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前衛,又召喚復古?《棲地木蓮—劫獄》
10月
23
2023
(感謝授權劇照:臺北木偶劇團|薪傳歌仔戲劇團|真雲林閣掌中劇團 |李靜芳歌仔戲劇團/設計:王景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1次瀏覽

文 吳岳霖(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尚和歌仔戲劇團對於《棲地木蓮—劫獄》的定位是「前衛歌仔音樂劇」——這體現了幾個元素,包含「前衛」的追求與想像,從「歌仔戲團/演員/創作」出發的「音樂劇」。 

其實,尚和歌仔戲劇團並非首次創作「音樂劇」,最早以此命名的是台語音樂劇《白香蘭》(2011),後來的《田都班的最後一齣戲》(2014)、《半人》(2015)多少有相似走向,特別是與音樂劇導演曾慧誠的合作,也讓《將軍的押不蘆花》(2018)、《紅塵觀音—夜琴郎》(2019)等「相對歌仔戲」的作品帶了音樂劇思維,或是趨近於流行音樂的曲調與演唱風格,構成尚和歌仔戲團的特色之一。

今年演出的《棲地木蓮—劫獄》,源於2018年首演的《劫獄》,以現代情節改編「木蓮救母」的佛教故事(佛教題材,亦是尚和歌仔戲團一大創作主軸),經歷疫情間的讀劇版本,進入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構成大型舞台製作。我並未看過2018年的《劫獄》,無法直接對照與比較;不過單從演員組成,加入了張擎佳、程柏仁等音樂劇演員,大可理解尚和歌仔戲團強化音樂劇屬性的企圖。不過,在台灣音樂劇逐漸蓬勃發展、以及歌仔戲往精緻化與劇場化進展的這個時間點,《棲地木蓮—劫獄》在內容與形式方面呈現出矛盾、或拉扯的狀態——擷取前衛靈光,卻終究得召喚相對傳統的本色。

現代改編之後,該不該有現代解釋?

《棲地木蓮—劫獄》的情節架構仍是「木蓮救母」,但在故事內部先是將地藏王(程柏仁飾)與酆都大帝(謝淳雅飾)的對弈,化作另一條操縱發展的情節線;同時又在外部添加現代情節,也就是「棲地晚報」故事線,將地獄裡的神鬼安置到「棲地晚報」報社裡的不同職位,然後發展情節,製造死生穿梭、人鬼/神對應的指涉。 

此作確實架構完整、情節細緻(所有人物的起承轉合都等比例安排到情節裡),並企圖將主角木蓮(梁越玲飾)進入地獄後的傳統故事現代化,運用結局將原本的佛教故事翻轉,搬入「劫獄」情節,重新撼動人間與地獄、人類與神祇間的關係,乍看開展出不同的「得道之路」。

但最大的失落則是現代改編後的現代詮釋並未完成,特別是報社內的情節新編。

演出前的投影用鮮明的字樣立下了報紙、或媒體業的宗旨,包含公信、真相、人性、是非等,彷若藉此挖掘社會公義、人性險惡、真相製造等媒體議題,但在進入情節發展後,近乎未再處理相關題材,因此「棲地晚報」只不過是眾多場景中的一小部分,也為服務後續的「木蓮救母」。甚至,報社背景也造成全劇的時空設定混亂,所使用的採訪模式、攝影規格、進稿流程等都還停在更早、更復古的年代,讓我無法確定此劇的「現代」到底落在哪裡?另外,這群報社同仁切換人間與地獄身份的邏輯,到底是死亡後的轉生、還是自由轉換,在《棲地木蓮—劫獄》中是紊亂的。

因此,報社的功能理應奠定後續「木蓮救母」故事的現代化,卻因整體設定不良而造成後續發展的失落,進入地獄之後的情節都漸漸缺少現代化的必然,進一步減弱了木蓮等人必須劫獄的說服力。

舉例來說,入獄、劫獄的關鍵是木蓮之母「劉青提」(林淑璟飾),而她之所以入獄大概是由於為人苛刻,實際作為是倒了木蓮同事們的會錢,這些錢又多半是這群同事人生規劃的重要來源。先不論這些同事純粹基於「木蓮是個好人」,就都願意掏(出這麼重要的)錢給劉青提,或是他們在被倒會後,又基於「木蓮是個好人」(到底有多好啦!),不願意告發;光憑劉青提本身的罪惡,是否有巨大到要用到「劫獄」才能救回,已是其中弔詭之處。更進一步地是,劉青提倒會的錢只為買房給木蓮,讓他可以安穩過日子,在這樣的基礎上,木蓮又有何立場,要求這群同事幫助他劫獄?再冠冕堂皇的理由,於情於理都說不通。

換言之,這群同事幾乎是被劉青提與木蓮情感勒索——最悲慘的是木蓮的妹妹水蓮(林芸丞飾),在男尊女卑的父權框架下成長,先被母親索取金錢、苛刻對待,母親東窗事發後,她又被兄長木蓮斥責,最後仍必須原諒母親。其他像是小孟(張擎佳飾)這個愛慕木蓮的女子,在切回「孟婆」身份後還成為第一個幫助木蓮劫獄的人,卻又在木蓮使詐下,「被忘記」兩人訂下婚約的諾言。這些情節發展與人物設定,雖在佛法「萬物皆空」的邏輯下成立,卻更凸顯女性在劇中的低下位置,以及被迫的犧牲,只為成就「救母」這個傳說與「度化」這個信念。

這是尚和歌仔戲團卡在「前衛」與「復古」間的矛盾。若是所有事件都會被佛法給解決,或者說,所有情節都旨在服務最後的感化,那過程中能否產生更多現代新解?甚至,我又從何讀到這些佛法必須被現代解釋的可能?因為走得再前面,結果卻是召喚千百年前的處理方式。

各自精彩之後,需不需要再次統合? 

這種前衛與復古的矛盾,也發生在《棲地木蓮—劫獄》的形式本身,無論該把所謂的「前衛歌仔音樂劇」視為融合、還是分裂。

順著情節設定來看,大致可以把演唱形式切成三個領域:音樂劇在現代人間場景、歌仔戲在地獄、美聲唱法則是地藏王與酆都大帝兩位神祇的獨家。這樣的安排,確實體現了不同場域的質性差異,同時也多少反映在導演的畫面營造。但是,其音樂編排未對不同的演唱方式進行太多調整;反過來說,表演者可能也未刻意與曲調進行合作。以飾演地藏王的程柏仁來說,演唱完全是走在自己的節奏上,後場音樂直接成為配樂,襯著演唱。 

整體來看,《棲地木蓮—劫獄》的後場存在感其實很強——但這個「強」來自於全場近乎沒有停止、缺少留白的演奏,而非其主體性。寫得太過於「滿」的音樂,再加上部分演員近乎不顧後場、自由恣意的演唱,全劇音樂都趨近「配樂」樣貌。

另一方面,也在於《棲地木蓮—劫獄》有意發展成「音樂劇」,所以在整體動作編排上稀釋掉戲曲身段,較趨近於群舞與動作設計。當然,還是可以明確看到這群歌仔戲演員在身體記憶上所產生的慣性,但仍需要思考編排、統合與塑形。這也關係到導演本身可以運用的編排方法,因為像是報社內的處理,很明顯想採取音樂劇常使用的畫面結構與動作元素,但無論拍點、或是動作構成都不夠流暢,體現出導演手法與演員表現間還有磨合空間。

《棲地木蓮—劫獄》表現出來的狀態是:各司其職,確實各自精彩,卻較少統合——這體現在一個現象:有意靠近音樂劇的表演模式,於是飾演小孟的張擎佳,無論在演唱、表演等方面都表現地相對穩定。

我得說,這是個畫面營造、舞台美術、音樂表現、演員發揮等方面都非常豐富的作品,也是個「好看」的演出,三小時的演出長度不會感到不耐煩。只是,如何在這種拉扯之間,找到尚和歌仔戲團所欲傳達的前衛價值,或許是《棲地木蓮—劫獄》可以再次思索的方向。

《棲地木蓮—劫獄》

演出|尚和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3/09/16 19: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具備武作之形,《文王食子》終究是極重抒情的大文戲。論文戲,除卻雕琢與情節呼應的身段演繹,藉由唱唸和面表,構築與身段形式同在的真實情感基底,應是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核心。
11月
18
2024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
11月
14
2024
長久以來臺灣京劇人才青黃不接,本以為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沒料到近十多年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湧現出一波波優秀的後浪,而前浪們也溫柔地為後浪推波助瀾,期待前浪、後浪共同為臺灣的京劇之海激發出更多的浪潮。
11月
13
2024
當傳習藝生多半亦有歌仔戲、客家戲演員身份,也顯現出在現今戲曲環境下,北管藝師無法以北管演出作為全職之問題,那麼未來北管戲傳習計畫是否成為僅是一門演員訓練課程?
11月
13
2024
今次為第八屆,筆者在同一場次中,觀賞了慶美園亂彈劇團新秀張雅涵主演的《洛花河》暨正明龍歌劇團新秀張燕玲主演的《韓信設窖安軍心》兩齣折子戲。
11月
12
2024
本劇可見劇團在親子劇的用心之處,以臺灣地景為故事地、融合原漢兩族的神話故事,音樂曲調以輕快帶有童謠的趣味讓聽覺性相當悅耳動聽,主演的口白方面也充分表現各個角色的特質差異
11月
11
2024
發自庶民性的市場空間表演雖未必不好,還原來自民眾純然的欣賞習慣也有道理,但總期盼能朝向精緻度更顯著的面向提升。就演出內容而言,除了延續過往擅長的《白馬風雲傳》系列連本戲之外,建議劇團應可大膽創作新的故事劇本,嘗試新的表演模式
11月
11
2024
在一個結合異國史詩、舞蹈和新馬戲的舞台上,短短的四十分鐘演出,許多元素如東南亞舞蹈特有尖頂頭飾、面具,柬埔寨的木琴、皮鼓,以及各種高難度的馬戲特技,帶給觀眾許多新奇的感受。
11月
08
2024
雖說兒童戲曲對一般長期演出大戲的戲曲演員及編創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卻是新生代戲曲演員最好發揮的場域。若前輩藝師能從幕後根據戲曲本質進行雕琢;新生代能夠從自己出發,將自身成長過程經驗,創發屬於新世代的兒童戲曲作品
11月
0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