陳勝國可以超越陳勝國,新作《東海鍾離》不僅總結了八仙系列精髓,還拉高至一個譏儒諷仕,嘲罵人類與政客的的政治高度。長達三十五年的「八仙」創作功力,陳勝國編導心境臻於化外,喜悲冶於一爐。不論資歷與功力,他已然創造了一個世代難以超越的「陳勝國障礙」。

陳勝國擅寫連台本戲,更擅寫歷史演義、神仙戲,明華園總團「八仙」系列與為明華園黃字團寫的《隋唐英雄傳》(十集),已成公演劇目雙招牌。「八仙」系列風格類似,都有一個欲意點化的旁人(神祇),主人翁也必經歷煉。本係「八仙」完結篇的《蓬萊仙島—漢鍾離》,雖也描述鍾離權(漢鍾離的俗世姓字)這號人物,寫著寫著,卻成了黃帝蚩尤大戰、蓬島屬於中原或獨立之情節。時值「建國百年」,陳勝國曾不諱言指出,他因島嶼命運深有感觸,「寄寓著我對於島嶼的深層關懷」,島嶼變成焦點,「一座島嶼,各自表述」。如此敏銳的覺察,在當時沒被媒體發現,船過水無痕。如今,《蓬萊仙島—漢鍾離》被列為「八仙」番外篇,屬於蓬萊島本身故事,他決定重寫鍾離權成仙故事。但是,觀者若細細比較,《東海鍾離》還是寄寓了陳勝國少有的批判態度,他讓鍾離權在戲裡斬了眾政客、剝了皇帝高帽,把政治寫成一場荒唐。如此辛辣刺激,與舊作《蓬萊仙島—漢鍾離》其實也有若干精神連結。


東海鍾離(明華園總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然而,陳勝國寫戲,重劇情,少埋伏,寫人物用劇情推動人物造像,並不特別勾掘內心,這就非常仰賴成熟演員加以「加工」,或者,有時也會因應演員默契、功力加戲,讓公演戲其實也有著外台風格,亦即,活戲感與偶像感。新作《東海鍾離》回歸「八仙」度化傳說,鍾離權身為東漢大將,必須「歷劫」;傳說裡度化鍾離權的東華帝君(後轉世為呂洞賓)必須不斷創造「成凡或成仙的衝突/選擇」;與神仙對照的凡人/物種組也總有至少一個會跟主角牽絆,在這戲裡是「白鹿鳴」,從而得出「凡仙平等或甚至仙不如人」理悟。這些核心命題。在上半場六十分鐘,主要作為鋪陳與敘述,總團第三代陳昭賢飾上半場鍾離權,與飾白鹿鳴的陳昭婷,及青年團成員飾東華帝君的李郁真,飾孔子的張閔鈞,飾漢靈帝之子的吳米娜,一出台即顯示年輕化。李郁真與張閔鈞像「搞笑二人組」,帶起上半場推動劇情推力。白鹿鳴與鍾離權的曖昧情愫有點不明所以,但鹿群幫助鍾離權軍隊找回儲君一場,如果畫面再有離幻感,人與動物相棲相倚的情感應該可以更濃烈,同時具預言力。

 

東海鍾離(明華園總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東海鍾離(明華園總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下半場九十分鐘,同飾鍾離權的孫翠鳳上場,登時戲劇節奏與氛圍丕變,整個澎湃熱絡了起來。顯然,陳勝國為孫翠鳳鋪設的劇情轉折、情感衝突、行為模式,曲畸撓變許多,孫翠鳳演來也駕輕就熟。甚至,她也偶用活戲技巧,即興加料,讓「粉絲」非常滿足。上半場鍾離權與白鹿鳴的愛情到了下半場一再被東華帝君點破,鍾離權效忠的漢靈帝(陳子豪飾)也為了戰爭勝利與長生不老之說,屠殺生靈,烹煮鹿肉。白鹿鳴與父親鹿王居住的「跳鹿澗」是為鋪造生旦愛情的「純屬虛構」,這群無憂的非人族類為了救人類,反成鼎中物,貪噬鹿肉的漢室眾臣子與漢皇父子,滿朝嘴臉,與一塊塊肉片道具相襯,霎時腥風血雨,哀樂齊慟,舞台畫面讓人不忍卒睹。陳子豪是明華園家族第三代優秀粗角,到了下半場,也火力全開,更有展現。

民間傳說裡,東華帝君贈鍾離權青龍劍,度化他為蓬萊第二位神仙,東華帝君則轉世為呂洞賓,為第五位神仙,因此有「是五是二君自選,師度徒來徒度師」說法。但《東海鍾離》下半場戲劇張力太強,師徒相渡的命題相對弱化,鍾離權與鹿群之間是戲劇線其一,度化是另一線,兩股敘事交織進行,本也是陳勝國擅長的內台手法,因人物眾多,情節龐大,加上明華園一向擅長的快節奏,真的必須靠人物駕馭劇情,才能生氣靈動。事實上,除了鍾離權與鹿王、白鹿鳴,《東海鍾離》其餘眾角色均帶著跳梁小丑般的荒誕或乖張,因而整齣戲也有一股輕快與諷喻鬧意。一大票人類與權貴,忘恩負義,「不如畜牲」才是《東海鍾離》最大諷刺。最後鍾離權不願食鹿肉,選擇自投油鍋,孫翠鳳先有掙扎身段,繼之哀嚎慘叫,浸入油鍋,此時舞台紅燄漫漲,宛若末日寫照,驚悚與刺激達於最高點。這番「灑狗血」劇情,配上明華園一向擅長的機關布景,畫面駭人地「驚艷」,成功展現了明華園高度戲劇性。

 

東海鍾離(明華園總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在「八仙」系列裡,如同台灣民間信仰與傳統神仙戲特性,陳勝國也透顯著釋儒道精神,並不忘賦與寬憫、報恩等情節,甚至,提示凡仙無異,人道比成仙更值得歷練等等。《東海鍾離》肉身澆油一幕極其驚悚,浮顯的犧牲與選擇勇氣,比歷來「度脫」力道更大。陳勝國為「八仙」造像都相當精彩,此次改編詮釋鍾離權,堪與李鐵拐從俊男成為瘸腳大仙的高反差媲美。舞台機關勝景更勝一籌,也展露少有的批判態度,頗有超越之感。音樂設計莊家煜、呂冠儀為全劇選用了不錯的旋律,明華園家族戲班近年在唱腔表現一律加強,讓聲色齊美。 《東海鍾離》尾場重重提起,輕輕放下,鍾離權旋被東華帝君救起,賜與青龍劍,揮斬眾奸佞。師徒相度很快收束,鍾離權與白鹿鳴相約來世,情節又舒朗了起來。

陳勝國舉重若輕,此次《東海鍾離》劇情澎湃,不雜不蕪,為「八仙」系列抵達真的傳說終點。總計三十五年,完成「八仙」加一部「蓬萊仙島」,活戲般的說戲、寫戲風格,駕馭情節場面,陳勝國位列班首,實至名歸。

《東海鍾離》

演出|明華園戲劇總團
時間|2022/7/3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
碎片化的情節,各懷心事的人物,鋪陳及意外躍進躍出,聯手將兇殺案推上前線;情節提供的事實指向特定伏線:暴政必亡、惡者伏誅。散落的懸缺訊息形成一齣「推理群像劇」。若問起作品脈絡和歌仔戲在戲裡意味著什麼?兩者同樣幽微。
3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