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看客的我們,能做甚麼?《Play Games:降靈會》
8月
11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3次瀏覽

劉瀚傑(政治大學新聞系)


在劇場的時候,身為觀眾的我們常常會被劇場效果吸引、忘我,好像我們真的是「第四面牆」,在這個劇場中我們「並不存在」,所以台上的一切像是被我們偷窺一樣,理所當然的發生著。甚至,我們會產生「我們是全知的上帝視角」這樣的錯覺。但,我們真的什麼都知道嗎?再者,我們知道了,然後呢?

餓極體實驗室劇團製作的《Play Games:降靈會》(下文簡稱為《降靈會》),是《Play Games》這個劇本的又一次演出。這個劇本在拿下台北文學獎的劇本優選後,已經在台灣重新上演了數次,而《降靈會》這次重新詮釋這個劇本,為這個劇本做了更多延伸。這個文本本身的設定就不輕鬆:一個永遠不會長大的母親與不斷成長至一百三十五歲的女兒,不斷地玩著扮家家酒的遊戲,透過這樣遊戲的方式揭露背後一個血淋淋的家庭故事。而《降靈會》選擇以兩段肢體開場,一段裏頭有許多重複性的動作,營造強烈的儀式感,彷彿降靈的場面。;另一段則是以爭奪紅色紗裙為主軸,糾纏、拉扯,奪得紗裙後表現出得意的樣子,讓人想到在劇情中想要當「馬麻」的角色們。

接著,四個演員在台上以兒童的口吻玩著扮家家酒,隨著場次的轉換(以及女兒的「成長」)漸漸揭露「小秀」遭遇過的一切。飾演「女兒」的難度頗大,需要隨著場次轉換年齡跟態度,而在一、二兩場的時候在角色的掌握得更好,有更抓到該年齡的樣貌,讓女兒的態度變化跟狀態更加好懂;但在後面兩場時演員情緒的堆疊更加強烈,隨著劇情將張力拉高。飾演母親的演員一直保持五歲,在兒童的揣摩上可圈可點,但在面對不同階段的女兒時,似乎缺乏面對不同人的態度差異,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沒有處理好,但整體無傷大雅。比較可惜的,是四位演員在遊戲中似乎並沒有真的在「玩遊戲」,對我而言,會覺得他們在遊戲中沒有感覺到樂趣,讓「遊戲」這點變得較為薄弱或缺少說服力。

《降靈會》在第四場加入的自創的內容,將《Play Games》將文本中留白的空間(角色的生死、「小秀的最後一天」)填滿,讓故事更加具體,也將本來對「旁觀者的冷漠」的指控再往上推到另一個層次。此外,《降靈會》在場次之間加入了串場,讓本來跳躍式的文本能夠有銜接,在觀戲體驗上比閱讀文本時的感受更有脈絡可循。但相較於二轉三的轉場讓人感受到的壓迫跟危急,能夠接上第三場的嚴肅跟指控,一轉二的轉場像是「女兒」以劇中十五歲的身分做出指控,雖然激昂且引人深思,但於相較而言有點突兀與脫離。

從《降靈會》開演前,它就不斷的提醒著你自己旁觀者的身分。演員在開演前便走到台上,在地上撒滿白色面具,隨後便開始暖身。在開演前的這個片刻,我通常都會習慣看過一輪節目單;但當下的我,看哪裡都不是,甚至有種「此刻的我不應該身在此處」的感受。透過這樣的做法,《降靈會》直接地宣告了我「旁觀者」的身分,而且從最開始就是。

演出中,《降靈會》打破文本的設定,以四個主要演員的配置來演出。四位演員像是兩兩一對的在對話,有時又會轉身跟另外一人對話,將文本中本來難以處理的部分巧妙地化解開。在第四場,又由另外兩位演員來扮演「媽媽」跟「小秀」。這樣的作法,把我們跟四位主要演員拉到了同樣的位置:是第三者、是觀眾。於是我們不能再作為輕鬆的旁觀者來看這個故事,而是意識到自己跟台上的人一樣,都是他者。如果台上的人都有在幹嘛(至少他們玩了遊戲),那我們呢?特別是在經歷第三場,已經將所有旁觀的目擊者們都點出來之後,面對第四場的我們——仍然甚麼都不做、坐在台下的我們,到底該如何自處呢?

當時,讀過《Play Games》的我在以為劇情已經結束時,演員們突然一陣激烈的反抗,大喊著「不應該這樣!」。好像在這個瞬間,一切有了轉折。然而不是。他們問著「為什麼不再試試看?」、「為什麼可以輕易結束生命?」,問著母親跟小秀,為什麼不再等等看呢?突然,我們(旁觀者們)變成了那個叫小秀再等一等的母親;而我們像母親旁觀小秀的故事一樣,旁觀著她們的故事。無所作為,但很有想法跟意見;只要看就好,但不會去插手。在台下的我們,原來我們是這樣子的嗎?

從敘事的角度來說,《降靈會》的敘事在演出時就已經完成,沒有給予觀眾太多參與解釋的空間。它在叩問你的冷漠,你的旁觀。所以整體下來,《降靈會》會像是一場「洗面」(在台語裡大概就是被挖苦或者諷刺的意思)。每個觀眾的接受程度不同,也會影響到每個人對這齣戲的評價,只能說,這個作品沒有要討好觀眾,甚至沒有想要平易近人,但孰好孰壞就是每個人自己心中的決斷了。《降靈會》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但並沒有打算給我們回答的機會,我們也沒辦法回答。它就是問問而已,沒有期待任何回應。就算真的有回應,已逝的遊戲聽不到,缽聲響後幽靈們也已經離開了。

《降靈會》的結尾,演員如此說道:「我們的遊戲結束了。現在,換你們了。」但在戲的最後最後,我們都只是那個什麼都想做,但什麼都還沒做、什麼都做不到、也什麼都沒有做的看客。

而身為看客的我們,到底會做什麼呢?只能留給我們自己去確認了。

《Play Games:降靈會》

演出|餓極體實驗室劇團
時間|2022/07/29 19:30
地點|Seety新城視展演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