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之眼,探問之情《吳義芳50獨舞》
12月
09
2013
吳義芳50獨舞(林弘瑋 攝,風之舞形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4次瀏覽
林亞婷(特約評論人)

「舞蹈劇場顧問」(Dance Dramaturgy)是近年源自歐洲當代舞蹈界相當熱門的新職稱。他/她的工作內容涵蓋的範圍極廣,從協助編舞者及舞者共同構思與發想,提問,研發,建議音樂,影像等劇場元素的使用,進而編輯,篩選,甚至有些人還撰文協助推廣或記錄編創的過程。筆者分別於 2011年出席的「舞蹈史學者學會」(SDHS)於多倫多舉辦的舞蹈研討會,和2013年於杜塞朵夫的德國舞蹈論壇(Tanzkongress),都針對舞蹈圈的劇場顧問(Dance Dramaturgy)內容和實質的合作模式進行諸多的討論與分享。

來自香港的資深編舞家黎海寧(Helen),是一位文學與音樂底子深厚的舞蹈家,作品深刻探討社會與人間的種種面向。一年多前從城市當代舞團退休後,立即受邀為臺灣資深男舞者吳義芳擔任他五十歲獨舞展的編導。兩人在1990年代因雲門舞集合作過多次,因此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要為義芳五年一度的獨舞展量身打造一齣能同時挑戰又展現義芳的舞蹈長才,則需深入溝通。透過兩地往返的密集排練,以及書信往來,她以時間軸的方式,勾勒出現階段「真實的」吳義芳。

全長六十分鐘的作品,分為八段:1)現在:45獨舞的五年後,2)從前:高雄;現在:也是高雄,3)過去:有角色的吳義芳,4)現在:沒有角色的吳義芳,5)此刻:好像不知道要說什麼的吳義芳,6)最近:好像知道要做什麼的吳義芳,7)未來:50獨舞的很多年後……,8)現在:就是現在……。

一開場,吳義芳輕鬆地從文山劇場的觀眾席後面入場,邊下階梯邊和他熱情的觀眾打招呼,為此場親切的演出定調。上了台後,布幕連續投影出「獨舞/獨立/獨特/獨到/獨自。。。」等等以「獨」為開頭的詞彙。在Leonard Cohen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熟悉的歌曲聲中,義芳自信地展現他輕鬆自在的舞蹈魅力。但沒多久,Helen預先錄製的許多提問,一一播出:「為什麼獨舞?為什麼每五年?身體有什麼不同?」……此時,背後的字母,又延續之前的字尾,打出「自然/自我/自在……」,王世信的燈光設計也配合氣氛的轉變,改為藍色調,銜接下一段回顧五十年前義芳兒時的出身地:高雄。影像導演吳佳明,跟著義芳重回家鄉,在Helen的指示下,拍攝義芳與老舊牆面與樹木的互動畫面。在古老的黑白家庭合照之下,觀眾也跟著坐在舞台側邊暗角的義芳一同回味過去兒時記憶。在這一段,Helen巧妙的選用了挪威音樂家Jan Gabarek空曠遼遠的Molde Canticle曲子,帶出一絲絲的鄉愁。

但更精彩的,是下一段關於義芳從前在雲門大約二十年所跳過的經典角色。在Helen提問義芳,是否在離開雲門之後,更自由?更投入?……燈光瞬間轉為紅色,義芳切換到以下的獨角戲:《九歌》的雲中君,《家族合唱》的乩童,《我的鄉愁,我的歌》的少年郎,以及《薪傳》中率領先民渡過黑水溝的硬漢。以五十歲的身體,從跳二十幾年前的角色,依然精準靈活,翻滾跳躍,難不倒他。

這一段高難度的歷史精華集錦後,台上播放一段特寫義芳卸下舞台濃妝的影片。隨後,在一旁椅子休息的義芳,又再度被Helen質問:「獨舞孤獨嗎?享受嗎?」而從「舞」的字尾,接到下一段:關於「舞台」的真實幕後工作過程。舞監問:「老師,要從這裡開始?或繼續?」音控問:「音樂何時播放?」燈光設計也提:「喘氣時,要觀眾看見嗎?」甚至直接開放觀眾Q/A:義芳回應觀眾的任何問題,但前提是必須遵守Helen設定的規定:就是只能用身體回答,不能說話!這段還以一句:需要掌聲嗎?來增加與現場觀眾的互動。充份發揮Helen的特色之一:以後設劇場的手法,揭開劇場真實與虛幻的一線之隔。如同她1995年受前雲門舞者羅曼菲、鄭淑姬、吳素君、葉台竹等人所成立的台北越界舞團委托創作的《傳說》,就是將這幾位跳過林懷民的《白蛇傳》舞劇裡的角色橋段,和卸下角色後的幕後關係,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展現她觀察敏銳與編導邏輯的過人之處。

下一段,則從「身體/身段/身份……」帶出義芳為人父的新身份,並播放與兩歲兒子洋洋共舞的溫馨親情畫面。演出接近尾聲,Helen接著問道:「多年後,舞蹈會改變嗎?動作更慢?更小?……」義芳,在充滿西班牙民族對生命熱情擁抱的手風琴音樂中,以旋轉的主題變化,展現他豐富的生命力。

結尾,Helen 選擇同樣是Jan Garbarek的音樂,但節奏感輕快穩健的“His Eyes Were Suns”讓義芳充份享受舞蹈的樂趣。從台上以蜿蜒的路徑,一路跳到台下,甚至出了觀眾席後門。台上銜接著義芳從後台愉悅地跳出劇場的台階,到了廣場還繼續跳,直到融入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群之中。

正如本文一開始提的舞蹈劇場顧問的話題,這個製作,應當是臺灣舞蹈界近來最成功的範例。Helen提供了適當的架構,任由義芳盡情發揮,發亮。義芳也比40獨舞和45獨舞又更邁進一步。成功的背後,擔任製作人的人生伴侶米君儒,以及多年合作的幕後夥伴們,功不可沒。

《吳義芳50獨舞》

演出|風之舞形舞團
時間|2013/12/06 19: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