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兒童劇就要熱鬧?《大腳小小鳥》
7月
26
2019
大腳小小鳥(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Pequeña Max)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6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國內許多兒童劇創作者不知道是不是很少欣賞國外的兒童劇,殊不知當前國外的兒童劇場發展趨勢,規模已愈來愈講究精緻、微小,細心打磨創意和美感,且分齡分眾的目標更明顯,例如西班牙口袋裡的沙劇團(Arena en los Bolsillos)《大腳小小鳥》就具有這些特色。

口袋裡的沙劇團是西班牙寶寶劇場創作的佼佼者,成立於2008年,在他們的官方網頁上慎重的宣告:「毫無疑問,嬰兒和剛會走路的幼兒是最要求的觀眾,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感到如此尊重,要為他們創造一些作品。」如此疼惜看重於嬰幼兒,這樣的虔敬心態,創作當然不會隨便取巧,拿出哄騙嬰幼兒的小把戲而已。

《大腳小小鳥》訴求於零至四歲的嬰幼兒,但讓人驚訝與驚艷的是,整齣戲表演過程中沒有任何與孩子的互動,而且戲的氛圍營造偏向詩意抒情,僅有一位女演員飾演一個有隻大腳的女孩,演繹著她的孤單與幻想,其身體表演輕盈如芭蕾,沒有幾句台詞,說話語調溫柔自然,不像國內眾多兒童劇演員老是故作可愛,愛尖聲嗲氣或高分貝嘶吼著。我坐在觀眾席後方,觀察到全場只有兩個小孩中途有些不安、略為吵鬧一下,其餘的孩子都能很安靜專注地欣賞著,不時有人隨著劇情問:「她怎麼了?」、「她在做什麼?」或者自己為所見下說明註解,童言童語甚是可愛!

由此可以思辨一個問題,用來詰問國內兒童劇創作者與觀眾:誰說兒童劇就要熱鬧?不熱鬧就不能吸引孩子嗎?

因襲已久的刻板印象,是對兒童身心發展觀察不夠深刻。老是要靠熱鬧噱頭,逗得全場觀眾快樂大笑,就以為是好戲,以為因此可以帶給孩子童年愉快的記憶;然而,我想提出反駁的是,這種「快樂」的樂只是一時短暫的「快感」所致,感官接收反應快,也會快速忘卻,來日孩子如果有機會接觸到藝術性較高,又寓教於樂,可以啟迪更多思考,引發感動的兒童劇,那種美感獲得的喜悅才是長久,可以印刻成童年不褪色的美好回憶。國內充斥太多只靠熱鬧噱頭的兒童劇,充塞了許多家長和孩子的視野,錯誤的偏見已到了必須翻轉的地步,如果不嘗試接受其他形式的創作體驗,對兒童身心發展並非好事。

倘若有更多機會,多接觸《大腳小小鳥》這樣的兒童劇,僵化的視野才能逐漸打開,才能有更多新奇有趣的眼光來看世界。更何況,這齣戲還是為嬰幼兒創作的寶寶劇場作品,其用意與價值無疑是為嬰幼兒生命的美感素養鋪墊好的基礎。

跟著嬰幼兒用新奇有趣的眼光來看《大腳小小鳥》,故事中有隻大腳的女孩,好像穿著一隻潛水蛙鞋,走起路來一跛一跛。我們不知道她為何有隻奇怪的大腳,也沒有任何劇情解釋,只見她常常依偎在一個木頭編造出的大鳥旁,大鳥旁還有一棵比例稍小的樹枝。女孩總是靜靜的和大鳥玩,神情有著淡淡的憂傷。直到某一天,背後投影出現一群小鳥,女孩以動作象徵捕捉到一隻小鳥,之後女孩便和小鳥(以偶呈現)形影不離,也為牠造了小小的鳥屋,可以懸掛在大鳥尾巴上,釣魚線一彈,彷彿鳥兒在玩盪鞦韆。

而後,樹枝被穿上大衣、戴上帽子,立刻變身成一個大人的模樣,女孩把自己一隻手套進去,虛擬的人偶就有了生命與活動,可以搔女孩癢,和女孩一起玩。滿足於幻想的小小幸福中,流洩的鋼琴聲聽來更覺安寧療癒。可是漸漸地,女孩也發現小鳥失去同伴,也有牠的孤獨,女孩細膩的心思有同理理解,最後遂把小鳥放逐,讓牠自由。從這些情節中,看見女孩尋求依附關係,渴望愛的連結,從自我中心到意識他人的存在,沒有任何激烈的動作、吵鬧的聲響或聒噪的語言,一切的意境皆如微風緩緩地拂過舞台。

那個白色方形的舞台空間,自始至終女孩都沒有走出去;也許,她還是要繼續孤獨,還是會耽溺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面對這沒有解答的結局,卻也是讓孩子自行思考解答,或解決問題的開端。近年來的大腦神經科學研究在嬰幼兒身上的觀察發現,嬰幼兒大腦的學習機制,任何事物都能迅速包容接收(尤其三歲階段),再轉化成經驗與知識的認知,有了適應外在的行為能力。如果給嬰幼兒較多可以安靜體驗、培育美感的事物,對專注力的提升和穩定才有正面效益。

深切盼望兒童劇創作者與觀眾,引此為鏡深省後,別再認為兒童劇就是要熱鬧了!

《大腳小小鳥》

演出|口袋裡的沙劇團
時間|2019/07/21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