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之眼,探問之情《吳義芳50獨舞》
12月
09
2013
吳義芳50獨舞(林弘瑋 攝,風之舞形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56次瀏覽
林亞婷(特約評論人)

「舞蹈劇場顧問」(Dance Dramaturgy)是近年源自歐洲當代舞蹈界相當熱門的新職稱。他/她的工作內容涵蓋的範圍極廣,從協助編舞者及舞者共同構思與發想,提問,研發,建議音樂,影像等劇場元素的使用,進而編輯,篩選,甚至有些人還撰文協助推廣或記錄編創的過程。筆者分別於 2011年出席的「舞蹈史學者學會」(SDHS)於多倫多舉辦的舞蹈研討會,和2013年於杜塞朵夫的德國舞蹈論壇(Tanzkongress),都針對舞蹈圈的劇場顧問(Dance Dramaturgy)內容和實質的合作模式進行諸多的討論與分享。

來自香港的資深編舞家黎海寧(Helen),是一位文學與音樂底子深厚的舞蹈家,作品深刻探討社會與人間的種種面向。一年多前從城市當代舞團退休後,立即受邀為臺灣資深男舞者吳義芳擔任他五十歲獨舞展的編導。兩人在1990年代因雲門舞集合作過多次,因此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要為義芳五年一度的獨舞展量身打造一齣能同時挑戰又展現義芳的舞蹈長才,則需深入溝通。透過兩地往返的密集排練,以及書信往來,她以時間軸的方式,勾勒出現階段「真實的」吳義芳。

全長六十分鐘的作品,分為八段:1)現在:45獨舞的五年後,2)從前:高雄;現在:也是高雄,3)過去:有角色的吳義芳,4)現在:沒有角色的吳義芳,5)此刻:好像不知道要說什麼的吳義芳,6)最近:好像知道要做什麼的吳義芳,7)未來:50獨舞的很多年後……,8)現在:就是現在……。

一開場,吳義芳輕鬆地從文山劇場的觀眾席後面入場,邊下階梯邊和他熱情的觀眾打招呼,為此場親切的演出定調。上了台後,布幕連續投影出「獨舞/獨立/獨特/獨到/獨自。。。」等等以「獨」為開頭的詞彙。在Leonard Cohen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熟悉的歌曲聲中,義芳自信地展現他輕鬆自在的舞蹈魅力。但沒多久,Helen預先錄製的許多提問,一一播出:「為什麼獨舞?為什麼每五年?身體有什麼不同?」……此時,背後的字母,又延續之前的字尾,打出「自然/自我/自在……」,王世信的燈光設計也配合氣氛的轉變,改為藍色調,銜接下一段回顧五十年前義芳兒時的出身地:高雄。影像導演吳佳明,跟著義芳重回家鄉,在Helen的指示下,拍攝義芳與老舊牆面與樹木的互動畫面。在古老的黑白家庭合照之下,觀眾也跟著坐在舞台側邊暗角的義芳一同回味過去兒時記憶。在這一段,Helen巧妙的選用了挪威音樂家Jan Gabarek空曠遼遠的Molde Canticle曲子,帶出一絲絲的鄉愁。

但更精彩的,是下一段關於義芳從前在雲門大約二十年所跳過的經典角色。在Helen提問義芳,是否在離開雲門之後,更自由?更投入?……燈光瞬間轉為紅色,義芳切換到以下的獨角戲:《九歌》的雲中君,《家族合唱》的乩童,《我的鄉愁,我的歌》的少年郎,以及《薪傳》中率領先民渡過黑水溝的硬漢。以五十歲的身體,從跳二十幾年前的角色,依然精準靈活,翻滾跳躍,難不倒他。

這一段高難度的歷史精華集錦後,台上播放一段特寫義芳卸下舞台濃妝的影片。隨後,在一旁椅子休息的義芳,又再度被Helen質問:「獨舞孤獨嗎?享受嗎?」而從「舞」的字尾,接到下一段:關於「舞台」的真實幕後工作過程。舞監問:「老師,要從這裡開始?或繼續?」音控問:「音樂何時播放?」燈光設計也提:「喘氣時,要觀眾看見嗎?」甚至直接開放觀眾Q/A:義芳回應觀眾的任何問題,但前提是必須遵守Helen設定的規定:就是只能用身體回答,不能說話!這段還以一句:需要掌聲嗎?來增加與現場觀眾的互動。充份發揮Helen的特色之一:以後設劇場的手法,揭開劇場真實與虛幻的一線之隔。如同她1995年受前雲門舞者羅曼菲、鄭淑姬、吳素君、葉台竹等人所成立的台北越界舞團委托創作的《傳說》,就是將這幾位跳過林懷民的《白蛇傳》舞劇裡的角色橋段,和卸下角色後的幕後關係,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展現她觀察敏銳與編導邏輯的過人之處。

下一段,則從「身體/身段/身份……」帶出義芳為人父的新身份,並播放與兩歲兒子洋洋共舞的溫馨親情畫面。演出接近尾聲,Helen接著問道:「多年後,舞蹈會改變嗎?動作更慢?更小?……」義芳,在充滿西班牙民族對生命熱情擁抱的手風琴音樂中,以旋轉的主題變化,展現他豐富的生命力。

結尾,Helen 選擇同樣是Jan Garbarek的音樂,但節奏感輕快穩健的“His Eyes Were Suns”讓義芳充份享受舞蹈的樂趣。從台上以蜿蜒的路徑,一路跳到台下,甚至出了觀眾席後門。台上銜接著義芳從後台愉悅地跳出劇場的台階,到了廣場還繼續跳,直到融入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群之中。

正如本文一開始提的舞蹈劇場顧問的話題,這個製作,應當是臺灣舞蹈界近來最成功的範例。Helen提供了適當的架構,任由義芳盡情發揮,發亮。義芳也比40獨舞和45獨舞又更邁進一步。成功的背後,擔任製作人的人生伴侶米君儒,以及多年合作的幕後夥伴們,功不可沒。

《吳義芳50獨舞》

演出|風之舞形舞團
時間|2013/12/06 19: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